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物保护-15中国书画的传统修复

文物保护-15中国书画的传统修复


关于作者
❖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经历玄 宗至德宗四代。他是唐代宰相韩 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 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 。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 据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擅画人物 和畜兽,写牛、羊、驴等走兽神 态生动,尤以画牛“曲尽其妙” 。他画牛,姿态真切生动,具有 一种浑厚朴实的风格。
书画装裱又称为装潢,在历史上还曾使用过“装治”, “潢治”,“装池”,“装褫”,“装背”,“裱褙” 等。“装”原本是装饰,装束的意思,“潢”则指的是 为纸张进行染色。 因此,装潢一词最初指的是将进行过 裁治染色的写有一定内容的纸张,制作并装饰成可供阅 读或观赏的形式。
“自晋代之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历代名画记》
2.中国书法的发展:







兰亭序
袁 安 碑
11
宋徽宗书法 上 阳 台 帖
左:董其昌 答客难 中:金农书法 右:赵之谦篆书
12
(三).中国古代书画的特点
1.笔墨的使用:毛笔 墨 砚台
13
14
2.天然颜料的选择与制备
石青、石绿、朱砂、赭石、藤黄、花青、铅白、金箔等
15
16
3.独特的创作介质
流传与回归
❖ 按明朝人的著录,《五牛图》卷在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宋徽宗还曾题词签字 ,但这些痕迹都因后人的挖割而不复存在了,只有“睿思东阁”、“绍兴” 这些南宋宫廷的印记表明它南渡的身世。
❖ 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如获巨宝,留下了“神气磊落 、希世明笔”的题跋。
❖ 到了明代,《五牛图》卷又陆续到了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 。清代乾隆皇帝广诏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 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
47
(五).传统中国书画装裱修复技术
48
49
50
《五牛图》的修复
❖ 《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故宫博物院馆藏 珍品。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五牛图》麻纸 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是一幅纸本设色画, 是现存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纸本绘画真迹,也是可以 确证的唐代大画家韩滉的唯一传世作品。本图无作者 款印,本幅及尾纸上有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 、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为了保护古书画、延长古书画寿命,需要对古书画进行修复和重 新装裱。一方面,重新装裱可以清洗掉画面的污渍,另一方面, 对画面上已有的损伤进行修补。
28
书画装裱基本品式
• 立轴
• 立轴(左图),主要用于竖式构 图,悬挂欣赏。画幅的上下左 右常常有文人或收藏家题字赞 赏。中间部分称“画心”,上 有“诗塘”、“天头”,下是 地脚。上下又有“隔水”,有 的天头贴“惊燕”。
手卷
• 手卷,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赏,体积较小。画幅的前、后,特别 是后面留有相当长的空白,供欣赏者题写赞语或鉴定意见。外有 “包首”,“包首”之上贴有“题签”。前有“引首”,中为 “画心”。紧连画心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
(四).古书画装裱修复的材料与工具
43
44
裁尺与裁板
45
46
的知识和实践;(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4
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我国各 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 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 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书画的修复传统
1
埃及阿布辛贝神庙的巨型石像(上)
法隆寺金堂壁画(左)
2
❖ 一 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 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 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及与之相应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 措施等条款。根据《公约》的有关精神,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Unesco)自1979年实施了《世界遗产名录》项目,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保护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目前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 际公约之一。中国于1985年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 约》。
四. 中国画书画的临摹与复制
❖ (一).何为书画临摹
临与摹是按照原作仿 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 手法.合称:临摹. 临, 是照着原作写或画; 摹,是用薄纸(绢) 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
58
(二).书画临摹的意义与作用
中国书画临摹的历史悠久,不但是学习书画艺 术的重要手段,还是书画复制的重要途径。
59
(三).古书画临摹的技法
纸张 绫绢
17
纸张:
❖ 早期纸张 麻纸、皮纸、藤纸、竹纸等等
❖ 宣纸的产生及应用
❖ 特种工艺纸

梁 普 通 三 年 写 经 ( 麻 纸 )
·
隋 黄 麻 纸 写 经

清 郑 板 桥 《 竹 石 图 》 ( 竹 纸 )

清 蜡 笺 纸
三.中国书画传统的继承: 古书画的装裱与修复
(一)古书画装裱修复的历史
镜心
册页
册页,将绘画装裱成书的形式,携带、欣赏和保藏均较方便。有的 册页是页页相连的,有的则是活页。因画幅不大,亦称“小品”。
横披
• 横披(上图),主要用于横式构图,画幅多不太大,镶边、空白视画幅 的大小而定,但左右镶边、空白一般应宽于上下镶边、空白,如上下 镶边、空白为一寸,则左右为五寸,横披不装轴杆,两侧均装楣条。
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在第32届大会
闭幕前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公
约》从概念框架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具体的定义,
指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
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
❖ 清朝末年,名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 《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爱国人士的来信,说《五牛图》在香港露 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 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 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 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名画 回归祖国,重新回到紫禁城。
抢救性修复
❖ 《五牛图》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 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 文物修复厂修复。
❖ 故宫博物院书画组徐邦达、王以坤、天秀、刘九庵 的意见是清洗画面,重新揭裱,保留原补纸、各部 位的材料原用。
修复过程
❖ 通过调查发现除破损外,原件粘有较多的 尘土,五头牛身上补纸变色,画心有明显 空壳。
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
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
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
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 表演艺
术;(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
矾绢
61
勾胶版 落墨
过稿 做旧
62
钤印
63
(四)历代书画摹本简介
64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顾 闳 中






65
23
隋朝的建立使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来社会分裂,动荡的局面结 束,全国得到统一。隋炀帝即位后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了上、中、 下三等的区分“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 (《隋书•经籍志》)。隋代的书画装裱是从两晋南北朝向唐代过 渡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4
“ 唐贞观、开元间, 人主崇尚雅,其书皆用紫龙凤绫为漂, 绿方纹绫为里, 紫 檀云花柞轴头, 白檀通身柿心轴。” ——《辍耕录》
5
2005 年6 月10日召开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 2005年7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论坛” 2005年12月,我国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 心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审议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同年12月1日起施行开始实施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5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
7
二 中国书画的传统
(一).何为中国传统书画
8
(二).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
1.中国绘画的发展:
新 石 器 时 代
战 国 时 期
鹳 鱼 石 斧 图
人 物 御 龙 帛 画
东 汉 行 乐 图
展子虔 游春图
9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周 昉

簪 花 仕
夏 圭







任熊 自画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