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课程流派
二、人本主义的课程主张
1.课程目标: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需要。强
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
基础。
2.课程内容:适切性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
3.课程组织:设置并行和“整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 发展 。
4.课程实施:
要求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关系,以此为基础,实施 课程。
存在的不足
1.人本主义课程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追求自我的完善,其认 识和研究过程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 2. 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把个人的 “自我”以及“自我实现”凌驾于团体法则甚至于人类社会 之上 。 3. 过分强调“自我”和“自我实现”,就极大地忽视了社 会环境以及系 统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后天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人本主义课程流派发展历史
本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崭折的心理学流派一以亚伯拉 罕·马斯洛(Abr ohamMa slow)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 木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崛起。
马斯洛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 本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 第三势力的重要领导者 。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论—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 初步形成时期 罗杰斯 1969 年《学习的自由》明确提出与教育目的 一致的课程目标——即培养完整的人 布鲁纳 1971 对《教育过程》陈述过的“合理的结构 主义”观点进行了自我批判。 学校的重心:授受知识 尊重学习者本性与要求
Thank
you
目录
一、人本主义课程流派产生的背景 二、人本主义课程流派的发展历史
三、人本主义课程流派的主要主张 四、对人本主义课程流派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课程流派产生的背景
人本主义课程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课
程思想。
1.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
2.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在批判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过程中 逐渐发展起来的。 3.人本主义教育的产生是60年代末美国教育改革的召唤。
主要方式——合成教育法,价值澄清法,创造活动法,人 际交往训练法等。 5.课程评价: 反对各种测量和考试,强调多元化评价,重视学生积极 参与。
三、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评价
1. 主张课程应培养“完整的人”,强调情意领域,无论在 当时的美国还是在现今的中国,都切中时弊。 2. 重视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这对这们当今的 教育改革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3.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4. 反对外部评价,主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开创了一种 新的评价观。
改革和逐步发展时期
1983 年发表《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 旨在追求教育优异 以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为基础,改 造传统学科课程理论。
体现人本主义课程的三种课程形态:意识课程、融合课程、 自我导向课程 强调认知和情感在教育中的融合
பைடு நூலகம்
国内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历史发展 1979—1987年 引进和形成阶段
整个70年代
鼎盛时期
全美教育协会的《70 年代的课程》提出改革构图:“人本 主义课程论主张,学校的职能是‘使人充分的培养成为名 副其实的人,而决不能只是提供人力资源’ 。”
成就:1.提出非指导性教学 2.福谢依的并行课程 3.师生关系的影响备受关注 4.美国当代教育对马斯洛课程目标的实践
80年代以来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对素质教育做 了经典型描述。 素质教育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关系: 内在的一致性 表现为: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需 要,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1999年至今 完善和成熟阶段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世界 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 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由此 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蕴含着许多 人本主义课程理念,体现人本主义课程论的精神。
主要著作:《动机与人格》( 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 ( 1962 )、 << 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 >> ( 1964 )、《科 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的境界》(1970)等。
重要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卡尔· 罗杰斯
卡尔·罗杰斯(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 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 理学之父”。 1947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6 年获 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罗杰斯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咨 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 先后被称为“非指导性”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和 “以人为中心”疗法,并引领着被称为“会心团体”的深 度治疗小组的发展和传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1978)传入的,出现许多介绍人本 主义思想的译作,如
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 斯洛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第三种思潮:马斯洛心理 学》(弗雷克.戈布尔) 主要研究方法——概念辨析
1987年—1999年
借鉴和发展阶段
1987 年《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中正式使用“素质教 育”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