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中小学生注意、感知、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小学生注意、感知、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 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与教育
一、什么是注意——(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它是 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在讲注意的功能与种类前我们来做 一个实验
请大声说出下列文字的颜色
红黄紫绿橙蓝 紫绿红蓝黄黑 蓝绿蓝橙黑紫
而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

固的过程

游戏分2组: 第一组同学我们来做比划猜词的游戏, 相信大家都玩过了。 其余的同学,我们来玩简笔画的传递。
——我们来做一个现场小游戏
猜词游戏(2轮)
请10名同学到台上来背过去站着 第一位同学面对我,看了词以后,让第二位同学转 过来,不能出声用手比划刚才的那个词 依次类推 最后一个同学猜那个词是什么
情景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的理解性,可将记忆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
记忆
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将记忆分为
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根据记忆编码方式和储存时间的不同,可以把记忆
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再认和回忆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多的是在感知 过程中进行,后者更多的需要借助思维活动来进行

再认是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 的过程

一般而言,再认比回忆简单容易
4、遗 忘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 误的回忆或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遗忘就是

记忆信息提取不出来或者提取错误



二、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目的性不断提高 注意内容逐步深化 注意品质逐步改善: 1、广度扩大 2、稳定性增强 3、分配能力发展 4、转移能力发展

三、中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
1、限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 2、养成注意重点的习惯 3、加强意志锻炼 4、节奏分明的学习与休息 5、运用特殊方法、训练注意力 例:舒尔特方格 (Schulte Grid) 是在一张方形卡片 上画上 1cm × 1cm 的 25 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 上阿拉伯数字 1 ~ 25 等共 25 个数字。训练时,要 求被测者用手指按 1 ~ 25 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 同时诵读出声,施测者一旁记录所用时间。数完 25 个数字所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

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类
暂时性遗忘是指那些已转入长时记忆中的内容
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当条件下还可能恢复。
永久性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经过重新学习
则永远不能恢复的现象
遗忘的进程和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对遗忘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曲线图, 该曲线图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影响注意转移的主要因素
(1)先前的注意紧张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度 (4)个体的自我控制力

一、什么是注意——(四)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自然发生的,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努 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是服从于目的的注意,是自觉的、必 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服从于目的又不需要太多意志上的 努力

三、知觉的种类
1、一般知觉 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并非指只有一种器官参与知觉活动,而是某种感 官占主导地位) 2、复杂知觉 空间知觉:形状、大小、距离、方位、深度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英二的动态视力属于什么觉?
蔬菜汁是针对什么觉的惩罚?
总是迷路的卓洛需要提高什么觉?
在质上的变化,大致呈现三种变化:
内容变得简略、概括,不重要的细节逐渐趋于
消失
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原材料中某些特点更加突 出和夸张
识记变形图
3、再 认 和 回 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由于 有关信息的作用,使这些事物的形象和先来看 一段小视频
一、什么是注意——(三)注意的品质有哪 些?
1、稳定性:指在同一对象获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 时间。 2、注意的范围、广度:人们在同一时间内知觉到的 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分配: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不 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 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在看过下面的新闻头条后给出答案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大家的答案是?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新异性 2、强度 3、运动变化 4、反差 个人状态 1、兴趣和需要 2、情绪 3、健康状态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 的事件的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 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 的记忆,又叫动作记忆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实验结果
1、对词数记忆等简单的任务没有影响,但是对于较 复杂问题,如推理、单词联想等,接受过感觉剥夺 的被试不如未接受感觉剥夺的被试好。 2、50%的被试报告有幻觉。如:光的闪烁,狗叫声, 有人把床垫抽动,冰冷的钢块压在额头上等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味觉、 嗅觉 2、内脏觉 3、本体感觉 运动觉:是反映人体各个部位的位置、运动以及肌 肉收缩程度的感觉。 平衡觉:由于人体的方向、位置和在空间运动速度 的改变,刺激了耳朵里的前庭器官,在大脑皮层里 所引起的有关方向、位置和速度的感觉。
遗忘的原因
衰退理论 干扰理论
动机性遗忘理论
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
衰退理论

该理论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随时
记忆过程是刺激信息在人脑留下痕迹
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的结果。

第三节 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一、什么是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因此,记忆使
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记忆是人的经验积累和心理的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划分,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
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 到了一定时间,就几乎不再遗忘,也就是说,遗忘 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保 100 持 80 百 分 60 58.2 数 44.2 40 35.8 20 33.7 0 1
27.8
25.4
2
3
4
5
6 天数
努力的记忆
有意记忆是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需要意 志努力的记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一分钟之内的记忆。保持时间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一分钟以上的记忆。甚至终身;
间映像的记忆,信息储存时间极短,但信息量极大
最长不超过1分钟;容量一般为7±2组块 记忆容量极大

舒尔特方格
第二节 中小学生感知的发展与教育
一、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 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在头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 分和属性的整体及其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被试每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报酬,但是即使这样也很难让 他们在实验室里坚持2~3天以上。

知觉的理解性主要受——知识经验、言语指 导和定势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图形反映了知觉的什么特性?
以下图形反映了知觉的什么特性?
二、中小学生感知的发展
有意性逐渐增强 精确度提高 逻辑性逐渐发展

三、中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 3、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 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5、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勤于思考 6、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请大声说出下列文字的颜色
黑绿绿橙紫蓝 红绿红蓝橙黄 蓝黑紫红黄绿
一、什么是注意——(二)注意的功能及外 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抛开无关刺激(启动效应和负启动效 应)


2、保持功能:注意使对象维持在意识状态中,得到 清晰准确的反应,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3、调节和监督功能: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 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达到预定目的。
机械记忆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机械 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记忆 意义记忆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内 在联系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 从记忆效果来看,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但 它们并非相互排斥和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
补充
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

有区别、有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有意后注意:注意的特殊形式。它和自觉的目的、 任务联系在一起,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的培养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直接兴趣。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书本P25~P27)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尽量防止和排除足以使学生离开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的出现 (PPT不宜太花哨) 利用刺激物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讲课声音要有高低、 快慢,呈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示例图片或视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教学 内容的兴趣和注意。 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组织教学(自觉性、意志力) 3、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课堂 中要有两种注意节奏的轮换。培养有意后注意。 4、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与注意分散做斗争,培养稳定广阔的兴趣,培养随时能使自己的 注意力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对自己注意上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