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制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
2.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之间。
3.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4.经分析得知原料的成分是:红色:辰砂(HgS)、朱砂(HgS)铅丹(pb3O4)。
褐色:赭石(Fe2O3)。
白色:铅白(2pbco3·pb(OH)2)、高岭土(H4AL2Si2O9)。
黑色(C)5.一般瓷器的烧制温度在1200~1500℃。
6.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补剂是由聚醋酸乙烯组成的A·T·K面团修补剂。
7.陶器的分类: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①按表面情况分为:素面陶、彩绘陶和粉彩陶。
②按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
③按颜色可分为:黑陶、灰陶、红陶和白陶。
8.表面有彩绘的陶器及干硬泥土的清洗:有彩绘的陶器的表面有一薄薄的含有金属氧化物颜料和动植物胶绘画成的膜。
这层膜与陶器粘结力本来就不是很强,加之地下水长期侵泡或陶器表面泥土干缩时的影响,粘结力会变得更弱,不宜用水泡洗,冲洗。
处理这种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
可用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侵润变软后,在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在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与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9.陶瓷文物表面沉淀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淀物一般有石灰质、石膏质及硅质,这些沉淀物匀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
虽然因为沉淀物中各物质的性质不同,所用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也不同,但清除沉淀物的原理基本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分解沉淀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硅酸根,硫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淀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铁离子,镁离子等。
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结合而形成可溶性盐,用水清洗即可。
10.陶瓷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炭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变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些污垢常用3%的双氧水,具体清洗操作是,用棉球蘸的双氧水溶液清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11.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理这类文物要特别的小心,可在隐秘处做小面积的实验,如果效果好,可以继续,如果有损害立即停止,另用别的方法。
对这类陶瓷一般用3%~5%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酸来清理。
第三章12.中期青铜文化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这时期的商早期以河南二里岗为代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
13.早期青铜文化正值夏王朝时期,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典型的代表。
14.通过电镜扫描、电子探针进行分析,粉状锈化学成分为碱式氯化钠、二氯化锡及氧化铅的混合物。
15.青铜是铜与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称青铜。
与纯铜相比熔点低,硬度增加。
16.战国早期出现生铁冶炼工艺;我国有块状贴的同时已出现生铁冶炼技术。
17.西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技术。
18.通常所谓的铁并不是纯净物,而是铁碳合金。
19.铁器腐蚀类型主要有三种。
即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生物腐蚀。
20.我国商代兴起金的淘洗及加工工艺。
21.西周出现包金技术。
2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鎏金技术。
23.控制银器保存环境相对湿度在55%~60%以下。
23.唐代出现金丝技术。
24.战国晚期已经有炼钢技术。
战国晚期炼钢技术已在我国用于制造兵器,西汉中期出现用百炼钢和炒刚制造的生产工具有铁锸、铁斧。
唐代制造的铁锁、铁锅等说明我国战国晚期到唐代冶炼工艺和制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不仅用于生产、生活还用于军事。
25.影响合金组织差异的主要因素:①含碳量不同②熔融温度的高低③冷凝速度的快慢④铸造器物的薄厚、大小⑤锻打次数的多寡。
26.鎏金器物上铜、铁锈的清除:可用1%的氨水或柠檬酸溶液来清除铜鎏金器物上的锈蚀,鎏金层在腐蚀产物在下面或夹在中间,可在双筒显微镜下,采取机械方法清除,用钢针剔除锈蚀物,当露出鎏金薄层时,用1%的硝酸冲洗,最后用蒸馏水清洗晾干。
还可用盐酸除去鎏金文物上的红色铁锈。
也可以鎏金文物的胎质保护。
27.银器文物的腐蚀:盐和氯化物对银器的腐蚀、硫化物对银器的腐蚀、紫外线会加速银器的腐蚀、环境中臭氧对银器的腐蚀。
第四章28.石质文物是指一切以天然石头为原料加工的制品类文物,基本分为三大类:石质艺术品类文物(我国已有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重庆的大足石刻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石质建筑类文物、石质工具和用具类文物。
