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答题纸(2010—2011学年第 1 学期)课号:课程名称:外国文学赏析改卷教师:学号:096040149 姓名:马涛得分:外国文学中的语言魅力摘要:何以承载文学?是语言。
文学中的思想,人物的造型,场景的述写,作者的感情,都需要文字语言作为载体。
语言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意图彰显出来,它就像是血红蛋白运载氧气,在整篇文章的体内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篇文章有好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好的语言文字,也不会过于传神。
阅读一篇文章,理解它的中心,可以说是再创造,品味它的好的语言则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说它是你再创造的灵感所在,它是可以将读者和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汇的坚实桥梁,它能使读者产生共鸣,这也是再创造的真实意义。
而外国文学的语言更是独具一格,在文章中往往会引人入胜,在其中流连忘返,他们将幽默生动的个性,积极乐观的态度,华丽丰富的辞藻,大量频繁的修辞的贯穿在语言当中,赢得读者的注意。
当然不同国家有各自的语言文化背景,所以,他们的语言艺术也是各具特色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学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根基,品味不同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离开了语言,文学将无以存在,因此,语言往往被视为文学的生命。
关键词:语言承载再创造桥梁灵感共鸣语言文化背景生命艺术文学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包含的种类很多,涵盖的内容可以说是浩瀚无边,有写景写物的,有歌颂人物精神的,有世间离奇事物的,有表现情感思想的,等等。
而且文学的形式也是很多种的,它是人们经过很多的尝试后,固定的一种写作的形式。
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形成的一种大家普遍的承认的规矩。
所以在不同形式下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固定术陈。
比如:例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我愿意是急流》○1中有如下诗句: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诗人对爱情的吟诵是通过一系列语词的巧妙组合实现的。
“废墟”、“毁灭”、“懊丧”、“荒凉”等词汇构成了“我”的爱情的悲壮、崇高,体现了“我”为爱人的无私奉献与牺牲精神;与此相对的则是“我”的爱人,“青青的常春藤”、“亲密地攀援”、“上升”等词汇显示出她的欢乐、幸福、美丽。
这样两组词汇和语句的对比性组合,使我们领会到爱情的苦涩、沉痛和快乐,及其悲壮美。
显然,这首诗的诗意是在语言中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由语言创造出来的。
倘是离开语言,诗意又如何独存呢?在外国的诗歌中它的语言中是非常的凝练的,是非常传神的,它表达的情感是细腻的,是大胆的,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通过自己的意象的表达出来,虽然介于诗歌的形式的比较含蓄,但是它也是比较与中国的爱情诗词来的豪迈与壮阔的,恰比李商隐的《无题》他写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事干”○2的诗句,本意是歌颂爱情的倾尽得付出的,写得非常含蓄,而被后人富于无私奉献的精神,当然这种情况是诗的思想扩大化了,但是也是含蓄后的一种弄拙成巧吧!再说外国文学中小说吧,说道外国文学中的小说,我不得不提到我最喜欢的作家—海明威《等待的一天》○3。
讲的是一个九岁的男孩,由于不了解“华氏”和“摄氏”换算方法,误以为自己快要发烧烧“死”了。
小说形象、具体、细致地刻画了在“一天的等待死亡”过程中,小男孩所表现出来的不畏死神的勇气。
海明威力求生动而精确地表达印象深刻的重大尖锐时刻,表达那种“对事物真谛的顿悟”的经历。
有读者认为,在这篇小说中,“父亲象征了知识和力量,儿子则象征了天真和无知”○3。
可以说这是从一个视角来诠释该处的象征意义。
但我以为海明威在这里的笔墨并不是着重于表现儿子的“天真和无知”,而是着重于他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勇气以及对父母的体谅。
他具体形象地把一个九岁的小孩,压抑情感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些对压抑的情绪的描写在本篇小说中随处可见。
而贯穿其中的他的语言一种貌似粗犷朴实的笔触下流动着极为深沉炽热的情感。
在他的小说中没有为了渲染人物性格的华丽词藻;没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说明和议论;更没有蹩脚的形容和华而不实的比喻。
他破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修饰,以简洁冼练的文笔还文章以本来面目。
正如英国作家欧.贝茨所说:“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4。
大胆而直接赋予人物的话语,读着这些话语,我们都见证了平凡中见真实,真实中晓情理,丰富的联想,为语言争取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并不乏味,却又深刻,所以,引人入胜。
而后的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
就语言而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
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曾读过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
它很适合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
“浅浅的一层溪水流逝了,但永恒留在了原处”“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 “我耕作这片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耕耘了他这个人,我这样品尝了耕作的快乐之后,挥手离开,让他继续耕种下去”○5。
等等语句,在其中扑面而来的是植物的芬芳和湖水的清新味道。
如今,瓦尔登湖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清凉剂和镇定剂,读一读梭罗的文字,我们就会融化在森林的气息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甜蜜和幸福。
这就它给我们的某种意义吧!最后说一说外国文学中的戏剧,戏剧文学是一种极具表现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点是突出的舞台性。
舞台性,一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
戏剧艺术是行动的艺术,是摹仿行动中的人的艺术。
剧本中的人物必须具有强烈的直观的内心动作性和外部动作性;三指人物的台词必须简洁精炼,又通俗易懂。
人物语言必须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
所以这门文学当中很能体现外国文学中的语言特色。
而提到戏剧,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他应该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剧作家了吧,那他的戏剧的特点是什么呀?他的戏剧中语言是怎样吸引着读者和观众的啦?就像借哈姆雷特之口所说的,“反映自然,显示出善恶的本来面目。
”○6因此,哈姆雷特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丰富性,特别是注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剖析。
同时对人物所处的时代风貌,社会风俗,也都作了忠实的反映。
(由古希腊悲剧的人与命运的冲突,发展为人身自我的内心冲突。
前者被成为“命运悲剧”,后者被称为“性格悲剧”。
在创作方法上,莎士比亚采取写实主义手法。
莎士比亚的戏剧一般不自行编造故事。
他的戏剧取材有的是历史著作,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是文艺作品,甚至是别人已经写成的剧本。
对此他都毫不客气地把它拿来为己所用,根据自己的需要取舍改造,往往点石成金。
而他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个性化特点。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喜剧有喜剧的语言,形象生动,抒情性强,还充满着奇思妙想和机智风趣;悲剧有悲剧的语言,深沉凝重、华丽典雅、哲理性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语言,富裕个性色彩。
根据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时代的作家一般拥有4000-5000个词汇,而莎士比亚却拥有15000个词汇。
莎士比亚不愧为语言大师。
比如这样的语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u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to die,to sleep,no more .and by a sleep,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and the thousand natu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就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6你说这样的语言我们能据之?它不仅仅是给了我们多少的享受这么美丽的句子,而是让我们陷入了无穷的沉思当中了,思考着深层次上的问题,它已经触动了我们的灵魂的深处,来到了我们内心的真实世界,让我们能够倾听到自己的心声!它是无可抗拒的,他是无法拒绝的!外国文学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他是我们前人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应了解他们的伟作,学习文学中的广阔瑰丽而又令人深思的语言,语言是心灵的桥梁,指引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再一次沟通,这样才能更加学习到他们书中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推人及己,才能反思自己的问题,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真实的自己!参考文献:○1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5-01-01 ○2《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李商隐的《无题》五洲传播出版社第1版 2005年10月1日○3海明威《等待的一天》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06-25○4《海明威传》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5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重庆出版社2010-4-1○6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