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性与绘画性的统一
作者:李传英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
摘要:《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九十一岁时,由老舍出题,画的一幅水墨画。
齐白石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经过深思熟虑创作出来的。
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的共同探讨,是文学性与绘画性统一的典范。
本文通过研究诗句与画作的艺术背景以及分析这两者的艺术技巧(形象提炼、空间美感、节奏韵律、留白意味等)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来研究这幅兼具“诗情”与“画意”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文学性;绘画性;留白;统一;音律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81-01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水墨画是齐白石根据老舍所出的一句诗句所创作出来的。
老舍先生到齐白石老人家里做客,看见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意味深长的对齐白石说,能否以此题目作一副水墨画创作。
齐白石理解了老舍的用意,老舍是想要他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东西。
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这幅命题创作,把“蛙声”这个抽象的听觉感受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一、形象提炼
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是出自清代诗人查慎行的《次实君溪边步月韵》,“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首先分析下查慎行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在众多的自然景物中,他选择了这几处事物来表达他内心想要抒发的情感。
而齐白石作品的画面,简练的笔墨画了一座远山,在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飞泻出一道激流,六只活生生的小蝌蚪在激流中摇着尾巴顺流而下。
其中“蛙声”是一种声音,它不能像文字那样,可以准确的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十里”是一个概念的空间问题,在二维的纸面上表现空间,“出山泉”是一个动势,关键在“出”。
首先如何表现一个抽象的声音呢?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如何通过笔墨表现出来呢。
“蛙声十里出山泉”里面最关键的词就是“蛙声”,“蛙声”——在文字上已经是一个特定的符号,只要学习过文字的都会知道,蛙声就是代表蛙的叫声。
但是在视觉性的绘画中是如何表现的?
“十里”这个在诗中表示概念的空间,齐用了几笔温润有力,虚实相间、块面感强烈的石头来表示远山,和诗句中想要表达的空间感非常贴切。
而诗中的“山泉”这处清爽欢快的感觉,齐则用了寥寥几笔婉转有力,松紧有度的“水纹”来表达,抽象概括的线条是中国写意画表达诗句那种空灵、含蓄、意境优美的最好手法。
二、空间美感
诗句体现的空间感和“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水墨画还是有很大的统一的,“蛙声”是一种听觉感受,“十里”是一种距离的感受,这里的十里是虚数,指代很远的距离。
“出”是个动词,意思是传出,分辨出。
“山泉”又是一个名词,连起来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对于“十里”这一表示空间的词的表现,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三维的空间对于画家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白石老人只用了简练的几笔墨色,就表现了曲折幽远的山涧,让人由此联想了悠远的空间。
“十里”的虚数的这种表现手法,白石老人的画面中也有借鉴,画面只画了六只蝌蚪,其实六只在这里也是一个虚数,他暗含着很多很多的蝌蚪,在变成青蛙时,这条山涧响彻着蛙声与流水的合奏,欢畅凌厉。
“出山泉”,“出”是动词,说的是蛙声穿透山泉的声音,清晰可辨。
这个如何表现呢,由画面上那几只游姿各异的蝌蚪,那充满着节奏感的水纹。
通过点、线、面的对比,画面形成一种一泻千里的动感和气势,把“出”这个动词形象化与丰富化。
三、节奏韵律
查慎行的《次实君溪边步月韵》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
七绝格律分为四种句式,这四种句式分别是:1首句平起入韵式;2首句平起不入韵式;3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而查这首诗属于第四种,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既(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其中“蛙声十里出山泉”对应了句式中的(平)平(仄)仄仄平◎。
句式工整,韵律优美,节奏清晰。
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沿用诗句中的意境,温润有力的大笔铺设出两岸边大块湿润坚硬的山石,三五成群的小块墨色结合点缀出溪流中露出来的石块,远处两笔淡墨铺出远处的山的空灵浩渺的空间感,映射“十里”这个空间意境。
水纹的排列穿梭于远处溪中的山石间,错落有致,穿插合理,一簇簇的曲线,给人以溪水欢快流淌的动感,上部分的水纹方向和下部分的水纹方向的不同,描画出溪水蜿蜒曲折的形态,生动形象。
节奏感在音乐里的感受就是音符的高音和低音的排列错落有致,给人听觉以美的感受,诗词在古代曾经盛行用来谱曲做歌,平平仄仄平平仄,就好比音符,所以更加讲究节奏的韵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比较少见的六言绝句,宋词更是和乐的歌词。
四、总结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文学性巧妙构思落实到绘画性简练作品的天合之作。
对于二维空间不能表现的声音这个抽象的概念做出了极妙的处理,使其转化为形象表达。
对于国画的艺术构思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贡献,强调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构思对画作的添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