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小结:为喜爱的卡通片画续集的要点。
选择合适的题材:续编的特点:4、展示教师的作品,给学生以启发。
通过同学们的观看和讨论,我们知道卡通片有几个很重要的特点和续画方法等。
四、作业:为自己喜爱的卡通片画续集。
注意人物表情转换,卡通所传达的情感、情绪、心理或思想很多都是通过面部表情的刻画,他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激发学生联想,启迪学生思考)。
步骤:l 、图片欣赏,学生思考选材。
2、教师示范3、学生开始作业五、教师小结:展示,评讲学生作业。
第二节一、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总结复习前节课的主要内容。
简单的回顾前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分析卡通画色彩,明确作品用色。
为了开拓学生的一些创作思路,让同学们欣赏卡通连环画图片,继续分析,总结卡通片的表现特点,分析卡通画构图形式。
使学生得到启示。
讨论文字稿、草图、色彩的运用,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创作上的因难。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作品:学生上台谈谈创作的乐趣和体验,让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创作气氛中发挥他们的才智和能力。
老师不时地来回巡视、启导。
五、小结。
如、随心所欲的境界。
近现代中国花鸟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写意画,还是工笔画,都有大批优秀作品问世,呈现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局面。
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硕桃图轴》吴昌硕《远瞻山河新》李苦蝉《丽江山水天下无》李可染2、着色方法:分染、统然、罩染、平染、接染、点染、烘染、积税、托色、和点粉。
本课重点学习罩染和平染。
3、教师示范:介绍荷花结构特点勾线、染色。
四、布置学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
临摹一幅工笔画作品,本课完成作品构图与勾线。
五、学生作画,教师个别指导。
六、小结作业情况。
第二节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本课:体问1、中国画的工具?2、中国画的分类?3、着色方法?三、讲授示范:平染——罩染——四、学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
完成作品染色。
五、学生作画,教师个别指导。
六、小结作业情况。
板工笔画、写意画与白描画2、教师微机课件出示几幅作品,学生欣赏: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欲望。
3、教师讲解并示范泼墨法:泼墨法是中国画写意用墨中常用的技法之一。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笔上墨色很多,画到纸上好象泼上去一样。
4、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作品并加以讲解:5、作业要求:临画一幅墨荷图,以泼墨法临画。
构图要大胆,注意用笔方法用墨方法。
四、学生进行临画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播放音乐。
五、学生作业展览:学生自评、互评。
六、教师总结:展评学生的作品进行表扬,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第二节一、检查学生材料准备情况。
二、小结上课,导入本课:三、讲授、示范:讲解并示范各种用笔方法,解决学生作画中遇到的问题。
四、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播放音乐欣赏。
五、学生作品展览六、教师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表扬,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泼墨法,浓破淡和淡破浓。
板书设计写意花卉—荷花泼墨法淡破浓浓破淡布置作业临画一幅墨荷图,以泼墨法临画。
构图要大胆,注意用笔方法用墨方法。
教后自评要结合对象,方能随笔写出。
但“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意”的高低,决定着“品”的优劣;同时,却又取决于人的修养。
1、清晰与含糊的结合。
即将所描绘的花鸟对象置于风、雪、雨、露之中,就必须强化含糊的表现手段,使其笔墨含糊、形体含糊、气氛含糊,于隐约中益增变化,于幽深中可见层次,于朦胧中更显灿烂。
这就要将泼墨、泼水与泼彩联袂运用,但仍须有见笔之处。
《黄宾虹画语录》中说得好:“水墨神化,仍在用笔,笔力有亏,墨无光彩。
”清晰与含糊的合理搭配,会使藏与露、形与意、主体与环境、具象与抽象巧妙地结合起来。
2、写与制的结合。
以写为主体,但却不忽视制的效用。
一位画家如果有了较深厚的写的功力、再辅之以制,其画面意境一定会产生新的变化。
因为由制所形成的不同的肌理效果不仅可以与写形成对比,而且会冲渍所写形象、强化气氛、加深意境。
当然,作为特殊技法——制的使用,也须注意其形态结构、浓淡深浅及虚实留白的变化,否则制与写结而不合,联而不密。
以写为主,以制为辅,相映成趣,相合生辉,则会把写意与造境推向新的高度。
3、粗与细的结合。
写意画如一味粗放,粗而无细,放而不收,常常会令人有少内敛、少含蓄、以至空洞无物之感。
若粗而至俗、放而至野,则更入末流。
故画家如欲在画面的气势、格调与境界上,至广大而体精微,须将粗与细、放与收结合起来。
这不仅会产生笔法上鲜明的对比,而且会从造型、构成、情趣、神韵诸方面形成多元的变化。
古人所云:“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及“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都说明了粗与细、放与收——矛盾两极之间的协调统一,会产生互补互渗、相得益彰的绝妙效果。
4、水墨与色彩的结合。
中国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于水墨的运用已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
墨分五彩,水晕墨章,其仍有不断发展的广阔天地。
一幅画纯以墨为之,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
若以设色助之,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更强化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与现代意味。
当然,在设色的过程中应注意与用笔、用墨意的协调,不在取色,而在取气、取韵、取神,浓妆淡抹,触处咸宜。
5、花鸟与山水的结合。
