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汕头一模作文讲评

2015汕头一模作文讲评



真诚恻怛纳疤痕,更是为了保存往昔轨迹,在深 刻记忆中提醒勿要重蹈覆辙。疤痕是一种警示的力量 ,是一种无声的鞭挞,于一个民族的成长更显重要。 一个世纪以前的八国联军之火,瞬间让圆明园化为乌 有,而今天的圆明园遗址矗立于斯,像中国的一道无 声而有力的疤痕,在吟唱着亘古悲歌,警示中华民族 记住耻辱,勇辟未来。如若重建圆明园,中国的历史 图谱里将失却一个重要的坐标,人们心中必会失却一 角耻辱而沦为忘却。疤痕让人铭记,让人振作。文革 后的众多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同样在中国的精神家 园里保存了振聋发聩的警鸣。如巴金的赤诚之作《随 想录》,无畏地剜出民族的症结与时代的痼疾,成为 文人界的一座不朽丰碑。正因其正视疤痕,剖析疤痕 ,才能让文字力透纸背,声震千秋。
对历史和现实有深刻思考。词句有力度。 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精彩。
【佳文共赏】
真诚恻怛纳疤痕
• 毕淑敏有言:“完好无暇之物固然可贵,然疤痕 更能卒见心灵的高度与性灵的丰盈。”人们苦于妍媸 美丑之辨,却忘却有疤痕亦有另一番美韵。真诚恻怛 迎疤痕,笑看过往苦痛,熔炼新生,包容纳疤痕,是 颠扑不破之大智慧。 • 疤痕,是人们历经沧桑而弥留的阑珊之迹,是踩 过荆棘穿过风雨而残存的记忆印记。真诚恻怛纳疤痕 ,因为疤痕是你曾经不辜负生命年华充盈活过的轨迹 ,是一个人在人世间匆匆走过而有所经历的纪念与馈 赠。完整无缺的空白之美徒显浅薄无力,而白璧微瑕 的疤痕之缀却能让白璧闪烁不一样光芒,生命亦因此 有更多值得沉吟的深度。
【考场点评】本文思路清晰,层次渐进。从运用的 素材看,作者引经据典,达到很好的论证效果,尤 其是其中运用“保存圆明园遗址”一例来论证“疤 痕是一种警示的力量,是一种无声的鞭挞,于一个 民族的成长更显重要。”让人印象很深,显示了作 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另外,文章的遣词造句虽 偶显生涩,但是有些词句看似温和却甚有力度,表 达能力很出彩,可看出该生深厚的积累。作为考场 作文,频点题也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 (2)关于“健康(美丽)”:主要指一个 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 的状态。此处的“健康(美丽)”在文中 既可明扣,也可暗扣。 • (3)关于“预防”:指事先防备,在材料 中指为了健康(美丽)而提前做出的防备 措施。若考生将“预防意识”理解为“防 患意识”,也属于对材料关键词的正确理 解。
第二则材料“不少人没有预防和预警意识, 在身体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疤痕。有些人往往采取 整容的办法祛除疤痕,证明健康、美丽和没有受 伤。”从字面上看我们的立意应为: 没有预防,造成了伤害,留下了疤痕,损害 了健康,可以通过整容的方法弥补这份残缺。即 生活中我们要做好预防,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留 下了疤痕,损害了健康,失去了美丽。行文时同样 需要将疤痕抽象化,理论化,泛化。 • 正确立意应为不必掩饰“疤痕”;坦然接受或直 面“疤痕”,迎接新生;去除身体的“疤痕”, 不如去除心理的“疤痕”;“疤痕”是生命的痕 迹,是生命完整的体现等。
【语段点评】
语段1
• 别让疤痕植于心,不完美的疤痕就如优美画卷中的留 白,为景象增色。在当代美貌至上的时代里,有万千爱美 女子为追求容貌个体的完美,不惜重金奔赴各地整容以求 美丽。然而不幸的是,过分地为消除个体的“疤痕”往往 物极必反。杭州一名化名为小丽的女网友前日在微博发布 了自己前往韩国整形医院整容前后的对比照,花重金换来 的却是上颌与脸部倾斜、鼻子一大一小、眉骨严重损伤, 不禁引得社会各界唏嘘声一片。许多如小丽一般的爱美之 人让个人身体上的疤痕移“植”至心灵上,心中的毒瘤让 他们一步步踏入深渊,最终落得此番下场。可知留白的画 卷不可肆意涂抹,正视疤痕,别让疤痕植于心。
