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经济

中国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经济

中国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经济2012年6月,联合国将在巴西召开“里约+20”峰会,回顾和评估过去20年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在“里约+20”峰会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办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并把主题定为“全球格局下的中国绿色发展之路”,目的也是为了总结和评估过去20年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展,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途径。

在这里,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结回顾20年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谈谈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热点问题之一“绿色经济”。

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 20年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成就显著、经验丰富过去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步伐最快的2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20年,也是我们成功应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风险和挑战的20年。

在这20年里,我们大力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在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GDP总量从全球第11位跃升至第2位,现已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在社会进步方面,覆盖城乡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面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在环境保护方面,单位GDP能耗降低了57.9%,森林覆盖率由12.98%增加到�20.36%�,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控制。

�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成就还有很多。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写《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成就进行全面的阐述,我就不再多说了。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20年来我们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经验更值得回顾和总结。

作为一个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工作了20年的工作者,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和坚持。

�一是从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入手,持之以恒地搞能力建设。

�环发大会后,我们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培训等各种途径,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了提高领导干部对可持续发展的了解,我们举办过省部级干部培训班、司局级干部培训班。

为了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我们在报刊上开辟专栏进行宣传,还专门策划制作了《21世纪不是梦》专题电视片。

�20年来,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精神,相继颁布实施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比如颁布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先后三次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等等。

�20年来,我们坚持依靠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大相关领域的科技投入。

仅“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科技投入就超过了100亿元。

通过自主创新,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把可持续发展从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

�环发大会后,我国率先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1995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我们逐步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升为治国理政重要战略指导思想的同时,从“九五”时期,我们就开始研究把《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

2001年我国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为组长单位、科技部为副组长单位的“全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将可持续发展全面纳入国家“十五”规划纲要中。

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均明确提出了约束性的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指标,部署实施了一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家重大工程,如“三江三湖”治理等。

�三是紧密结合国情,开展形式多样的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

�1986年,我国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原国家科委等部门牵头,在江苏省常州市和无锡县华庄镇组织了科技引导社会发展综合试点工作。

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又及时把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探索的重点也及时调整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20多年来,实验区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符合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实验区建设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此外,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选择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先后组织开展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培育出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探索出了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们又陆续开展了“低碳城市”、“低碳交通”、“生态示范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试点示范工作,一些好的模式和机制正在逐渐形成。

�四是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紧密结合。

�20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中,始终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紧密结合,在一些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处理中,高度重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得我国的环保工作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例如,“98特大洪灾”发生后,我国开始大规模地加强江河堤防建设,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

十多年来,仅退耕还林这一项措施中央就投入了�2 000�多亿元。

近年来许多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与我们这种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密不可分。

�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这种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的方式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迅猛发展,一跃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就是产业界紧紧抓住国家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投身风电产业的结果。

�五是以开放务实的态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我们紧紧抓住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热点,先后推出两批优先项目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优先项目计划的实施累计吸引国际合作资金约15 亿美元,对我们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防灾减灾、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清洁生产、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更加广泛。

例如,2005年,中国同欧盟建立了能源交通战略对话机制,在风电、洁净煤、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等等。

�这种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合作的做法,起到了“以外促内,以内促外”的效果。

从“以外促内”来讲,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转型。

从“以内促外”来讲,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把我们在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树立起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0年来,我们积累的经验绝对不止这些。

当然,我们也有不足和教训。

比如,在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还有明显的不足和差距。

这都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和发扬好的经验和做法,弥补不足,及时改进,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将会不断取得更新、更大的发展。

�2 发展绿色经济要服务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绿色经济的概念受到了高度关注。

关于什么是绿色经济,争议比较多。

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绿色经济尤其是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两点看法,供大家讨论。

�2.1 如何看“绿色经济”�“里约+20”峰会把“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确定为主题之一,明确了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即绿色经济是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条途径。

�首先,绿色经济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其核心依然是“发展”。

绿色经济既要求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要求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刚刚闭幕的G20峰会发布了关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公告,各国领导人承诺要振兴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确保经济稳定,促进社会融合,保证全球化满足人民的需求。

这充分说明,经济增长依然是当前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因此,发展绿色经济要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平稳过渡,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制约发展。

�其次,绿色经济应有利于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有利于应对各种新的挑战。

20年来,虽然全球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这种成就存在着巨大的区域不平衡性。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性民生问题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还共同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或者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绿色经济将成纸上谈兵。

�第三,绿色经济应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

部分发达国家深陷金融、债务泥潭,经济发展停滞;而新兴发展中国家复苏势头强劲,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分量日益增长;与此同时,贫穷落后的国家依然没有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要有利于开展全球性的合作。

发展绿色经济不能设置新的市场壁垒,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有利于发展机会均等、发展方式多样的方向转变,有资金、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有责任提供必要的援助,增加欠发达国家的发展机会。

�2.2 推行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绿色经济�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所也提到要发展绿色经济。

那么,什么是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绿色经济?我想谈四点看法:�第一,发展绿色经济要把“绿色转型”与“绿色转移”作为重要着力点。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在制造业中心这一环节上,钢铁、水泥、制造等传统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容纳的就业多,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发生根本性地改变。

发展绿色经济,当前优先要做的是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转型,这也是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

与此同时,国内产业在空间的转移过程也要强调“绿色化”。

最近几年,我国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正在接受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我们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绿色转移”。

“绿色转移”应该成为绿色经济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发展绿色经济要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作为重要方向。

我国人均GDP尚处于全球的100位左右,经济发展任务还非常艰巨。

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必须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放在重要位置。

事实证明,绿色经济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例如,近年来,我国资源循环利用行业不断壮大,截止2010年,整个行业产值已超过1万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初步显现。

我们应充分利用国际大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尽快使绿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三,发展绿色经济要把增加就业与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要目的。

近年来,国内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发展绿色经济,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有专家研究,我国现有的近400亿m�2的建筑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将这些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将可以新增1 260万个就业岗位。

几年前,美国提出了“绿领”概念,准备从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源头开始,有目的地培育新的就业大军,这是一个可以供我们借鉴的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