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28文化强国背景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李方方 (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作者简介:李方方,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028-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文化作为与经济、政治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成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我国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对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阐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会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 效益,这也意味着志愿组织和政府终于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开始互动合作,竞争发展。
通过合作,政府可以维护社会稳定,而原先体制外的民间志愿组织可以得到合法的地位,同时,平等的合作关系使民间志愿组织获得了良好的自主性,以更独立更自信的姿态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赖,同时政府放松对志愿组织的控制,也有利于政府民主进程的加快,稳定其统治基础。
而二者的竞争发展在客观上会使民间志愿组织和政府产生压力感和紧迫感,促使二者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实际上等于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发展。
民间志愿组织要想实现和政府互动合作、竞争发展,自身的制度化建设至关重要。
民间志愿组织的制度化建设主要包括组织管理、激励、和评估监督机制建设。
首先,一定要明确组织内部的管理结构,“其决策机构为董事会或理事会,由该机构聘请首席执行官负责组织的日常运营。
对于非会员制的非营利组织来说,董事会或理事会一般由主要发起人或捐款人或者他们提名的社会人士组成;而对于会员制的组织来说,民主选举的重要性及其程序应该通过法律得到确定。
”管理结构的明确有助于民间志愿组织建立先进的管理机制,也便于政府对其进行法律约束。
其次,民间志愿组织的长久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般而言,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既不追求经济利益也不追求政治利益,他们追求的往往是精神满足,组织内部的肯定与奖赏是对成员进行激励的最有力的因素。
同时也应注重政府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激励,比如经济奖励、表彰表扬、舆论宣传等。
通过内外部结合鼓励志愿行为,可以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最后,志愿服务事业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志愿组织除了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外,完善的考评机制必不可少。
有效的考评机制不仅可以从制度上强化组织管理,也可以检测出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是否发挥了作用,从而保证志愿服务有效运行,使志愿服务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常态化。
对民间志愿组织的评估监督一方面是对志愿组织的志愿活动行为进行监督,比如对其捐助资金来源、受助人群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是否合法,另一方面要对志愿组织内部行为进行监督,如对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招募和使用是否得当,是否尊重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政府和民间志愿组织都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在具体情境下它们的能力各有不同,并有各自不同的政策活动倾向。
明确民间志愿组织与政府关系是研究我国志愿服务基础理论的一小步,本文在洛阳市河洛志愿者协会这一民间志愿组织个案的基础上探索现代政府与志愿组织的互动合作、竞争发展的良性关系,期望为我国志愿服务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分析[M].华南公益研究院,2012年版. [2] 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M].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叶雯.志愿活动中的政府治道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4] 任伟伟.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关系探讨[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5] 张丹丹.合作与互补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之探讨[J].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04年2月期.责任编辑:冯 锐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049.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I S M 29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大会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从文化角度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压迫并反应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从国外传来的,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的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融于马克思主义中,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了我国的实践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从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统领了其他文化的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个共同理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盏明灯,给中华儿女建设祖国指明了方向。
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对《礼记·礼运》篇描写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继承和发展,在“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里,人们各尽其能,为社会劳动,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均为社会成员所共享,也就我们希望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景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跟古代“大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一种全新诠释,是本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实质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
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民族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和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是焕发人们为共同理想而奋斗、让中华民族秀甲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源泉”。
“天下统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等观念激励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近代文化以变革社会为主题,呼吁“改造国民性”,“陶铸国魂”则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特点。
当代提倡保家卫国、坚决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提倡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等也是对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的深化。
虽然,时代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涵,但是,其内在的核心没有变。
第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继承和保守的一面,但是革新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
只有在不断革新中,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国际发展接轨,才能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儒学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契合了改革创新的时代主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突出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我国看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第五,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判断道德行为提供了基本准则,属于道德的范畴。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其中,儒家提倡的惩恶扬善、言而有信、仁政爱民等都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爱国、诚信、勤劳、勤俭、团结、等观念都是民族思想的闪光。
而崇尚科学的风尚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和理想。
因而,传统文化是“八荣八耻”重要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新和发展。
二、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而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集散地,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先进文明成果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