现代画家在作画中常把花鸟置之于山川、云雾、飞瀑、流泉的环境之中,将其景象推得极深、极远、极高、极大,仿佛我与花鸟、花鸟与天地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希冀着花鸟画的大气象、大境界,若仅止于一花一鸟的表现,一草一石的刻画,则永远难以开拓新路。
(三)、用笔方法画鱼的方法与步骤:1.用较大的羊毫笔(大白云等),先将笔毫湿水捏干再蘸朱红色,侧锋点画鱼头、鱼背。
2.用较小的白云笔(小楷笔)润湿、蘸浓墨,中锋勾画鱼嘴、眼,点睛。
与红色交接处任其自然浸润。
3.轻轻洗去大羊毫笔中的部分红色,再蘸一点点墨,稍调成淡墨带红味,侧锋勾画鱼肚,大笔侧锋拖画尾巴,点画鱼鳍。
4.按以上方法画第二、第三条,注意构图,并应有形态的变化。
也可用粉笔将构图示意画在照板上。
画神仙龟的方法与步骤:1.淡墨中锋侧锋并用,画出鱼身外形与鱼鳍、尾.阔笔画大条花纹。
2.小笔浓墨勾画鱼嘴鱼眼,浓墨侧锋在鱼身条纹上相间画几笔,以示浓淡深浅变化。
3.小心收拾,补画完成,题字压印。
(见教材)(四)、观摩教材图例,欣赏学生作品。
四、布置学生作、提出作业要求。
尝试构思创作一幅写意画五、学生作业,教帅提供参考构图,巡行。
帮助同学解决有关作业过程中的问题。
六、展评学生作业,课堂小结,织织学生有序收拾好学习用具并洗净后下课。
第二节一、组织教学:审视课堂纪律,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复习写意画方法步骤1、铅笔打轮廓2、墨线勾勒教后自评这个教学单元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后一个有关水墨的教学内容.水墨画创作是水墨绘画的应用,它与前几册的水墨画教学单元不同,更注重运用水墨的表现方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灵活运用。
儿童对于水墨表现有着自己的感受方式、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不一定要合乎我们理论上的要求,这既是儿童的特点,也是儿童的魅力所在。
其实儿童运用笔墨和色彩时的大胆想像及创造意识正与水墨画意象表现的本意相契合,对有超常能力表现的儿童来说,水墨的趣味性能让他们体会到造型活动的乐趣。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熟悉笔、墨、纸等工具的性能及拿握初步的水墨表现技法后,要使他们由随意写主观的印象,到识、记,写视觉的形象,再到尝试形神兼备的写意表现,井走向成熟。
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只小白兔,你最想出现在什么地方?你希望你的身边出现什么景象?(讨论回答)(蓝天白云,茂密的树林……)。
5). 翻开书第19页,看图片:《三个和尚》谁能结合儿歌为大家分析一下这幅画?提示:儿歌中出现了几个形象?(高和尚、胖和尚、小和尚、),那么,图中是否将这些形象一一罗列出来了呢?为什么?教师分析:图中只有三个和尚,没有出现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现这首儿歌的呢?仔细的观察三个和尚的神态,与表情,你发现了什么?对,三个和尚的表情明显沮丧、苦恼、无奈,那么,是什么让三个和尚沮丧、苦恼、无奈的呢?水!一桶水!教师总结并板书:观察、分析和绘画方法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一种是全面描绘,一种是夸张或含蓄的表现方法。
(讲一个小故事,宋徽宗的难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四、讨论儿歌配画的表现方法及步骤:(1)仔细分析儿歌的内容、特点,找出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形象。
(2)发挥想象,大胆构思。
用铅笔画出儿歌中的形象与背景。
(3)画的形式与儿歌内容要统一,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
不拘泥于写实,大胆的表现出童心童趣。
(4)选择着色,简述颜色的运用。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儿歌内容画出来,要求能够反映儿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景,构图饱满,主次分明。
辅导要点:(1)找出儿歌中最鲜明的句子;(2)添画场景。
六、课堂小结。
第二节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本课。
1、理解什么是儿歌配画。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打开教材,让学生说说这些儿歌和画画之间有什么联系。
2.引导学生理解儿歌配画的内涵。
从学生回答中,教师作针对性的评述,多从鼓励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激发学生给古诗配画的兴趣。
三、讲解练习要点介绍怎样给古诗配上适合诗意的画:(一)、以《题汴安邸》为例。
(1)介绍古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选用诗句,解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诗中有“暖风吹得游人醉”的画意,再配以群山、楼阁。
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表达了诗作者的惆怅。
(3)为诗配画。
(二)、以《山居秋暝》为例。
(1)介绍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介绍诗人简历:王维,字摩诘,山西人,唐代山水画家,作品情调激昂,气势奔放,有报国热情、进取精神和建功思想。
诗“体物精细、意境优美、讲究技巧、风格清新,形神统一。
”(3)选用诗句,解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画意,再配以山道石径,使山居秋天傍晚的景色更幽静美丽。
(4)为配画着色等技法表现。
四、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画龙点睛,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
教师巡回指导。
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启迪他们的想象,教师插讲为宋朝“深山藏古寺”的故事,从而告诉学生配画须讲究意境。
五、创作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让学生通过相互启发联系生活感受、了解吊饰的美化生活,装扮环境的作用,节日的吊饰增添了喜庆的气氛)3.师生共同分析、总结中国结、民间吊饰的特征和艺术特点(形状多以几何形、动物形状为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表达了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美好的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