29.石质文物的化学风化: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对石质文物的危害,这些气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同时也严重危害人类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使文物不同程度的遭到有害气体的侵蚀,室外文物受害更为严重。
空中死神,酸雨对露天石质文物的侵蚀损害。
空气中颗粒状或粉末状物中的尘埃对石质文物的危害,①酸、碱、盐固体粉末②空气中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与水及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的再次污染物盐类。
③海风刮起海上的盐类空气中的氯化物及硫酸盐气等④燃料燃烧的有机化合物⑤工厂排放的气体和废物⑥尘埃中含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养料。
30.石质文物的物理风化:水对石质文物的作用最为突出,水是其他物质破坏石质文物的媒介,水的结冰和融化对石质文物的破坏,水使石质内部泥质胶结物发生水化作用,造成石质体积膨胀。
侵入石质表面的水。
对石质外多内少的渗透分布,更能引起石质体积膨胀而导致力学强度从内到外明显的下降使得文物价质最高的表层,受水的侵入而成为影响最大最严重的部位。
31.油烟对石刻文物的危害: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形成油污油垢,有的已成为陈年油烟,牢固的粘附于石质文物表面。
不仅严重的影响石刻的外观,而且为微生物提供了营养和适宜生存的条件。
有些油污败变质产生的有机酸也会腐蚀石质文物。
32.石质文物的清洗:石刻上尘埃的清除,可采用毛笔或软毛刷轻轻刷除。
雨水冲刷痕迹的清洗,先用去离子水清洗除去易溶于水的污垢,然后用5%Na【Na4(PO3)6】溶液清洗雨水冲刷痕迹,若雨痕太难清洗时,用5%5%Na【Na4(PO3)6】多层纸张贴敷法让其充分接触、洛合而除去水痕,最后用离子交水冲洗石刻,清除残留在石质文物上的清洗剂。
油烟菌类的清洗可用14%氨水和5%~10%的丙酮溶液清洗。
黑色绿色霉菌与低等植物共生复合体形成的污物的清洗,用50%丙酮溶液清洗,后用14%的氨水清洗,在用0.4%霉敌乳挤作杀菌等处理。
石刻上熔盐及硬质沉淀物的清洗,充分利用石刻内部毛细作用和纸张纤维纹理的协同抽吸作用,在石刻有熔盐的补位采用多层纸张贴敷法。
33.石质文物加固材料的特殊要求:①不影响石质文物原貌,不降低文物价值②能使石质文物风化表层的疏松颗粒粘合成一个整体,这是选择风化石质文物加固封户材料的最基本的要求③加固材料粘合性好、强度好④加固材料渗透好⑤加固材料抗水性和透水性好,即既可使石质中之水能逸出,又能防外界水进入⑥加固材料透气性好。
最后加固材料耐老化性能好,材料及加固效果要长期性、稳定性好。
第五章34.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武帝时期的石纸片(前144~前88年),质地粗糙,当时是包裹随葬铜镜。
经分析,该纸是麻纤维制成的,后被称作灞桥纸。
35.墨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颜料。
36.宋代以后多以油烟制墨。
37.纸质本身组成成分及其性质,从纸张组成结构上讲,其最主要的成分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最主要的)、半纤维素、木质素。
38.对纸张有害的微生物最适宜的的生长温度为18~28℃。
39.纸质文物害虫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2~32℃。
40.纸张最佳保存温度为14~18℃41.影响纸质文物变质糟朽的主要外因:光对纸质文物的影响、温度对纸质文物的影响、湿度对纸质文物的影响、大气中有害气体对纸质文物的影响、大气中尘埃对纸质文物的影响、生物对纸质文物的影响。
42.纸张吸潮的原因:纸张纤维素分子中的羧基是亲水基、纸张表面存在毛细结构也具有较强的吸湿性。
43.湿度对纸质文物的重要作用:①空气温度恒定时,纸张必须具有一定含水量才能保持必要的机械强度,优良的柔韧性和弹性。
②湿度较低对延长纸张的寿命有利,特别是可避免某些有害气体在纸面上有害化学反应的进行。
③湿度过低可避免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④湿度过低会使纸张纤维素内部结构遭到破坏,使纸张干燥,变脆,强度下降。
44.高湿环境对纸张变糟朽的影响:①高湿度会破坏纸张结构,使纸张纤维变潮水解。
②使耐水性差的颜料,染料褪色③加速环境中有害气体被纸张中的水分吸收,生成无机酸腐蚀纸张。
④使纸张上有害尘埃溶于水后产生有害物质腐蚀纸张。
⑤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45.纸质文物保管库房温湿度确定的基本要求:尽量保持文物用纸的正常含水量7%左右,以维持纸张固有的强度和柔韧性。
不利于微生物发育。
有利于或无害于工作人员的健康。
46.大气中尘埃主要包括矿物、有机物:1沙、土。
2烟渣。
3煤渣。
4金属氧化物。
5盐晶体。
6花粉。
7石灰。
8固体物质如碳酸钙等。
9有机物质微粒。
47.尘埃对纸质文物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尘埃对纸质文物的污染及有机摩擦。
②尘埃会使纸质文物纸张粘连。
③有些尘埃带有强烈的腐蚀性,如化工厂产生的尘埃常带有酸、碱性,腐蚀纸质文物。
④尘埃是微生物寄生与繁殖的掩护所,也是各种霉菌孢子的传播者,许多纸质文物的腐朽、霉烂于尘埃带菌有关。
48.霉菌对纸质文物的破坏:1霉菌对纸质文物结构的破坏。
2霉菌在纸质文物上形成霉斑。
3霉菌会使纸质文物字迹褪色。
4霉菌使纸质酸度变强。
5霉菌会使纸张湿度增加。
6霉菌分泌毒素,污染环境、危害人体。
49.纸质文物害虫:烟草虫、毛衣鱼、白蚁、裸蛛甲、蟑螂、书鱼、书虱等。
目前我国发现60余种。
50.纸质文物上的污斑主要包括:1水斑、泥斑2油斑3蜡斑4墨水斑5虫屎斑6锈斑7泥斑8霉斑。
51.常用乙醚、丙酮、四氯化碳、苯或甲苯等有机溶剂清洗油斑。
52.污斑清除应特别注意的问题:1在纸质文物清理前,必须作字迹、颜料的点滴实验,如有掉色,溶解现象,则在清洗前先作固色处理,常用醋酸纤维素丙酮溶液或可溶性聚酰胺树脂加固字迹。
2采用化学药品处理后,必须用清水冲洗,防止留下斑痕或增加纸质酸度。
3对于纸质文物采取大面积湿洗法,容易造成变形、损伤,一般多采用局部处理和干洗法,即用柔软的东西蘸上所用的清洗剂,轻轻擦洗被沾污的部分,然后用吸墨纸或滤纸吸去脏液,在用温水清洗后,反复用吸水纸吸出水分,压干,熨平。
4污染来自多方面,污染物成分也比较复杂,含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质。
纸张的强度也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所以要对症下药,确保污染清洗的效果和纸张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