这些缺陷瑕疵(疤痕)与艺术的辉 煌(健康)无碍,由身体的实转入 艺术成就的虚,类比论证,精彩。
语段3
身体的疤痕又怎么掩盖住内心的熠熠光 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或者这些疤 痕与人的优点一样,同样彰显着一个人的特 点与本色。一个内心空虚的人,才往往极尽 “美化”之能事,因而我们不应苛求身体完 美无瑕,坦然接受这些瑕疵疤痕,将精力投 掷于更有价值的地方。 海南有一种极名贵的木材“黄花梨”, 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它身上有风雨侵蚀过后 留下的伤痕,这些伤疤纹理清晰,令人惊 奇,人又未尝不可?你可以用你的伤疤和敢 于要跌宕起伏的精神赢得世人的惊叹! 立意准确,观点鲜明,由物及人,论说有理。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 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 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解读】
• 本题延续了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的题 型思路,是一道提供中心话题,以两则( 两段)材料来提供写作范围的新材料作文 。 • 材料的范围:题目要求围绕核心关键 词“疤痕”和次关键词“预防”、“健康 ”(美丽),阐述疤痕与预防,或疤痕与 健康的关系,有一定的辩证思维,也留给 学生相对开阔的写作空间。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方法上我们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法或者 提炼中心法来审题。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找到材料所谈论到 的核心话题,这道题的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讨论到的其实就是 如何对待“疤痕”问题。 材料由两段话组成,我们从两段话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内容 : 第一则告诉我们预防接种不可避免带来疤痕,尽管不美丽但是 它是健康和具有免疫功能的证明。写作时,可以由现实的疤痕说 开去,谈到人生的疤痕,生命的疤痕等。 即可立意为“疤痕虽不美,但它是健康与免疫力的证明。”这 健康当然在行文中更应该从精神的健康来展开。

真诚恻怛纳疤痕,并非一味沉溺在伤痛之中不 可自拔,并非以疤痕作为自我炫示的工具,而是固 守内心的本真,去接纳,去审视,去反思,去开创 ,更加健康明豁地走未来之路,让疤痕之憾为未来 开路! • 像卢梭一样赤城地珍视疤痕,写下震惊千古 的《忏悔录》,让真诚与坦率为疤痕升华;像南京 这座城市一样包容接纳曾被蹂躏的疤痕,让反思与 审视成为疤痕的馈赠,勿要再为疤痕之憾障目,你 须认识到疤痕背后的美与深意。 • 真诚恻怛纳疤痕,让疤痕熔炼新生。(结束)

真诚恻怛纳疤痕,是一种笑看得失,接纳自己 的豁达与从容,亦是勇于正视自己的坦率与赤城。 相反,掩饰疤痕,美化过失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狡 诈与伪作,于正视自己和完善自己无补。余秋雨在 《废墟》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皱纹的老人是可 怖的,没有废墟的城市是单薄的,假饰天真是最无 知的自我践踏。”面对疤痕,面对废墟,我们需要 的是真诚笑纳,坦然接受,让疤痕成为生命血脉中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真诚恻怛纳疤痕,不必再埋怨 妍中之媸,美中不足,有所印记恰是最真实的无言 之美。
