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课件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课件

➢ 某人从事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是其将时间用于有报 酬劳动所获得的工资率,可以以此衡量家务劳动的贡献。
➢ 本节研究简单的劳动力供给理论,对家务劳动和有 报酬劳动不加区别,统一为能获得工资收入的劳动。劳 动力供给者只是决定如何分配时间于闲暇和劳动?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 闲暇能给人们带来效用,收入也能带来效用。如果 劳动者的生活总效用由闲暇和收入提供,那两者的关系 可用无差异曲线图(等效用曲线图)表示:
➢工作固定时间成本指一旦决定工作必须付出的时间,该时 间长短与劳动提供量无关,所以是固定的时间成本,如上 下班往返时间等。
➢下图中,折线ABCD为存在非劳动收入和工作固定时间成 Y本时 A’ 的预算线。BC长度即为工作固定时间成本大小。
A
C B
D
闲暇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第三节 家务劳动和市场劳动之间的选择
❖对于简单的劳动—闲暇模型修正的出发点:
第六章 工作决策理论
——劳动力供给行为理论(一) ❖ 微观经济学分别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
理论,同样地,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需求方(厂商)和 劳动力供给方的行为深入描述。 ❖ 劳动力供给者的供给决策有两大类:一是决定是否 工作,决定工作时间的长短;二是决定从事的职业,决 定工作地点。本章研究第一类劳动力供给决策,即工作 决策理论。 ❖ 本章研究内容的隐含前提为:劳动力可以从自身效 用最大化出发自由地决定供给的劳动量。在实践中,劳 动力的劳动供给决策有时会受制于外在因素的制约,如 全日制工作、正常工作班制时间等要求。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工作固定货币成本与劳动参与决策
➢进一步引入“工作固定货币成本”,是指一旦决定工作必须 付出的费用,该费用与劳动提供量无关,所以是固定的货 币成本,如上下班交通费用,置装支出等。
➢下图中,ABCD为预算线,CD长度为非劳动收入大小,BC 长度为工作固定货币成本大小。
Y A’ A
•该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非全日制 工人的周工作时间不会太短;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存在非劳动所得时的决策变化
Y
➢非劳动所得存在时,闲暇时间
增为t2,劳动时间减为(T- t2)。
➢非劳动所得导致的决策变化是 一种 纯收入章
第二节 劳动参与决策
❖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决策
Y
BC
A
存在非劳动收入时,图中显示 了A、B、C三人不同的无差异 曲线,他们偏好各异,闲暇对 B、C的效用相对较大,甚至 使他们作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 决策(即闲暇时间为T)。
T
闲暇时间
思考题:
1.无差异曲线具备什么特征的人将退出劳动力市场不工 作?(图中, B处于临界状态。)
2.为什么无非劳动所得的人不可能退出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工资率变化与劳动参与决策
Y
➢原先不劳动的B和C当情况
发生改变后( 如w上升),
将决定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
B2
这就是劳动参与决策。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第一节 闲暇和劳动之间的选择
❖ 劳动力拥有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除去恢复劳动能 力必需的睡觉吃饭时间(规定为8小时/天),如何支配 剩余时间(T,16小时/天)?有两种基本选择:将时间 在休闲娱乐(即闲暇)和从事劳动之间进行划分。
➢ 劳动行为有两大类:家务劳动和有报酬的工作。虽 然将“劳动力”定义为从事有报酬工作的人,但家务劳动 与工作收入都能提高家庭的满意程度,目的是相同的。
收入
闲暇时间的增加
就是劳动时间的
减少,所以,等
效用线图的横轴
U3 隐含表示了时间
U2 U1
(T)在闲暇和 劳动之间的分配。
闲暇时间
(T-劳动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 A、B两人关于闲暇和收入的无差异曲线图如下,其 中的差异说明两人在闲暇和收入选择上的偏好不一样:
Y
Y
闲暇时间 A的无差异曲线图
闲暇时间 B的无差异曲线图
t1
闲暇
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劳动工资率上升的效应(价格效应)
YC
➢当工资率w上升时,首先,因 为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为维
持总效用不变,倾向于减少闲
A’
暇时间,增加劳动时间,表现
3
为均衡点1到2,闲暇时间从t1
A
降为t2 ,这就是替代效应;
2
1
➢同时,w上升会带来收入的增 加,人们倾向于增加闲暇时间,
减少劳动时间。表现为均衡点2
到3,闲暇时间从t2 增加到t3 ,
t2 t3 t1 B’ B 闲暇 这就是收入效应。
时间
➢价格效应表现为均衡点1到3,闲暇时间从t1 变化到t3,但 t1与 t3 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
➢总之,工资率上升会导致劳动者增加还是减少劳动时间, 取决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大小。
C B1
2
➢图中显示:原先处于临界 状态的B在w上升后,决定 减少闲暇时间,进入劳动力
1
市场;而C决定仍然不工作。
闲暇时间
请问:B、C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或者说w的上升满 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使不工作者作出参与劳动的决策?也 就是w与保留工资之间的关系问题。
➢原先劳动力市场之外的某人在w上升后,如果决定工 作,那么 此时w上升的替代效应肯定大于收入效应。
闲暇与收入相比,A更看重的是收入,B更看重的是闲暇; 也就是说, A是偏好劳动的人, B是喜欢休闲的人。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 个人或家庭的收入(Y )由劳动报酬和非劳动所得 (资本收入、继承遗产等)组成:
Y = w ×劳动时间+非劳动所得
= w × ( T-闲暇时间)+非劳动所得
该式显示了收入和闲暇之间的时间约束关系(总
•工作固定货币成本的增加势必会 导致潜在工人保留工资水平的提 高,同时,工人将延长工作时间, 减少闲暇时间;
C
•工作固定货币成本的增加会在延
长一些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同时,
使得另外一些人退出劳动力市场。
B
D
闲暇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工作固定时间成本与劳动参与决策
➢现引入“工作固定时间成本”使研究环境离现实更近一步。
时间为 T收)入,D图形形式表图现形图为D形C时BA表B间表示约示非束非劳劳线动动:所所得得不为为零零的的情情况况
A
B点、C点处的闲暇时间等于
T
BC线段的长度表示
非劳动所得的大小
C
B 闲暇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闲暇和劳动之间的选择决策 Y
时间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图中 某条曲线的的切点为最佳决策
点:闲暇时间t1,劳动时间(Tt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