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急性脑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急性脑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扩大是脑出血后最初 3h内神经功能恶化的最主要 原因。许多研究也表明, 血肿扩大和血液破人脑室 是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的原因。但是, 早期血
作者单位: 2 0 0 0 3 2 上海,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唐宇平) , 附属
中山医院 、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蔡定芳)
万方数据
肿扩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因为类似 的动物模型过于复杂而难以建立。传统观点认为, 血肿扩大是因为动脉或静脉单个出血点的持续出血
权成像( D WI ) 并未能证实人脑出血5 h 后血肿周围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涉及一系列机制, 水肿
低灌注区内 存在缺血损伤。 K i d w e l 等〔 川的 研究也
表明, 血肿周围未发现局灶性脑缺血, 而是出现脑弥
形 成随 时间 推移至 少经历3 个阶 段〔 ” 〕 : 超早期( 起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 h e m o r r h a g e i s a c o m m o n d i s e s a e i n n e u r o l o g y .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 h s a b e e n n o c o n s e n s u s o n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m e c h a n i s m s i n a c a d e m i a . T h e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s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h e m a t o m a a n d i s c h e m i c p e n u m b r a , b r a i n e d e m a , h y p e r f i b r i n o 卜 s i s a f t e r c e r e b r a l h e m o r r h a g e , a n d a s w e l a s a m y l o i d a n g i o p a t h y . K e y Wo r d s 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 h e m o r r h a g e . i s c h e m i c p e n u m b r a . b r a i n e d e m a . h y p e r f i b r i n o l y - s i s .a m y l o i d a n g i o p a t h y
脑出血占 所有类型卒中的 1 2 %一 1 5 %, 但是其
病死率却高居首位。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 脑出 血的治疗没有突破性进展, 这可能与人们对其病理 生理学机制认识不足有关。现主要就脑出血后损伤 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1 脑出血的早期病理生理学变化
前体 蛋白( a m y l o i d - R p r e c u r s o r p r o t e i n , 邓P P ) 有脑
的完整性; ( 4 ) A R P P 和邓 具有抗凝作用; ( 5 ) 损伤 后期邓 沉积物溶解[ 4 ] 。
1 . 2 血肿体积的变化 最近几年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血肿扩大方面, 认
为血肿扩大是导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之 一。过去, 人们认为脑出血是单相事件, 出血开始后 数分钟内出血即可因凝血和周围脑组织的填塞而停 止, 从而将神经损伤的原因归咎于脑水肿。近年来, 陆续有 C T观察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可持续扩大。一
肿周围脑组织多个部位的再次出血, 依据包括: ( 1 ) 出血灶周围组织的病理学研究发现存在多个小出血 灶; ( 2 ) C T和单光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证实血肿周边 多个出血灶融合成更大的血肿; ( 3 ) 血肿扩大与血 肿形态不规则密切相关, 而形态不规则往往来源于
年 又 有2 位学者提出了不同 看法, 其中W a r a c h " "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 0 0 5年 1 月第 1 3 卷第 1 期
・1 1・
・ 综述 ・
急性脑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唐宇平, 蔡定芳
摘要 脑出血是一种神经科常见病, 但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在较多方面尚未形成共识。文章就脑出 血后的血肿变化和缺血半暗带、 脑水肿和纤溶亢进以及血管淀粉样变等进行了 综述。 关键词 脑出血; 缺血半暗带; 脑水肿; 纤溶亢进; 淀粉样血管病
期脑出血( 起病6h内) 患者进行 D WI 和灌注加权 成像( P WI ) 检测发现, 尽管出血周围区平均通过时 间( m e a n t r a n s i t t i m e , M T T ) 稍有延长( 0 . 4 s 一 1 . 8 s ) , 但未超过缺血闽值( 缺血损伤时 M T T I M 值> 4