• (三)关于材料的含意 • “含意”指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在这里主要是针对 “疤痕”和“健康”做出的深层理解。 • (1)关于“疤痕”的含意和范围: • 材料中的“疤痕”可从比喻义和象征义两个方面进 行外延,如将“疤痕”理解为精神上的“疤痕”, 心灵的创伤,历史的疤痕、国家的疤痕,民族的疤 痕等等。 • (2)关于“健康(美丽)”的含意和范围: • 材料中的“健康”既指人的一切生理机能正常,没有 疾病或缺陷,它也可以因“疤痕”含意的延伸为“ 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如教训、启发等,它还 可以指事物的正常情况,如国家、民族的正常发展 等。
•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 • “内容”指材料的表层信息,主要是针对三 个关键词语的表层理解。 • (1)关于“疤痕”:主要指疮口或伤口愈 合后留下的痕迹,即人在经历某种创伤后留 下的痕迹。考生也可将“疤痕”转义为“伤 痕”、“伤疤”等,但应注意将“疤痕”与 “足迹”、“痕迹”区别开来,如考生将其 理解为成长路上走过的痕迹(无经历痛苦失 败),则应视为对关键词的理解不正确。对 于“疤痕”这一关键词,必须在文中予以明 扣。
语段4
疤痕是一种警示的力量,是一种无声的鞭 挞,于一个民族的成长更显重要。一个世纪以前的 八国联军之火,瞬间让圆明园化为乌有,而今天的 圆明园遗址矗立于斯,像中国的一道无声而有力的 疤痕,在吟唱着亘古悲歌,警示中华民族记住耻 辱,勇辟未来。如若重建圆明园,中国的历史图谱 里将失却一个重要的坐标,人们心中必会失却一角 耻辱而沦为忘却。疤痕让人铭记,让人振作。文革 后的众多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同样在中国的精神 家园里保存了振聋发聩的警鸣。如巴金的赤诚之作 《随想录》,无畏地剜出民族的症结与时代的痼 疾,成为文人界的一座不朽丰碑。正因其正视疤 痕,剖析疤痕,才能让文字力透纸背,声震千秋。
“整容现象”和“祛除疤痕”不能 等同,因而举例显得牵强。
语段2
• 其实,于普通人而言,些许的瑕疵又有何害? • 鲁迅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 苍蝇也只不过是苍蝇。”我们是否该驻足,留意 一下疤痕是否在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中起到至关重 要的作用? 身体上的疤痕就好比艺术作品上的瑕 疵,《兰亭序》上也有王羲之涂抹的笔误,这些 疤痕也掩盖不了“天下第一行书”的辉煌;维纳 斯女神像、《富春山居图》《红楼梦》都有遗憾 与疤痕,但它们仍是公认的艺术巅峰;著名鉴赏 家杨仁恺甚至语出惊人:“没有一点欠缺的是赝 品。”
பைடு நூலகம்
本次作文情况: 1、审题偏离题意,不谈“疤痕”,转而写“磨难”等话 题,有套作的嫌疑。 2、探讨完美与否的问题。 3、没有完全吃透材料的内涵,如材料明明说“疤痕”不 美丽,我们却说它是美的。如“疤痕也是一种美”,这不 是曲解题意吗。 4、立意肤浅化,只谈了现实中的疤痕。就事论事,没有 说开去。 5、脱离材料内容行文。有些同学只以题意为题,认为自 己弄懂了题意,就写这个题意内涵就可以了,完全抛开了 材料内容,文章根本看不到一个“疤痕”的字样,即脱离 了材料的内容行文。
语段4
疤痕是一种警示的力量,是一种无声的鞭挞, 于一个民族的成长更显重要。一个世纪以前的八国 联军之火,瞬间让圆明园化为乌有,而今天的圆明 园遗址矗立于斯,像中国的一道无声而有力的疤 痕,在吟唱着亘古悲歌,警示中华民族记住耻辱, 勇辟未来。如若重建圆明园,中国的历史图谱里将 失却一个重要的坐标,人们心中必会失却一角耻辱 而沦为忘却。疤痕让人铭记,让人振作。文革后的 众多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同样在中国的精神家园 里保存了振聋发聩的警鸣。如巴金的赤诚之作《随 想录》,无畏地剜出民族的症结与时代的痼疾,成 为文人界的一座不朽丰碑。正因其正视疤痕,剖析 疤痕,才能让文字力透纸背,声震千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