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纲要

增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纲要

增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一、规划背景和意义(一)背景低碳发展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是精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促进城市发展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增城作为广州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重要卫星城,将成为接收中心城区功能外溢的主要载体,为配合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实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增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严峻挑战,推进增城市低碳发展,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广州增城市发展改革和物价局组织编制了《增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作为指导全市低碳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城的生产制造业处于产业链底端,资源依赖型和高耗能的产业比重较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

推进低碳发展,有利于促进增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推进新经济、新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的发展制高点。

并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低碳发展是增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增城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求。

2、推动公园战略,打造“生态增城”的城市品牌增城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覆盖率较高,是广州东北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增城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最重要的城市发展资源和资本。

推动低碳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意识,深化公园化战略实施,努力将增城建设成为珠三角的生态大花园和优质生态生活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树立良好的低碳、生态、环保城市形象,有助于打造“生态增城”的城市品牌,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突围而出,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城市发展软实力。

3、发挥后发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城目前主要以传统生产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未来以低碳经济为基础、低碳经营为核心,构建高效、低耗的“精明增长”发展模式,以低碳经营、创新发展为手段,融合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知识经济,提升本地区人才集聚能力、财富创造动力、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城市开发经营层次,形成资源低消耗经济高增长的发展目标,实现增城经济、社会全面的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导向社会为目标,围绕低碳发展这条主线,以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生态环境、降低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基础,以技术、制度创新为动力,从生产、生活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推进增城低碳发展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资源的低碳产业结构、城市增长方式和日常消费模式,走出具有增城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0年,以“建设低碳城区、实现绿色发展”为总体目标,实现经济发展低碳化、城市建设绿色化、低碳生活全民化、高效发展制度化。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50%1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下降至0.52吨标煤/万元,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5%,低碳城市发展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国低碳发展的典范城区。

2、阶段目标近期发展目标(2012年—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1、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考虑增城争取国家级低碳示范区,减排要求应高于国家目标。

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30%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下降至0.62吨标煤/万元,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立,低碳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争取成为国家级低碳示范城区,为增城低碳转型奠定基础。

远期发展目标(2016年—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50%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下降至0.52吨标煤/万元,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5%,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低碳发展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特征,成为国内低碳发展的典范城区。

三、低碳城市发展优势与问题(一)发展优势1、产业结构调整顺利,现代服务也发展迅速随着增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总值由2006年的105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149亿元,年均增长率14%。

其中,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以现代商贸、物流、连锁经营等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得到推广应用,旅游、文化、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到2010年现代服务业总值14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33%,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2、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夯实目前,增城开发区及周边集聚了以广汽本田、日本电装等300多家汽车零配件企业,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为主的广汽本田新能源汽车、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已经开展项目相关前期工作。

2011年,“广东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正式落户增城,广州通用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太阳能光伏项目已经正式签约。

未来,增城将凭借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成为广州乃至广东省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3、节能降耗成果显著,能源效率持续提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落后产能淘汰、实施工业生产节能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201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耗能为0.7243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21.57%。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限制落后技术,截止2011年底关停167家水泥厂、54家线路板厂、18家电镀厂、97家洗漂印染厂、97家粘土砖瓦陶瓷企业和200多家采石采矿场。

积极组织18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实现节能量8656.1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广州市下达的节能指标(7415.2吨标准煤)。

4、生态优势明显,碳汇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以建设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为目标,开展全面植树绿化活动,增江画廊、荔新公路、增派公路、新新公路、荔三公路、广惠高速公路(增城段)、广深铁路(增城段)等主要河流和主干道建设景观林带,率先在广东建成了257.91公里绿道,城乡绿化水平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总量逐年增加。

截止2011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118.4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6.02万亩,占林地面积49.68%,林地面积占广州市林地总面积的27%。

森林覆盖率为53.5%,林木蓄积量达210.4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5%,绿化覆盖率达到4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74平方米,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发展问题1、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城市发展模式有待创新增城经济发展相对粗放,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2010年,土地产出率(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为304.6万元,仅为广州的50%(广州市平均土地产出率为611万元);土地消耗率(每增加1亿元GDP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32.8公顷,是广州市平均水的28倍(广州市平均土地消耗率为1.14公顷),说明增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经济发展效率不高。

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精明增长,利用更少的城市资源,获得更高的发展效益,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增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2、产业结构问题突出,重工业耗能高增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5.83:61.35:32.82,经济增长过渡依赖第二产业,低耗能高效益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

工业结构中,纺织业、纺织服装制造业、橡胶制品、黑色金属加工等耗能较高,耗能较低的农业深加工、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与耗能不成正比,2011年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31.41%,而能源消耗总量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45.55%。

未来,应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对耗能较高的产业进行“脱碳”。

3、低碳能力建设不足,制约低碳发展建设增城低碳城市发展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低碳能力建设相对薄弱,低碳发展方面的法规、政策和措施还不健全,许多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碳排放统计基础数据和统计体系。

另外,在低碳方面的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自身的低碳城市发展都受到一定的制约。

四、低碳城市发展主要任务(一)深化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城市空间紧凑发展1、构建网络型的空间结构,建立互融共存的空间体系深化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构建“三纵三横”的网络型城市发展框架,确定“两城、三心、四集镇、宜业宜居、组团共生”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高效融合碳源与碳汇,奠定低碳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

围绕“两城”(荔城、新塘)构建30分钟经济圈,扩大中心城区的发展腹地,为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强化“三心”(石滩、中新、派潭)中心镇的服务职能,增强中心镇对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推动功能平衡型城区建设;推动“四集镇”【福和(集)、小楼、正果、朱村】建设,优化城市重点发展组团的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生态区之间的联接和过渡,增强城市各发展片区之间服务业的可获得性。

2、适度提高中心城区紧凑性,创建高效的都市引擎功能以“三旧”改造为契机,逐步优化荔城、新塘两个中心城区的功能,实现城市功能混合和结构紧凑,建立与增城发展相匹配的商务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等,实现等量耗能下经济机会的最大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荔城:利用挂绿新城的建设,引导旧城更新,激活老城活力,强化老城商贸、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功能,增强荔城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新塘:通过对现有落后工业的整合、改造,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

围绕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建立新塘产业发展服务平台,集聚服务业发展资源。

3、构建服务型集镇中心,推动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以次区域协调发展为基础,打破行政框架,建立“四集镇”融合发展框架,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发展4个特色集镇【朱村、小楼、正果、福和(集)】。

在生态评估的基础上,实施迁村并镇,控制原有的蔓延式发展状态,建立低碳生态特色的城镇空间。

实施“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以城带乡”,充分释放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为新的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提供条件,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镇一业、城乡一体的和谐发展关系。

朱村:积极融入荔城,为中心城区的拓展奠定基础,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都市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生产,为中心城区提供生活配套服务等功能。

小楼:承南起北的重要节点,加强集镇中心的服务功能,承接荔城中心区的发展资源辐射,依托小楼人家景区、何仙姑景区等大力发展乡村人文旅游和都市观光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