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
我深感人生无奈,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
愁!
9
新课·讲解
赏析一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 作
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 朴、
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 彰,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
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
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
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
为“诗史”。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0
课堂·导入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1
课堂·导入 情境导入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2
作者·简介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 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发动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 著名的变法改革。著有《临川先生文 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 拾遗》等问世。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3
字·词·音
古诗字词
飞来山上千寻塔。 自缘身在最高层。
形容塔身高耸,古 时一旬等于八尺。
因为。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4
整体·感知
2020/5/18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5
新课·讲解 古诗译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6
问题·探究
1.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 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8
新课·讲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 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 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 人生顶峰的誓言。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9
课堂·小结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 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 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首诗也 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 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 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新课·讲解
赏析四
•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 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涕下。
•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
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部编(统答编:)版怀语才文不下册遇 的 孤 独 和 悲 愤 的14 形 象 。
课堂·小结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6
新课·讲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
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
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
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
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
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5
知识·链接
关于幽州台
2020/5/18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 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 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 招部编纳(统而编)来版语的文下第册 一位贤才6。幽州台又名
字·词·音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10
新课·讲解
2020/5/18
赏析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
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
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
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4
写作·背景
2020/5/18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 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 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 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 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 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 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 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 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 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3
整体·感知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4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 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 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 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 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 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020/5/18
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广大。
2、怆然:悲伤,凄恻。
3、涕:古时指眼泪。
4、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7
整体·感知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8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020/5/18
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
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
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
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
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
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日的形象。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7
新课·讲解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 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 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 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 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
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2020/5/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7
问题·探究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 是指什么?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 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
作者·简介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 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 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 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 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 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 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 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 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 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1. 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 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2. 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3.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 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 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