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渗透情感教学,师生互利双赢

渗透情感教学,师生互利双赢

渗透情感教学,师生互利双赢
情感教学对获取知识是重要的。

情感教学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三位一体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师轻松愉快,学生需求明确,师生互利双赢。

教学实践案例,总结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原则和方法,分别是文本性原则、灵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时机性原则和导语激情法、激情朗读法、故事启迪法、探究渗情法、总结渗情法。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厚动力。

语文教学过程总伴随着情感活动。

语文教师应有机渗透情感。

赞可夫说:“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而情感教学就能发挥此作用。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地壤,知识的种子就在这个地壤上。

”这说明情感对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情感教学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情感,有效完成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任务。

因此,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教师授课轻松愉快,顺利达成目标,而学生需求明确,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千方百计地想赢得老师的好评,师生达成互利双赢的目标。

笔者就名师课堂情感渗透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总结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使师生互利双赢的原则和方法。

1 情感渗透的原则
1.1 文本性原则: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定也是依文本而定的。

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引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教学《劝学》时,本人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我让学生大谈学习方法,最后总结出合作探究、积累等学习方法。

我重点强调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

当让学生依文本赏析品味时,学生积极投入,很轻松的理解了此内容。

当再让学生谈学习中的困惑时,此话题更触及了他们的心灵。

他们畅所欲言。

其中有些人谈到什么都学不懂,真想破罐破扔。

若此时给他们讲道理,也许收效不大。

我便给他们讲《成功就是重复地做同一件事》的故事。

大家被故事中的主人公心无旁骛,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感动。

被演讲大师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内容:“你没有耐心等待成功,你将用一生的耐心面对失败”的话语震撼。

他们明白:重复地做同一件事,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会改变这一切。

有了如此的激情引入,再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学习的态度:坚持专一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

再通过诵读品味,学生对此感悟更深。

我依据文本的情感,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以情引情,顺利完成任务,学生导而有感,品而有
悟。

真可谓“教也乐,学也乐”。

1.2 灵活性原则:语文教学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

刻意呆板,只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机活力。

故在情感的渗透上也要灵活多变。

一般情况下,作者感情通常在文末达到高潮,故大部分情感的渗透放在篇末进行。

但如果在课堂的恰当位置设计情感渗透的内容,也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紧扣学生心弦。

教学《短歌行》时,我灵活地利用了课前的演讲活动,进行情感渗透。

曾记得:当大家被1500多字的脱稿演讲《谁是英雄》感动时,我随机问:我班有没有英雄?除了平时几个爱随声附和的人喊出“我是英雄”外,其他的都鸦雀无声。

当让附和的那几人列举事例时,他们支支吾吾,有点无地自容。

为打破尴尬局面。

我说:英雄并非都要干轰轰烈烈的大事,做小事也能彰显英雄本色。

岂不知雷锋,一个普普通通的兵,为别人端水、抱小孩等,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精神传唱大江南北,至今不衰。

能让世人铭记,这就是英雄。

其实你是英雄:你主动为别人修课桌、值日,从不放弃学习,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深受师生爱戴。

只要你克服人性的弱点——不自信,你会更出色。

此时再让学生列举实例,学生都有想说的欲望,认为英雄离自己如此之近。

而《短歌行》中的曹操是怎样的英雄?有了如此的默契和激情燃烧后,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深入文本,找到曹操的英雄业绩,领悟到英雄的慨叹。

而情感的渗透也不是必须按你设计的模式进行,应灵活多变。

教师要巧妙的与文本情感接轨,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1.3 时机性原则。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可见按时而做的重要性。

如果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也会亲于师,并向正确方向健康成长。

这里的“时”不光指“做事要把握时机”,还指“某时段做事要重点分明”。

如上课,学生只能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完成任务。

若学生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就违背了情理和规律。

教学《咬文嚼字》,我开始按教学设计的环节顺利进行,可慢慢的就有几位同学趴在桌上。

我借机咬文嚼字一番,叫“卧龙”起床,大家听着新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这比习惯性叫“瞌睡大王”更有效。

卧龙抬头,腾空而起,光彩夺目。

你就是那“卧龙”,奋发而起吧!这些话定会让学生有所悟。

可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两学生因小事而大声争执。

若调解无效,不仅使师生处于被动尴尬境地,甚至影响整个班级同学的情绪,如此教学环境绝对不会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我灵机一动,对他们并未当头棒打,甚至出言伤人,而是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用语言魅力打动他感染他。

如你是一个细心、责任心强、为人诚实忠信的人,但由于自己的心浮气躁,表现出不寻常的举动,刚才的目中无人、出言不逊,既伤了别人,也丧失了你应有的风度。

老师送你几句话: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等。

能不让生幡然悔悟?不仅起到教育他的作用,也对其他人起到警醒的作用。

孟子说:乐民之所乐,人以乐其乐。

我说:想生之所想,解生之所困。

按需求时机教育学生,一定会收到好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