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据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比较系统的详细的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左传》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善于写战争),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同时,《左传》也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自东汉以来,现在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找的字词。
但是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很难查到。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不存在拼音排序的问题,但是会遇上有的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的问题。
(3)按编码排列。
有的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不常用、容易忘记等问题。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十三人奉敕编纂的,书成于康熙55年(公元1716)。
他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
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
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用两个字给合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
道光七年(1827),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五千九百多条。
《中华字典》是由陆费(bi)逵、欧阳溥存主编的,195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它是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大型字典,用部首排列,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参与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等50多人。
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这部书也是用部首排列法,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的体例格局。
1958年开始修订后,《辞源》不再作为语词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代汉语词汇。
修订后的《辞源》是目前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辞书。
《辞海》最著名的就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
释义更具概括性,行文更加通俗。
在条目的收列方面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一些《辞源》收录的较为生僻的古代词语。
1958年修订时,修订工作由舒新城、陈望道主持,成为一部综合性辞书。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是20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语文工具书。
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
《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汉语大词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古代汉语词义的特点:(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2)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3)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是读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从音节数量來看,可分为单音词、复音詞;从语素数量来看來看,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詞,叫做单音词。
偏义复词:这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的复音词叫偏义复词。
(园圃、得失、缓急)古汉语单音节词的特点如何判断单音词、复音词?1.高频性第一,要着眼于单音词,从两个单音节的2、多义性意义上去考虑。
3、词义关系复杂性第二,不要用现代复音词去生搬硬套。
4、词义灵活性第三,利用词不离句的原则,从前后词语的语法结构上去判别。
复音词可分为两类:只含有一个语素的是单纯复音词(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语素,记录单纯复音词的每个字都只起标志音节的作用,各自不为义,不能拆开逐字解释,几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该词的意义),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音译外來词两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两个音节构成。
两个音节一般都有语音的联系,或双声(声母相同),或叠韵(韵相同,古人所说的韵只包括韵腹、韵尾,不包括韵头,与今人所说的韵母不同),或双生兼叠韵,或重言(两个音节完全相同,又称“叠音词”、“叠字”);也有无语音联系的,不多见。
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词。
构成合成词的语素可以都是词根,全由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叫做复合式合成词;可以一个是词根,一个是词缀,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合成词叫做附加式合成词。
单音词的特点:1.单音词的多义性;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复音节词特点:1、意义单一,无假借用法,引申义少。
2、词根关系为句法关系。
3、词根是基本词,构词能力强。
特点:一词多形,不拘形体。
二、两字一义,不可分训。
古注误解联绵词。
汉语复音化的原因(1)社会发展,词汇丰富,语言求区别的要求。
(2)汉语内部音节结构的简化。
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來的意义叫引申义。
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注意:词的本义不是词的原始意义、有文字可考、有文献资料证实。
探究本义的方法:(1)分析字形(2)依据文献资料探求本义的意义(1)加深对词义的理解(2)有助于以简驭繁的掌握词义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1)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物件有某种相似之处。
(2)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物件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3)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現引申。
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词义引申的方式:链条式引申:由直接引申义再引申(2)辐射式引申:由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若干個引申义,這些引申义都环绕着一個中心向四周辐射。
(3)综合式引申:连锁式和辐射式交织在一起,这种引申方式即综合式,绝大部分词的引申轨迹属于这个类型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
清以后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名称及班固的顺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之中,前四种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后二种则属用字方法。
象形(独体象形、合体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是汉字造字的基础。
象形字具有明显的直观性。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在两种情况下用:一种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标记符号表示意义所在的造字法;另一种是用纯粹的抽象符号造字。
汉代以后没有用这种方法造字,指事字也是会意字、形声字的构成要素,是汉字孳乳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会意这种造字方法,就是把有关联的两个或几个字形放到一起组成新的字形,会合它们的含义以成新字的字义,用来显示造字者所想要指明的意义。
会意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一类是以义会意(以义会意是指由两个以上(绝大多数是两个)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能说明或暗示字义。
)。
以形会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体会意(同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一类是异体会意(异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不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
形声这种造字方法,就是用表示某种事物类别的字作为创造新字的意符,再取一个譬况新字读音的字作为声符来促成此事,造出新字。
形声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造字法。
构成原理是音义结合。
形声造字法的产生与运用,突破了纯表意造字的局限。
转注”就是“加注意符”的造字法。
具体地说,在汉字中,本已有某个字,后因假借它又产生了其他意义,为了区分,人们便给这个字再加注不同的形符(意符),造成专表某一意义的其他字,加注了意符的这个字就是转注字。
假借假借这种造字方法,就是语言中存在某一个词,但本来没有专门造一个记录它的字,于是就依照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把这个词的含义寄托在一个已有的音同或音近字身上,借用那个现成的字来记录这个词。
假借不能产生新字,它只是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使它们增加了记录语词的能力。
六书中以象形、形声、假借三类最为重要,因为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
贡献:汉代学者的努力对汉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把人们对字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基本上反映了汉字产生发展的主要规律,开辟了科学认识汉字形体的途径。
六书存在的问题: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不能概括造字的全面情况,有的字无法归入六书之中;二是用分析篆书前的古文字有一定困难;三是他的性质不够明确,分类不尽合理;四是有的类别界说不够清楚;五是举例也有不够精当之处。
不同之处: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来表示新意的,但两者又有所区别:象形字多属独体,而会意字则是合体;象形字常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会意字则表示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2.通假字产生的原因(1)上古没有专门的字书来约束人们规范用字,提笔为文时,往往不自觉地用借字。
(2)在誊写书稿、记录师授时,为求快捷而趋简弃繁,或者一时忘记本字而张冠李戴,或因偶然疏忽而出现笔误,这样临时用音同音近字替代本字的现象就大量出现。
(3)尊崇师长,异门相伐,使用别字而延续代代相传。
(4)传抄翻刻古籍的不同版本,因音近而形似导致错字。
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
后造的字叫“今字”。
原來兼职表意义的字叫“古字”。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古人称异体字为“或体字”,《说文解字》称异体字为“重文”。
繁简字: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字形笔画多少的不同,它们的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1.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
2.有些简化字可以在古书中找出根据。
3.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在词义上毫不相关或显然有区别的,仅仅是因为同音的关系,简化时采用笔画较简的字。
简体字的简化方式:1.以繁体字的一部分代替简体字。
2.同音替代。
3.草书楷化,用正楷的笔法来书写繁体字的草体。
4将繁体字中的复杂偏旁改成简单偏旁。
5将合体字中的繁复部分换成简单符号。
6.用会意或形声的方法另造新字。
7.采用笔画较少的古字或俗字。
古今字的來源1)、同源分化的古今字:语言里的词在交际过程中,意义不断发展变化,由单义发展為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