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气象学(1)

农业气象学(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交锋面,亦称锋区。

2、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3、终霜冻:春天寒冷季节向温暖季节过渡期间发生的最后一次霜冻称为终霜冻。

4、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5、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6、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后,以辐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7、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8、日照百分率:(实照时间/可照时间)*100%9、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0、三基点温度: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11、地球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和地面物体吸收太阳辐射后,按其本身温度不断向外发射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总称为地球辐射。

12、蒸腾系数:植物形成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

13、气团:是指在对流层中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14、焚风:气流越过高大山脉后,在山的背风坡形成热而干的风。

15、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

16、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同时按其本身的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17、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18、活动面: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并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9、初霜冻:秋天温暖季节向寒冷季节过渡期间发生的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

20、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21、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22、小气候:指由于下垫面状况和性质的不同,以及人类的活动产生的近地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的气候。

23、农业小气候: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各种小气候。

24、切变线:风向、风速发生急剧改变的中间不连续线。

25、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产物中储存的能量占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率。

26、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农业科学与气象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中纬度天气系统一般是自西向东移动。

2、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空气分子散射蓝紫光的结果。

3、下午(或者秋季),土壤上下层温度分布特征分别为辐射型和日射型。

4、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有效辐射减弱,所以地面降温较慢。

5、气候的形成因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类活动和下垫面状况。

6、降水的表示方法有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和保证率。

1、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的时间是 14:00-15:00 。

2、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第四个节气是冬至。

3、含水量越多的土壤,其容积热容量越大。

4、中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的移动规律一般是。

5、随高度升高,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规律是变少。

6、某地面的温度为20℃,则其发射的辐射峰值是 9.9μm 。

7、调整最低温度表时,应使温度表的头部向下,使指标滑动到酒精柱的毛细管顶端。

8、冷锋降水大多在锋后产生,雨区范围一般比暖锋雨区小。

9、土壤温度日变化消失的深度大约是 0.35(或1)米,年变化消失的深度大约是15-20 米。

10、北半球从南到北风带依次为东北信风、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

1、中国云图把云分为低中高3 族。

2、近地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

3、大气层中水汽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4、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散射的结果。

5、含水量越多的土壤,其容积热容量越大。

6、某地面的温度是20℃,ε=0.91,则RLu = 380W/m2 。

7、下午(或者秋季),土壤上下层温度分布分别表现为辐射型和日射型。

8、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有效辐射减弱,所以地面降温较慢。

9、中纬度地区,土壤温度日变化消失的深度约 0.35(或1)米,土壤温度年变化消失的深度约 15-20 米。

10、一般情况下,地面温度越高,水分蒸发越快(多,旺盛),相对湿度一般较低(小),饱和差则越高(大)。

三、判断下列各叙述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判断符号填入表格中。

(每小题1分,共15分)1、“焚风”不属于干热风。

(√)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3点。

(×)3、近地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

(√)4、云和雾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天气现象。

(×)5、“副高”是夏季影响我国最大的高压系统。

(√)6、高山气候具有大陆性,高原气候具有海洋性。

(×)7、过分密植的农田,通风条件差,相对湿度增大。

(√)8、作物水分临界期不一定是作物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9、中纬度地区,土壤温度年变化消失的深度大约30米。

(×)10、一般情况下,计算气象要素保证率时,至少需要15年以上的气象资料。

(×)1、暖气团比冷气团变性快。

(×)2、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3、“副高”是冬季影响我国最大的高压系统。

(×)4、作物水分临界期是作物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5、土壤内部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是分子传导。

