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填空题1.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遗传素质和环境与教育个人内在动力。
2. 先天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使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快速性性协调性开放性可塑性。
4.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过渡性动荡性社会性隐蔽性。
5.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
二、单选题1.下列体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观点有(A)A.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B.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关键期C.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D.心理发展各方面会因人而异。
2.下列体现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观点有( B )A.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B.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关键期C.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D.心理发展各方面会因人而异。
3.下列体现心理发展的差异性的观点有(D )A.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B.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关键期C.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D.心理发展各方面会因人而异。
4.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机(B )A. 学前期B. 小学C初中 D.高中5.表情变化如同“晴雨表”的时期是。
(B )A. 学前期B. 小学C初中 D.高中6.形成良好的品德时期是(C )A. 学前期B. 小学 C 初中 D.高中8.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中,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冲突的时期是( C )A.儿童早期B.学前期C.青春期D.成年期9.“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
( D )A.弗洛伊德B.华生C.冯特D.维果斯基10.最近发展区是指(D )A.心理发展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最小可能水平B.近期个体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C.个体不依赖外界帮助,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D.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1.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发展理论是(B )A.认知发展理论B.人格发展理论C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D.社会发展理论12.认知主义学派的代表皮亚杰提出心理发展理论是(A )A.认知发展理论B.人格发展理论C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D.社会发展理论13.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发展理论是(C )A.认知发展理论B.人格发展理论C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D.社会发展理论14.埃里克森提出心理发展理论是(D )A.认知发展理论B.人格发展理论C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D.社会发展理论15.本我遵循的原则是:( A )A.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直观原则D.道德原则16.自我遵循的原则是:(B )A.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直观原则D.道德原则17.超我遵循的原则是:(D )A.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直观原则D.道德原则18.中学生认知水平处于:( C )A.前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形式运算阶段D.感知运动阶段19.维果茨基认为形成高级心理机能的中介工具是( A )A.语言B.记忆C.想象D.情绪20.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
( A )A.图式B.同化C.顺应D.适应三、多选题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BCD )A.顺序性方向性B.不平衡性C.差异性D. 连续性与阶段性2. 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有(ABCD )A.遗传素质B.环境C. 教育D. 个人因素3 遗传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ACD )A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B.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C.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D. 提供发展的可能性。
4.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是(ABCD )A.成熟B.练习与经验C.社会性经验D.平衡5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ABD )A.自我B. 本我C.特我D.超我6人的心理发展包括。
(ABCD )A.个性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性发展D.人格发展7.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BCD )A.前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形式运算阶段D.感知运动阶段8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有:(BD )A.认知发展水平B.现有的发展水平C.评价发展水平D.潜在的发展水平四、辨析题1.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2.中学生心理发展处于成熟、半成熟的阶段。
√3、心理机能总是由高级向低级转化的。
×4、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决定了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5、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过程。
√6、成人感是在高中阶段产生的。
×7、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一个好时机。
√8、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
×9、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是儿童主体的图式在与外界环境相互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
√10、皮亚杰认为11岁以前的思维以具体事物来进行的。
√五、名词解释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认知,解释和思考。
最近发展区六、简答题1.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2.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如何理解教育起主导用途的因素?遗传因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3、简述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过渡性,动荡性,社会性,闭锁性,文饰性4、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理论有哪些?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格结构理论:提出了本我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性心理发展理论:将人发展成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生殖期(11,13-20岁)认知发展理论:5、如何利用关键期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七、案例分析案例1、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说有一位名叫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相处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的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过了十几年后,方仲永的表现和和普通人差不多了。
问题:1、方仲永的为什么最终成为一般人?2、你在这个故事得到什么启发?答:1、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
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的父亲看到方仲永所做的诗文得到很多的实惠,对此他感到有利可图,因此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的才能没有通过后天教育继续提高所造成的。
2、自己答。
案例2、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
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
”问题:1、孔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有何启发?回答要点:1、(1)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差异。
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学生的能力、兴趣、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文中子路总是一个好胜之人,冉由是一个畏缩,孔子根据学生的特点,主要采取了补偏救弊教育方法:孔子对子路采取“退”的方法,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冉求有点畏缩就采取“进”的方法。
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在孔子的教育下,他的许多学生如颜渊、子贡、季路、子游等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方面都有拔尖人才。
(2)孔子这样这样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组织和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
这里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的实际,“因材”是“施教”的基础,“施教”是“因材”的必然要求。
“因材”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施教”。
然而,由谁来“因材”,有谁来“施教”呢?这当然是教师也即人来完成。
因此,孔子先认识“材”了解“材”(子路总是好胜,冉由畏缩),进而根据“材”的不同去实行不同的教育(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使“材”各得其所,各遂其志,迅速成长。
2:启发要点; A 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相结合在教学中,要观察学生的个性差异,掌握他们的气质特点,把他们“分门别类”,然后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因势利导,取长补短,用不同的手法达到统一的教学目的。
B、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相结合在教育和教学中,必须根据个性和共性辩证联系的观点,深入了解每个学生,从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和把握学生的共性,把教学措施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但是共性寓于个性中,并且共性只能大致地而不能完全地包括一切个性。
因而还要有相应的教育措施以适应学生个性的不同。
c、培养优秀生和面向全体学生相结合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培养优秀生,热情帮助后进生。
因材施教的“材”没有优差的意思,只是“实际”、“特殊性”的规定性,后进生也具有“实际”,这也是个别施教的充分前提。
D、因材施教和因教而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着相互适应的问题。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根据学生实际施教,主导的关键正是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而学生的适应如果是能动的,必然会对教师的影响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案例3、跳一跳就摘到张老师根据学生王军的个性特点,为他设定“跳起来,摘桃子”的方案,即设定一个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一个目标实现就兑现他需要的东西:如一件心仪的学习用具、体育用品、玩具等等。
王军一直按照这计划坚持到高考,最后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问题:1、张老师所设定“跳起来,摘桃子”的方案体现了维果茨基的什么理论?2、请点评张老师的方案。
答:1、体现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张老师根据王军的实际情况,为他设立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这种“跳起来,摘桃子” 的设计方案正是“最近发展区”反映,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或称今天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或称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