( r e s t r i c t e d d i f f u s i o n ) 薄层( 脑缺血中随着水由 胞外
向 胞内移动, 受阻弥散逐渐上升) , M R I T 2 加权像
在血肿周围可看到比受阻弥散层更厚的高信号带, 同时受阻弥散层中的A D C值明显低于高信号带, 说
明血肿周围除水肿外还是存在缺血带; 同时, F o r b e s
多灶性出血; ( 4 ) 脑出血后立即行血管造影可发现 多处豆纹动脉出血。同时, M a y e r 还认为出血灶周 脑组织多发性出血是血肿内凝血酶、 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和纤溶酶等凝血终产物释放, 导致炎症反应、 诱
导基质金属蛋白酶( MM P ) 产生和血脑屏障破坏的
i n g e r 等[ ” 〕 的 研 究并 未 排除 细 胞 外 水肿对A D C 的 抬
人 脑叶出 血的 重要原因 之一[ ’ 〕 。 人们普遍认为, 淀
粉样物质在脑血管中的沉积能够导致血管平滑肌细
胞缺 损和 血管壁损害。 但是, P f e i f e r 等[ ’ 〕 用p 一 淀粉
样蛋白 ( 邓) 免疫大鼠后, 脑出血发生率增高, 且脑出
血 仅 见于邓 免 疫过的 区 域。 A t w o o d 等〔 ’ 」 认为, 邓
M e d i c i n e a n d W e s t e n r M e d i c i n e , Z h o n g s h a n H o s p i t a l , F u d a n U n i v e r s 妙,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3 2 2 〕 的 试 验 研 究 过 程 进 行 更 细 致的
分析后指出, 虽然A D C和M T T结果变化不大, 但结 合患者的神经功能恶化和转归来看, A D C和W T 下降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的比 率要远高 于A D C和 M T T无变化者; 同时, 他还认为 S c h e l -
1 . 3 缺血半暗带 近1 0 年来, 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 神经科
医生处理脑出血时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于是, 寻找治疗切人点就成为目 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关 于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 血肿周围脑组织缺血曾 被认为是其主要原因。但是, 1 9 9 8 年以后陆续有研
将自 己 的 研 究 结果与C a r h u a p o m a 等〔 1 0 〕 的 试验相比
高作用, 可能是由于细胞外水肿掩盖了缺血引起的
A D C 下降 趋势。 F o r b e s 等[ 1 6 〕 对出血灶周围区 域的
研究发现, D WI 可观察到血肿周边包绕着受阻弥散
结果。 不过, M a u r i n o 等[ s 〕 根据自 己 对血肿周围 脑
组织多发性出血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看法, 认为 脑出血时的持续高血压才是导致血肿周围或远隔部 位血管破裂出血的真正原因。血肿扩大的原因目 前 还尚无定论。
血管裂口 封闭剂的作用的依据如下: ( 1 ) 脑局部损
伤后脑血管壁中A R P P 和邓 沉积立即 增多; ( 2 ) 邓 是在急性期由A ( 3 P P 产生的; ( 3 ) 邓 的生化特性使
其能跨越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膜之间的距离, 并在炎 症环境下积聚形成“ 止血疤痕” , 从而维持血脑屏障
1 . 1 血管淀粉样沉积物有可能封闭破裂血管 研究表明, 约1 0 %的脑叶出血患者存在血管淀 粉样变。一直以来, 脑血管淀粉样变被认为是老年
2 . 1 . 1 凝血酶与脑水肿 凝血酶除在凝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外, 还能 s ) ; 同时, 另一缺血损伤指标表观弥散系 数( a p p a r e n t 加重水肿和神经细胞损害。1 9 9 6 年, L e e 等分别将 d i f f u s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 A D C ) 变化较小。S c h e l l i n g e r 全血、 血清、 浓缩红细胞和未凝血提取的血浆注人大 等[ ‘ , 〕 结 合H i r a n 。 等〔 ” 〕 的 研究结果分析 认为, 出 血 鼠尾状核, 2 4 h 后取样发现, 只有全血才能引起脑 如在未凝血提取的血浆中加人促凝血酶原, 结 灶周围脑氧代谢率( c e r e b r a l m e t a b o i l c r a t e o f o x y - 水肿; g e n , C M R O Z ) 和脑血流( c e r e b r a l b l o o d l f o w, C B F ) 均 果也会产生类似于全血引起的脑水肿; 将凝血酶特 出 现下降, 但C M R O : 要比C B F的下降程度更为明 异性抑制剂水p f 素注人血肿部位能抑制脑水肿的产
较, 认为由于自己的实验采用了T 2 加权比较, 其结
果更敏感。 因此, 迄今为止, 有关血肿周围缺血区的争论远
未结束, 随着研究工具和方法的更新, 人们对血肿周 围缺血半暗带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2 出血后中、 晚期病理生理学变化
究提出了 相反的 看法。 Z a z u i l a 等 〔 ’ 〕 和C a r h u a p o m a 等[ ‘ ” 〕 相继 用正电 子发射断 层扫描( P E T ) 和弥散加 2 . 1 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