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董克用版)

第五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董克用版)

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 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 部分人。人才资源是优秀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和人口资源、人才资源数量关系图
人才资源
人力资源 人口资源
资本和人力资本
“资本”一词,语义上有三种解释:
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的生产资料和用来雇佣工人的货币;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 谋取利益的凭借。
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与发展(2)
在我国,最早使用“人力资源”概念的文献是毛泽东于 1956年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所写的按语。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W.舒尔茨和加里·贝 克尔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体 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现实和潜在)的人身上的、以劳动 者的数量和质量(即知识、技能、经验、体质和健康) 所表示的资本,它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该理论的提出使 得人力资源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
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人口的总量。人口的总量由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两个 因素决定,自然增长率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用公 式表示如下:
死亡率)]
人口总量=人口基数× [1+(出生率—
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同的人口总量下,不同的年龄结构 会使人力资源的数量有所不同。劳动适龄人口在人口总 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时,人力资源的数量相对会比较多; 相反,人力资源的数量相对会比较少。
人力资源的数量的计量
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一般来说就是其员工的 数量。
对于国家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可以从现实人力资源数 量和潜在人力资源数量两个方面来计量。
潜在人力资源的数量。 在现实中,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存在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口;此外,还存在因 各种原因暂时不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 在劳动适龄人口之外,也存在一些具有劳动能力,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第五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 概述(董克用版)
纲要
第一节 人力资源概述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第三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资源
《辞海》把资源解释为“资财的来源”。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财富的来源无外乎有两类,一类是来自 于自然界的物质,可以称之为自然资源,例如森林、矿藏、 河流、草地等等;另一类就是来自人类自身的知识和体力, 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源。
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自然资源服从于人力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力资源对财富形成的贡献越来 越大,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与发展(1)
约翰· R·康芒斯曾经先后于1919年和1921年在《产业 荣誉》和《产业政府》两本著作里使用“人力资源”一 词,但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人力资源在含义上相差甚远。
我们目前所理解的人力资源的含义是由管理大师彼 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并加以 明确界定的。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 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必须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开 发利用,并给企业带来可见的经济价值。
人力资源将人作为财富的来源来看待,是从投入产出的 角度来研究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的重点是产出的 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的 推动力有多强。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3)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计量形式不同: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
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为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 总和,是存量的概念。 人力资本,如果从生产活动的角度来看,往往是与流量 核算相联系的,表现为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的不断改 进、产出量的不断变化和体能的不断消耗;如果从投资 活动的角度来看,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表现为投入到 教育培训、迁移和健康等方面的资本在人身上的凝结。
人力资源的质量
人力资源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就直 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质量。
劳动者的素质由体能素质和智能素质构成。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智能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体能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智能因素中,科技知识的作用在 不断上升,经验知识的作用相对下降。 就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而言,存在着“老化”和“更新” 速度不断加快的规律性,与这一趋势相适应,劳动者的类型 也发生了变化。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员工所天然拥有并自主支配使用的协 调力、融合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人力资源是指社会组织内部全部劳动人口中蕴涵的劳动 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源的含义——人员观(1)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社会区域内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适龄 劳动人口和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的总和。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的内部成员及外部的顾客等人员,即 可以为企业提供直接或潜在服务及有利于企业实现预者研究问题和关注的重点不同: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 是形成人的脑力和体力的物质资本在人身上的价值凝结, 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强 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考虑投资成本带来多少价 值,研究的是价值增值的速度和幅度,关注的是收益问 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及其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性质的不同说法(2)
陆国泰认为,人力资源具有4个特点:1)人力资源的能 动性;2)人力资源的再生性;3)人力资源的增值性; 4)人力资源的时效性。
付亚和、徐芳等人对人力资源的性质也作出了界定:1) 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2)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 来源;3)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4)人力资源是无 限可开发的资源。
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 的收益收回。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 果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创造起了 重要的贡献作用,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 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财 富,促进社会发展。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
人力资源的含义——本书的观点
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 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这个含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
统称为劳动能力。
这一能力要能对财富的创造其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 的源泉。
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 大到一个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
人力资源的性质
本书认为人力资源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性质 能动性 时效性 增值性 可变性 社会性 可开发性
能动性
人力资源是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而人总是有目的、有 计划地使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这也是人和任何其他动 物的本质区别。
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人力资源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是劳 动创造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与自然资源相比, 人既是价值创造的客体,也是价值创造的主体。
人口构成示意图
按照上述思路,可以对我国的人口构成作如下的划分:
②适龄就业人口
①未成年 就业人口
③失业人口
④暂时不能参加 社会劳动的人口
⑤其他人口
⑥老年就 业人口
病残人口
16岁
男60岁,女55岁
未成年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
老年人口
说明:潜在的人力资源数量由阴影的六个部分构成。 现实的人力资源数量由①②⑥三个部分组成。
简单劳动则可以由低质量的人力资源从事。 经济越发展,技术越现代化,对于人力质量的要求越高,
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要求人力资源具有极高的质量水平。 人力资源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性较强,而数量对质量的替
代性较差,甚至不能代替。
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
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它 是一个最基本的底数,一切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皆产生 于这个最基本的资源中,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那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人力资本
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身上所具备的 两种能力:
通过先天遗传的,由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所决定的; 后天通过个人努力学习而形成的。
人力资本这种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现实或潜在)的人 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知识、技能、经验、 体质和健康)表示的资本,是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够获得 的。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或者组织所能够开发和利用 的,用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实现相关目标的, 所有以人为载体的脑力和体力的综合。
人力资源的含义——能力观(2)
人力资源是人类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活力、 技能和知识。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 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 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
劳动者素质的构成
体能素质
劳动者的素质
智能素质
先天的体质 后天的体质
经验知识 科技知识
非智力素质
心理素质 积极性
通用知识 专业知识
劳动者类型变化示意图
体力型 一般文化型 较高的一般文化型 专业技术型
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比较
与人力资源的数量相比,其质量方面更重要。 一般来说,复杂的劳动只能由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来从事,
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与发展(3)
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在《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中写 道“人力资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 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 经济和政治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任 何新的东西。”从此,对人力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 对人力资源的含义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解释。
人力资源的含义——人员观(2)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 力劳动能力的人员的总称。
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体的智力资源,是指人类进行生 产或提供服务,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各 种能力的总称。
人力资源是指人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健康等“共 性化”要素和个性、兴趣、价值观、团队意识等“个性 化”要素以及态度、努力、情感等“情绪化”要素的有 机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