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执行——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第一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执行——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第一
(一)准备阶段
1.政策认知
2.制定实施计划
3.进行物质准备 4.做好组织准备
(二)实施阶段
1.政策宣传
2.政策实验
3.全面推广
4.沟通协调
(三)总结阶段
1.监督检查
2.政策执行再决策
三、政策执行资源
1.财物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5.制度资源
四、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
2.1975——1980,政策执行框架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大量的文献描 述了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但是没有产生关于政策执 行的有用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文献开发了识 别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这些框架可以被概括为 自上而下的途径和自下而上的途径。
3.1980——1985,框架的应用研究阶段 大部分政策执行的研究框架在1980——1985年间被 他们的开发者或者其他研究者进行了检验。卡 尔·凡·霍恩(Carl Van Horn)认为能够从这些研究中 得出4个结论:一是这些框架在对政策执行的成功或者 失败的一般解释方面是成功的;二是在执行研究中时 间周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的结论可能随观察的时间 而改变;三是一些项目被成功的执行了(例如70年代 初期的案例研究强调失败的较多,而后来的研究则得 出乐观的结论的多);四是学者们发现甚至最简单的、 最适度的政策项目也可能失败。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执行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政策执行概述 政策执行的原则、过程、资源与手段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及其矫正 政策执行研究的演进
政策执行:也就是从政策生效起到实现决策目标的整
个过程。 1973年,艾伦· 维尔达夫斯基和杰弗里· 普瑞斯曼: 《执行:联邦政府的期望在奥克兰市落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执行运动”。
三、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1)行动理论——政策执行被视为对某项公共政策所 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2)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认 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 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3)因果理论——将政策看作一种假设,将政策执行 看作是引导人们达到目的地的地图,关心政策过程中 的因果关系; (4)管理理论——强调政策执行是一个管理过程; (5)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 价的过程; (6)系统理论——将政策执行理解为政策行动者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 (7)演化理论——主张在政策执行中重新设计目标和 修改方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行则有赖于成功相互调适过程。
麦克拉夫林的理论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逻辑认定: 第一,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彼此的需要和观点 并不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彼此必须放弃 或修正其立场,寻求一个双方皆可接受的政策执行方 式; 第二,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富有弹性,可因环境 因素或目标群体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变化; 第三,这一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彼此处于平等地位的双 向交流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 单向流程; 第四,目标群体的利益价值与观点仍将反馈到政策上, 以致左右政策执行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
(4)替代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执行者用自己的一套政 策替代既定政策,也就是 “挂羊头,卖狗肉”。执行者对符合自身 利益的政策就充分利用,对不符合的就予以曲解变形,并用是否符 合地方利益作标准来决定对政策执行的态度,以“开拓创新”作辩 护实行所谓的“灵活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利就执 行,不利就变形"。 (5)观望式政策执行:即政策执行主体或因疲于应付具体事务、或 担心目标群体的抵抗、或因自身私利受损等原因,导致行动迟缓、 思想犹豫、心理矛盾,对政策执行被动消极,左顾右盼,观望中央 是否还有政策变动,观望中央政策是否动真格,观望其他执行机关 的执行情况以便于模仿,观望政策执行中牵涉到自身利益问题是否 可以软拖硬抗。 (6)照搬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经过认真的政策 学习与思考,不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变通,习惯于机械 地照抄照转上级文件,常常出现《关于贯彻xx通知的通知》之类的" 文件旅行"。 (7)规避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分工不合理,权责 不明确,该完成的工作不能如质如量完成 ,该承担的责任则相互推 诿。
二、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执行主体采取一定的纠 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或尽 可能减少其负面效应和不良后果的过程。 矫正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如下: 1.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政策的认知力度; 3.加强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建设; 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政策执行概述
一、政策执行的涵义、特点 1、政策执行的涵义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 和。它是指政策执行者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 构建政策执行机构、利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各种措 施和手段,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2、政策执行的特点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 它具有如下特点:
