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8岁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目录一、厌学 (4)【案例】 (4)【行为表现】 (5)【产生原因】 (5)【专家支招】 (7)二、学习疲劳 (11)【案例】 (11)【行为表现】 (12)【产生原因】 (12)【专家支招】 (13)三、考试焦虑 (15)【案例】 (15)【行为表现】 (15)【产生原因】 (16)【专家支招】 (18)四、焦虑症 (19)【案例】 (19)【行为表现】 (19)【产生原因】 (20)【专家支招】 (21)五、挫折心理 (22)【案例】 (22)【行为表现】 (22)【产生原因】 (23)【专家支招】 (23)六、逆反心理 (24)【案例】 (24)【行为表现】 (25)【产生原因】 (25)【专家支招】 (26)七、社交恐怖症 (27)【案例】 (27)【行为表现】 (28)【形成原因】 (29)【专家支招】 (29)八、孤独心理 (30)【案例】 (30)【行为表现】 (31)【产生原因】 (31)【专家支招】 (32)九、羞怯心理 (34)【案例】 (34)【行为表现】 (35)【产生原因】 (36)【专家支招】 (37)十、嫉妒心理 (39)【案例】 (39)【行为表现】 (39)【产生原因】 (40)【专家支招】 (41)十一、猜疑心理 (42)【案例】 (42)【行为表现】 (43)【形成原因】 (44)【专家支招】 (44)十二、中学生的过分依赖问题 (45)【案例】 (45)【行为表现】 (46)【形成原因】 (46)【专家支招】 (48)十三、中学生的倔犟固执问题 (48)【行为表现】 (48)【形成原因】 (49)【专家支招】 (50)十四、中学生的意志薄弱问题 (52)【行为表现】 (52)【形成原因】 (54)【专家支招】 (55)十五、性意识困扰的问题 (56)【行为表现】 (56)【形成原因】 (57)【专家支招】 (58)十六、异性恐惧症 (58)【形成原因】 (59)【专家支招】 (59)一、厌学【案例】一位母亲最近来访,她很苦恼。
儿子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
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
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
”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他的妈妈很是焦虑,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直截了当地告诉妈妈,他现在很厌学,也正要找家长来联系呢!他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
【行为表现】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
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
【产生原因】(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
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
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
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
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4)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
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
都易失去学习兴趣。
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可导致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产生厌学心理。
【专家支招】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是基础从常碰到的情况看,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一般分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承受力越来越差,抗挫折能力很弱,但家长和社会对其期望值却越来越高。
孩子情愿躲到家这个蛋壳里,也不愿去学校。
二是我们的教育目前都是向成绩看齐,缺少一个全面衡量孩子的标准。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正确、及时地引导教育,对孩子的生活能力、责任感、健全人格等教育都极度缺乏。
只有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我们才觉得有问题了。
三是还有很多孩子因为迷上网络游戏而厌学。
因为孩子的生活相对单调乏味,没有快乐体验,所以才专注于此。
针对师生关系紧张这一原因,专家指出,作为老师应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
一旦发现学生家庭压力过大,应及时跟学生家长沟通,做好学生的家庭工作,适当给学生减压。
据调查发现,有90%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培养,但是忽略了孩子的良好性格也就是情商的培养,还有对学习的爱好。
在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孩子里,有很多小学时很优秀,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后就慢慢变得厌恶学习,变得任性、自私。
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硕士、博士,但是根本上不考虑别人、抗挫折能力差等性格缺陷最终会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今年几起博士生自杀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学校动辄给学生排名次,对学生不良的惩罚措施等都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除了应该改革的应试教育方式,老师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多留心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发展。
对于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预防与矫正,理论上策略很多,。
1、倾注爱心,与学生亲和(1)以身作则。
爱是教育的真谛,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及其人格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发展成才,是对学生成长、对教育事业、家庭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具体体现。
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仪表、为人师表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学态度,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启迪激励的课堂环境和关爱和谐的学习氛围。
(2)尊重关爱。
中学生正处在人格趋向健全、心理逐步成熟的发展时期,尊重和关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师生情感沟通的基础,教师要面向全体,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
(3)欣赏鼓励。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点和问题属于正常现象。
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采取与学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在理智闪光的同时给予感情投入,善于发现其长处并由衷地欣赏,形成和谐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当众训斥,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从思路方法、兴趣态度等方面寻求闪光点给予肯定,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悦,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2、调适负担,为学生减压(1)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提升教学难度和要求,不增加课时和教学时间,加强思想品德、情感和心理教育的渗透,减少教师的外在压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良好课堂环境,促进不同层面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
(2)激发学习动机。
德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都有学好的动机,教师要发掘教材思想性素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与国家建设的使命是紧密结合的,要帮助学生将个人目标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唤醒学习的内部动因,强化其内驱力,增强其自制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
这样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对待,而不是只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3)促进自主学习。
自主发现学习法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教师要把适当的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各种新的学习方法上,使学生处于一种可选择的最能满足需求的学习资源中,帮助学生在自由学习气氛内学有所得,在课程范围内自主制定目标、自主计划自己想做的事、自主确定最佳评价的准则,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自主发展。
3、优化过程,引学生兴趣(1)构建情境。
教师要通过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情感渗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带到乐学的天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生活中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构成真实的问题情境,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手操作,通过鲜活的生活和事实的理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交往和发展的乐趣。
(2)分层设标。
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地指导学生在集体合作中实现互相依存和个人责任相统一,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需求,为学生创造同伴教学、分组合作、共同提高的机会,分类分层制定有序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