(√)6、干燥疏松的土壤比潮湿紧密的土壤温度变化缓和。

(×)7、地面高气压中,气流运动的主要形式是辐散下沉。

(√)8、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大陆性气候较强。

(√)9、降水变率可以表示某一界限降水量出现的可靠程度。

(√)10、日平均气温高于5℃时,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喜凉作物开始生长。

(√)1、气旋又称为高压。

(×)2、“黑霜”的危害大于“白霜”。

(√)3、云是贴地气层的水汽凝结物。

(×)4、冷空气从北方南下时就形成了寒潮。

(×)5、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均具有大陆性。

(√)6、土壤内部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是辐射。

(×)7、自由大气中的风向一般与等压线平行。

(√)8、蒸腾系数大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比较高。

(×)9、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10、水汽含量不同的空气,其相对湿度一定不同。

(×)11、作物水分临界期不一定是作物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12、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一般表现为大陆性气候较强。

(√)13、气候型是根据气候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

(×)14、大陆性气候地区的植物根系不发达,淀粉含量比较高。

(×)四、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___②____。

①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②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③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④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2、温度愈高物体放射波长的能力愈向短波方向移动。

已知太阳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µm, 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___④__。

①5780K ②5900K ③6000K ④6100K3、大气中凝结核的存在_③____ ,促进水汽凝结。

①使水汽的饱和水汽压增大②使水滴曲率增大③对水汽分子具有吸引力④使温度露点差增大4、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③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5、冰雹在气流__④___过程中形成。

①上升②下降③水平运动④反复升降五、识图与计算(每小题5分,共15分)1、根据下图中等高线数值(单位:位势什米),标出高、低压和槽线的位置、空白等高线的数值,并指出A点风向。

(5分)2、标出沿海地区白天的气流运动方向,并写出风的名称。

(5分)3、根据某地某月1日到10日的日平均气温(如下表),求这一时段≥10.0℃的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

(5分)1、某地历年来的年降水量分别为R1、R2……Rn ,求多年的平均降水相对变率。

(5分)2、标出夜间山谷风气流运动的方向。

(5分)4、读下面“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0分)(1) 等压线a 的气压值是 1007.5hPa 。

(2) 图中虚线M表示的含义是锋面,天气系统①过境时的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常出现的天气阴雨天气。

(3) 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②,原因是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

(4) 图中①②两处气流运动状况而言,分别称为气旋、反气旋;若就气压分布而言,分别称为低压、高压。

六、问答题(5小题,共40分)1、农业气象学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5分)①分期播种法②地理播种法③地理分期播种法④人工气候试验法⑤气候分析法2、小气候的特点有哪些?(6分)①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日变化②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脉动性③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远超过水平梯度④气象要素垂直梯度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3、降水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9分)①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②充足的凝结核③水汽在云滴上的凝结增大④云滴多次碰撞合并增大⑤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对流运动4、什么是温度日较差?简述各影响因子的作用。

(10分)一日之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①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减小②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比冬天大,但在中高纬度地区,最大值在春、秋季③地形凸出的地形入高地、山地等气温日较差小,凹下的地形如谷底、盆地等气温日较差较大④下垫面状况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不同,气温日较差不同⑤天气状况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的日较差5、试论述海陆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10分)6、简述干热风的概念及危害指标。

(5分)干热风是一种复合灾害,是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出现的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按其强度分为轻、重两级。

主要危害指标有:日最高气温Tm≥30℃;14时的空气相对湿度R14≤30%;14时的风速V14≥3(m/s)。

7、大气由哪些物质组成?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分)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8、请写出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式,并解释各分量的意义。

(6分)Rn=H+G+LE,Rn表示土壤表面的净辐射,H表示土壤表面与空气间以乱流方式进行热交换的乱流热通量,G表示以土壤表面与下层土壤间以分子热传导方式进行热交换的土壤热通量,LE土壤表面与空气层间以潜热形式进行热交换的潜热通量,其中L为蒸发或凝结潜热,E为蒸发或凝结量。

9、叙述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9分)春、秋分两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不存在纬度差异;赤道上终年昼夜相等,均为12h;在北半球某一纬度,春分过后,昼开始长于12h,到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夏至后昼渐短,到秋分昼夜相等,以后昼短于夜,到冬至昼最短,冬至后昼开始变长,到春分昼夜相等;在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各地昼长于夜,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到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相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