二是“自下而上”(bottom-top或bottom-up)途 径。与“自上而下”途径相反,“自下而上”途径以 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 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 行的基础;它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 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这一途径以韦瑟利 和利普斯基(R.Weatherley and M.Lipsky)的《基 层官僚与制度创新》一文为代表。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
(1)象征式政策执行: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只重视表 面文章和形象包装,而忽视了深层问题的解决 。轻视战略, 缺乏远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任期内要实现的短期目标上, 以提高自己的政绩或地方的知名度。 (2)附加式政策执行:指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人为地 附加了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其他内容,使政策执行超出了政 策的基本要求。如一些地方派出所办理暂住证却附加了公 共建设费、卫生费、照相费、保险费甚至普法费等五花八 门的费用,收费在100-300元之间,远远高于国家规 定的 费用。 (3)或缺式政策执行:即政策执行的不配套、不完备、不 及时,政策内容只有部分被执行,而其余则被“遗忘”。
2.互动理论模式
这一理论模式的提倡者是麦克拉夫林 (M.Mclaughlin),其主要代表作是《互相调适的政策 实施》(1976)。麦克拉夫林在对美国当时的教育结构 改革问题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由具体到抽 象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 之间就目标手段作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 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他认为,成功 的政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
第五节 政策执行研究的演进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973年,艾伦· 维尔达夫斯基和杰弗里· 普瑞斯曼:
《执行:联邦政府的期望在奥克兰市落空》
詹姆斯·P·莱斯特和小约瑟夫·斯图尔特把从20世纪70 年代早期至今的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1.1970——1975年:案例研究阶段 在70年代早期只有很少的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这些 少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项具体政策的执行的成功 和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方面。比如马莎德尔斯克 (Martha Derthick)就认为政府的政策执行很少达 到预期目标,但却很少有研究开发模型来解释为什么 会失败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4.1985——至今 综合和修订
出现了一种对过去的研究模型的综合,这种综合产生 了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型的批评与修订,从而产 生了更多的研究模型。
二、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
一是“自上而下”(top-bottom或top-down)途径, 或称为“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或“政策制定者透视” 途径。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 然后,它们被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 官员或职员执行。依照这种途径,政策过程被看作是 一种指挥链条,其中,政治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而 这种偏好随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 行政官员所执行。这种途径关注的焦点是政策制定者, 要考察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将政策付之于实践而生效。 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的《执行》一书所采取的正是 这种途径。
3.博弈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 “博弈”的概念观察执行过程中相关参 与者就政策目标的达成所作的谈判、协商与妥协的互 动情形。博弈论认为,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 参加者都寻求得到最大的收获,并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限度。美国公共政策学者尤金·巴得克(E.Bardach)是 用“博弈”概念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代表。他 把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种赛局,其间包括下列因素: (1)政策执行人员,即竞赛者;(2)利害关系;(3)策 略与技术;(4)竞赛的资源;(5)竞赛规范(取胜的条 件);(6)公平竞赛的规则(即不得作弊);(7)竞赛者之 间信息沟通的状况;(8)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巴 得克认为,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各方参加者 的“战略”选择。
政策执行模式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 度来研究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形成了种种政策执行 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1.过程模式 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 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政策执行过程》(1973)一 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
三是“政策/行动连续”(ploicy/action continum) 途径,该途径或多或少有作为“自上而下”和“自下 而上”两种途径综合的意味。按巴雷特和富奇 (S.Barrett and C.Fudge)的说法,应该将执行 “当作一种政策/行动的连续统”,在其中,在那些政 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之间随时发生相互作用和谈判。 在这个意义上,这一过程既可以看作“自上而下”, 也可以看作“自下而上”,政策制定者将作出限制其 他行动者权力的决策,而行动者将做出规避决策者权 力的决策。因而这一途径也可以说是以权ent-choice)。政策执 行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将一个或更多的政府的基本工 具应用到政策问题上,这些基本工具被称为政策工具 (policy instruments 或policy tools)。不管我们 是以“自上而下”设计的方式,还是以“自下而上” 的更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来研究政策过程,给予政策 决策的实质或形式的过程总是包含着在可利用的政府 工具箱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工具。这种途径处理为什么 政府从许多可供利用的工具中选择特定的工具,以及 是否可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探明工具选择的模式或风 格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