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信息检索报告
检索课题: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
检索工具: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途径:主题;题名或关键词
检索式:大学生*志愿服务
检索结果:“大学生*志愿服务”检索式检中210篇,选中10篇;
[1]曾雅丽. 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 高等教育研
究,2012,v.33;No.20503:71-79.
[2]王泓,邓清华.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J]. 中国青年研究,2012,No.19808:46-50.
[3]罗婧,王天夫. 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学生支教项目为例[J]. 社会学研究,2012,v.27;No.16105:94-118+243-244.
[4]梁辰,张庆. 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及其矫正[J]. 黑龙江高教研
究,2013,v.31;No.23309:139-141.
[5]王民忠,狄涛. 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导
刊,2013,No.17810:126-128.
[6]黄艳.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
育,2014,No.27202:93-97.
[7]张洪峰,于媛媛. 大学生志愿服务探讨[J]. 教育探索,2014,No.27808:127-128.
[8]邓希泉,曹凯.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调研报告[J]. 中国青年研
究,2004,09:60-73.
[9]贺治成. 新时期共青团工作视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探思与平台建
构[J]. 前沿,2011,No.28608:116-118.
[10]杨军. 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瓶颈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
育,2014,No.36023:81-83.
检索结果分析:
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里,用“大学生*志愿服务”检索到210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涉及高等教育学科157篇文章,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32篇,中国共产党9篇,其他12篇;2010—2015年的每年发表篇数为:18篇,26篇,23篇,29篇,39篇,23篇,达到峰值,作者王顺茗在这方面发文4篇。
从09年到15年,每年平均都有20篇左右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其中13-14年达到峰值,分别为29篇和39篇,说明此课题是值得研究的热点课题,有研究价值。
广西大学的王顺茗、华南农业大学的曾雅丽、长江师范学院的邓清华发文较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对此问题都有研究,其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6篇、长江师范学院5篇、北京师范大学4篇、清华大学3篇。
魏海苓和黄艳的两篇文章被引次数最多,在同类文章里面影响比较大。
与研究课题相关的5种观点:
观点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适应性强
志愿者具有学生角色、工作角色与志愿者角色并存的特征,他们生活和压力中的主要问题是:收入较低(42.3%)、语言不通(34.6%)、政策不落实(25.5%)。
面临的工作压力主要是:业务不熟悉(61.3%)、工作责任和压力较大(38.6%)。
但凭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志愿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新的社会角色。
96.2%的志愿者表示基本能承受工作中的压力,92.7%能及时或超额完成工作任务。
目前,志愿者已适应目前工作与生活的比例分别为91.4%和87.0%。
来源:邓希泉、曹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调研报告
观点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世界各国志愿服务工作有重要影响
世界各国志愿服务的共同特点是大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大学生志愿者数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各国志愿服务取得成功的共同经验。
如日本战后最早的志愿活动是1947年由京都大学生开始的(BBS)活动。
我国港台地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主体。
大陆地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和国际活动的志愿服务。
以北京奥运赛会志愿者为例,仅报名参加奥运会赛会志愿者的首都高校学生,就占报名总人数的50%,最终确认录取的赛会志愿者中,首都高校学生占75%以上。
此外,还有来自各省优秀大学生也担任了奥运会志愿者。
因此,高校志愿服务是世界各国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
来源: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
观点三:性别、身份和年级会影响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态度
在大学生对待志愿服务活动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6625 名受调查大学生中有3817 人对志愿服务持积极态度,占57.6% ,有2717 人持一般态度,占41.0%,持反感态度的有91 人,仅占1.4%。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是积极的。
但不同性别、年级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在对待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在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人数中,女生所占比例(61.6%)要明显高于男生所占比例(38.4%),而持反感态度的学
生人数中,女生所占比例(36.3%)要明显低于男生所占比例(63.7%)。
其X2 检验结果中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 -Square)值为29.17,p =0.001<0.05,显示
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在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人数中,非学生干部所占比例(49.8%)与学生干部所占比例(50.2%)相当;而持一般态度和反感态度的学生人数中,学生干部所占比例(36.4%和34.1%)要远低于非
学生干部所占比例(63.6%和65.9%)。
可见,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更多地持有积极态度,较少持有反感态度。
其X2 检验结果中皮尔逊卡方值为126.82,p=0.001<0.05,显示出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对志愿服务所持有的态度
有着显著差异。
在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人数中,本科一、二年级所占比例(35.1%、31.4%)之和要高于本科三、四年级所占比例(18.8%、14.7%),而对于持反感态度的学生人数中,本科一、三、四年级分别所占比例(19.8% 、17.6% 、23.1%)要低于本科二年级所占比例(39.5%)。
其X2 检验结果中皮尔逊卡方值为20.46,p=0.002<0.05,显示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所持有的态度有着显著差异。
来源:王泓、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
观点四: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志愿者协会成立,这个国内最大的志愿者组织机构的出现,标志着志愿者服务工作进入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丰富起来,成为青年志愿者团队中极具活力的群体。
国内大量高校都以社团的形式成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吸引大量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在社区活动、支教扶贫、公益行为中都浮现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志愿精神得到很好的弘扬。
进入21 世纪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许多
大学生志愿者投身于奥运会的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活动带进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受到全面、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在奥运会期间开展服务工作时,弘扬积极向上的志愿精神,获得国内外社会的热烈反响,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的成功开展为国内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范本,如上海世博会、广东亚运会、广西东盟博览会等深受启发,不断规范、创新志愿服务活动行为取得成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辐射越来越广泛,大学生投身规模宏大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除了发挥专长,也获得难得的锻炼机会。
来源: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
观点五:志愿者意愿的持续性受性别个人工作时间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支持、个人连带密度、感情建设与信息传播时间与金钱的投入的影响
1.性别
性别研究指出女性不同于男性,其更愿意与已建立关系的朋友一起参与志愿活动,所以我们认为女性为维持在志愿活动中建立的朋友关系,持续参与意愿更强。
2.个人工作时间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已有研究对工作小时数的影响有不同的推断。
角色超载理论认为二者呈负相关。
然而有研究基于工作是个人融入社会的途径,发现雇佣工作小时数与志愿小时数具有向上的曲线关系; 就职业类别来说,也有调查显示管理层以及专业人士更容易参与志愿行为。
本文认为大学生志愿者的非志愿社会工作时间越多,其获得的提供志愿服务的能力越高,其持续参与志愿活动的意愿也会较高。
并且根据先前的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的持续参与意愿更强烈。
3.家庭支持、个人连带密度、感情建设与信息传播
有学者发现家庭支持对于家庭成员成为志愿者,以及持续进行志愿有正面的影响。
如果项目成员有很多之前就相识,那么志愿者越容易受到鼓励、支持,更愿意投入到今后同类的志愿活动中去。
志愿者参与感情建设,会使其更容易通过在志愿活动中建立的网络得到支持,从而提升持续志愿的意愿。
当志愿者向其朋友传播志愿信息后,会将其社会网络进一步纳入到志愿行为中去,进而提高自身的持续参与意愿。
4.时间与金钱的投入
时间与金钱等投入,对于后续的志愿行为也会有进一步的影响。
投入越多,志愿成本越高,从而持续的志愿意愿便会降低。
来源:罗婧、王天夫----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学生支教
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