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从 19 世纪至 20 世纪,美国兴起了经验课程、活动课 程的运动 。 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等。
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第一,经验必须能促进儿童生长。 凡是对儿童的成长起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必 须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第二,经验必须具有连续性。
杜威认为有一些经验本身也许是新鲜的、富有活力 的和有趣的,但是互不相关,可能使人们形成不自 然的、分散的、割裂的和离心的习惯,使人们没有 能力去控制未来的经验。这种类型的经验同样是没 有教育意义的。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 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 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 设。 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七,论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广义地说, 道德就是教育” 可见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讲解示范
彭罗斯阶梯
五,论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说
杜威将教育目的分为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 的目的 教育过程以外没有目的,教育除自身之外没有目的 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是指教育历程以外无目的,真正的教 育目的内在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是合二为一的。
六,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 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 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 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1)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和生活出发,把各门学科的 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 验。 (2)依照儿童经验生长的实际情况,还原为直接的 和个人的经验,并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未来的经验 之间架设桥梁。
(3)用儿童已有的经验解释未知的经验,就是“让 儿童的本性实现自己的使命。”
在课程的实施方法上,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于 经验。” “经验”,是个双义语,可当做动词,也可当做名 词。 作为动词:实践、行动、做; 作为名词:认知、知识、思维的结果等。 “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既指通过行动的过程来学 习,又指在行动的结果中发展思维、获得新认知。
第一,教育者提供给儿童的知识不能脱离儿童的经验, 否则,知识就变成纯粹的言词即纯粹的感觉刺激,没 什么意义。 第二,教育者必须在儿童现有的经验范围内,选择那 些有希望有可能提出一些新问题的事物。 第三,教育者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情境,并通过环境 “拐弯抹角地”指导他,使其活动不可避免地朝着生 长的方向前进。
为此,杜威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儿童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也就是对活 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第三,调动已有的经验,从事必要的观察;
第二,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个促使儿童思考的问题; 第四,儿童产生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
第五,儿童把思维的结果运用于实践,检验这种方 法的可靠性。通过这种活动让儿童在应用已有经验 的基础上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方法、新策略、新认 知和新经验。
杜威的五步法类似发现法,重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这种方法必然重视儿童的自我活动、主动作业。教 学中以儿童为中心,学生有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 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重在教 师如何将知识(观念)传授给学生。过于考虑知识的连续性,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二)关于课程形态——主动作业
核心概念:“经验”
“经验包括主动和被动两个要素,在主动方面,这两个因 素以特有的方式结合。 经验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经验中包括反思。 第二,经验即实验。 经验课程针对的对象:儿童
经验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形成与进步教育运动及儿 童中心主义息息相关。
“儿童中心主义”源于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倍尔 等人的教育思想。
1.特点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 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2.主动作业的类型
烹饪、纺织、缝纫、木工、金工等。另一方面是游戏。 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 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同时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而是看到了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性,,强调使儿童获取系 统知识的时候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一、代表人物
(二)代表人物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 主义教育哲学的创始 人
1859年10月20日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村庄,父亲是个零 售商人 。 1875年,入佛蒙特大学读书。 1879年,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学任教。 1882年,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兼教该校哲学史课。 1884年,获得博士学位 。 后历任密执安大学哲学讲师和助理教授(1884—1888)、明尼 苏达大学哲学教授(1888—1889)、密执安大学哲学系主任 (1889—1894)等。 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 。 1896年,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通常称“杜威学校”,维持 8年后关闭 ) 1904年,哥伦比亚大学任哲学教授,退休后又任该校荣誉(退 休)教授。
谢谢大家!
三、论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 备”。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 一,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二,学 校与儿童生活结合。
社会生活
学校
儿童生活
杜威根据教育即生活两方面的含义,提出了一个教育 的基本原则:学校即社会。把学校创办成一个小型的 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三、论教育的本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教育即生长
“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必须使其与生俱来的能 力得以生长”。“教育即生长,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生长,或者发展着的生长,不仅指身体的生长,而且指智力和道德的 生长”。 “生长的首要条件是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它是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 力,是向前生长的力量”。 在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同时,杜威又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 即生长。”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在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 生长的能力为其目的。
三、论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即经验的持续改造或改组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杜威写道:“ 教育就是经 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 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在他看来, 经验是世界的基础, 教育是通过儿童的主 动活动去体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他认为 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经验和经验改造是一个连续性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教育中经验的改造主要就是指对儿童身心构成各个方 面的改造,实际上,经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儿童身心诸 方面全面、充分生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