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 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一化三改”
主体
建设与改造 同时并举 工业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工业
入社农户96.3%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 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巩固 地团结其他中农, 发展互助合作,由 逐步限制到最后消 灭富农剥削的农村 阶级政策。
1955年,毛泽东撰写《中国农村的 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 第一步:互助组 主义改造 大体经历 第三步:高级社 三阶段 的三个发 展阶段
第二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从建国初到1956年工农业产值比例的变化
比例
年份 1949年 1952年
工 业 30% 43.1% 51.3%
农 业 70% 56.9%
1956年
48.7%
1957年国民经济总收入与1952年比较
国民经济 比例
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国营 19.1%
33%
非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出现的失误和偏差的原因
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原因
在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 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 义经济成分;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具有历史必然性,它建立了斯 大林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 了这种模式社会主义的政权,使国 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但是 在改造过程中急于求成,改造过急、 过粗;在所有制布局上盲目讲究单 纯的公有,具有长期的负面作用。
第二步:初级社
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方针: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由小到大、 由低级到高级的具体三个步骤
第 一 步
手 工 业 供 销 小 组
稳步
第 二 步
手 工 业 供 销 合 作 社
稳步
第 三 步
手 工 业 生 产 合 作 社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 性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 世纪中国又一次 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年份
1952年
合作社
1.5%
公私合营 合计
0.7%
个体
资本主义 合计
6.9% 78.7%
21.3% 71.8%
1957年
56%
8%
97%
3%
不到0.1%
3%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突破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设想,创造出从 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适应不同生 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实行全行业的公 私合营
主要实行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 义
主要实行个别企 业的公私合营
第一,改造的方式——和平赎买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30%
职工福利:15% 资本家红利:20.5%
“四马分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 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 委托经销代销等。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第一 政治条件 第二 物质基础 第三 国际因素
两个转变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 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 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毛 泽 东 对 总 路 线 修 改 手 稿
总路线的内容
工业化与改造 紧密结合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两翼
解放生产力 与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 展生产力有机统一
总路线的内容与关系
“一化”的必然性
毛泽东指出:我们 现在能造什么?能 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 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 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文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 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56年
•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第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 中国确 立起来。中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第二,中国的剥削阶级由此被废除,社会主义民 主得以真正确立。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具有跨时代 的意义。 第三,中国旧的生产关系被废除,新的生产关 系得以确立,这就使生产关系更适应了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力得以发展。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 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 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 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 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中共中央历来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 1、 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 义改造的道路。
华北区百 货公司等单 位向私营企 业的订货档 案。
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资方拿定息
公私合营天原电化厂支付 1953年股息的领取凭证。

到1956年,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 经占绝对统治地位。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 分三个阶段,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 走互助合作道路
毛泽东主 席“关于 合作化问 题” 的报告传 达到农村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 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 走互助合作道路
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合作社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 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
手工业
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 条件。 创造出从初级直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 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 级的和平赎买,避免“流血革命”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 坚持和平的方法和自愿的原则 , 并用事实向农民表明
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
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

要求过急,改变太快。表现: (1)农业合作化问题。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 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 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以致 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合作社规模 过大,干部管理水平一时跟不上去;财务 管理上出现混乱现象;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产业产品结构过于简单。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快。 (3)工业化建设的“冒进”问题。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本身就是社会进步得表现。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与 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 引导、逐 步过渡的 方式
用和平方 法进行改 造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 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 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 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 的合作社经济 (3)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 济
0.7% 1.5% 19.1%
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 个体农业和工商 业者 合作经济 国资本
6.9%
71.8%
1949-1952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成分
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
工人阶级
个体农业和 工商业者

农民、手工业者
资本主义性质
民族资本 国家资本

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与三种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三种阶级力量的 矛盾集中表现为: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 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 变是历史的必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题: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朝鲜语111班2组 发言人:李枘桓 小组成员:林本艳 李欣欣 赵慧芳 刘杰 李爽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建立 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性质:过渡性质的社会 基本特征: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半社会 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 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 主主义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同。
3、用和平 方法进行 改造
对资本主工商业的改造,我党以 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改造。同 时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 造的方针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从 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突破
这些突破集中到一点就是:在 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 大国里,走出了向社会主义社 会过渡的新路子,解决了社会 变革与物质基础、和平过渡与 阶级斗争的矛盾问题。
农业
手工业
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 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创造出从初级直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 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 和平赎买,避免“流血革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