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明暗变幻的微纱;《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

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

《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对我们为人处世、养生、修养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读了《道德经》及其白话译文,查阅相关资料,我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一、哲学思辨,宗教情怀“道”是《道德经》一书的重要哲学概念。

据统计,“道”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6次之多,可以说是整部书的灵魂。

因此。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越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

“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草一木、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老子把实存性的道升华为哲学理念上的“道”,说得玄妙极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就是说,“道”这个东西,讲出来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名”这个东西啊,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道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但是其中有形象,其中有事物。

道是深远昏暗的,但是其中有精神,那精神是非常真实的,真实中有他的证验、规律,说得多好啊!如果演绎一下,那么你要选择你的成功之道,也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的,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天地间的那个“道”确实存在啊!你要由模糊到清晰,就要自己努力去寻找。

老子说得多好,这话的味道越咀嚼越有味儿。

你一生走哪条路取得成功?首先你要找着路、找准路,这是不容易的,但是努力之后是可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的。

你要成功,就要有一个极其艰苦的寻找成功道路的过程。

《道德经》充满了哲学思辨啊!二、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老子坚持自然的辩证法则,反对片面的思想,不懂老子的辩证法就读不懂老子。

很多人认为,老子《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逃避现实的冲突和矛盾,缺乏斗争进取精神,体现了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这是没有领悟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体会到老子的以弱胜强以及以退为进的辩证思维。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第67章)意思是,我一直有三件宝物并坚持保持它。

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贵柔守雌(慈悲为怀)就能勇往直前;俭约惜物就能丰而广;不敢做天下第一,就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老子的这段话集中体现出他以退为进的精神。

当然,老子也绝不是一成不变地贵柔守雌,对于个别违抗者,他也绝不会手软:“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夫孰敢矣。

”(74章)老子的三宝是统治者巩固权力之道。

而当处于弱势的时候,老子又主张以弱胜强的道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故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8章)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凡是能攻克坚强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水,因此水是不可替代的,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没有哪个能做到。

老子讲得很清楚,“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67章)他的贵柔守雌,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是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法的真正威力所在,老子是积极人生、斗争进取的。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辩证思想的哲学家、思想家。

然而,他的辩证法并非完美无缺,历史的局限使他只看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但没有看到事物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即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对我们为人处世有很大指导意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

三、抱怨以德,追求至善《道德经》强调圣人应“报怨以德”,即应以德来把怨相报。

在79章中,《道德经》又对“报怨以德”这一主张作了具体论述,即“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其意是说,调和巨大的怨恨,必定有余留的怨恨,怎么可以说是做了好事呢?因此,圣人拿着债权合同的回执,而不向欠债者讨债。

所以说,有德的人就主管合同,无德的人就主管税收。

自然规律是没有私亲的,它永远帮助有德的至善之人。

与此同时,《道德经》又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形象地解释至真至善。

例如,《道德经》第8章以水作比喻,来形容至真至善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处,所以和大道极为相似。

水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而宁静,交接善良的人们,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良机。

正因为不去刻意争夺,所以就不会有过失。

这段话,通过对水之“上德”的论述,把“上德”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又如,《道德经》第41章以谷等作比喻,来进一步阐述至真至善之德。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其意是说,崇高的德好像低谷,广博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苟且,质朴纯真则好像污秽。

上述这些比喻,使人们更能深入领会《道德经》所言的至真至善之德。

《道德经》将至真至善作为道德追求的理想目标,提出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49章)“报怨以德”、“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等主张,这对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和个人修养有重要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总体上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即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怎样推进上述四个方面的和谐,而《道德经》所主张的德育理想目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重要思路。

那就是,必须塑造“上善若水”的崇高品格,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友善,让整个社会互帮互助,让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以心交心,坦诚相见。

同时,也应该具有“德若谷”的博大胸怀,有容人之量,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让“以德报怨”这一道家哲学的思想精华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四、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无为而无不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道德经》所主张的修身养性之道。

适度地追逐名利,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但是,对于名利绝不能过分苛求,更不能为名利所困,让名利成为人生的惟一追求。

为物所累,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异化做法,太多的现代人把追逐名利看成人生的全部意义,进而导致了很多的社会不和谐因素。

的确,一些苛求名利的人为了一个空虚的荣誉,经常会费尽心机,甚至会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即使如愿以偿,得到的也往往是被异化的荣誉而非真正的荣誉。

如何引导人们在新时期正确对待名利,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

在这方面,《道德经》所主张的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修身养性之道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发。

淡泊名利,并不是放弃名利,而是启发人们不要刻意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名利。

实际上,一个人该得的名利往往会很自然地得到,不该得到的名利刻意追求了也不一定如愿,即使勉强如愿也会欠下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心债。

因此,只有淡泊名利,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名利,才会得的坦然,舍得洒脱,才不会被名利所困扰。

其实,淡泊名利也不一定会丢掉本属于自己的名利,有时候得到的反而会更多。

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淡泊名利,才会知足常乐,才能经常保持一种幸福的心态,才能笑对人生。

因为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无节制地放纵欲望,贪得无厌,最终将会一无所有,甚至酿成大祸。

《道德经》里讲“无为而无不为”,即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

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可是到了后来,什么都会了,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我们学习时,刚开始什么都不知,大脑应一点主观的东西都没有,反而更容易守静,更容易做到顺其自然。

我们做什么事,不能由大脑预先决定,应该根据个人心性具体情况和“天时、地利、人和”来决定。

佛家的“随缘”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第32章,《道德经》提出了“天地相合”(即天地阴阳相交合)的思想,其中内在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因素。

在其他章中,《道德经》又讲述了道法自然的哲理。

例如,第25章中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论述,不但指明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而且也对大自然的至关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又如,在第42章讲述了世间万物皆生于道的自然法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再次指明了世间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道德经》一方面认为万物自道生,另一方面又认为万物生而有道。

“道”是万物的总根源。

从中可以发现,人和世间万物一样,均来源于“道”,因此,人们应像爱护自身一样来保护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世间万物。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步入工业化时代之后,人们享受到了工业社会带来的极大便利。

但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世界各国在很长时间内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工业的发展能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问题。

在工业化初期·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那么,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道德经》的天人合一以及道法自然的理念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天地相合”的理念,而天地相合就意味着天人合一。

既然天人合一,人类就必须尊重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够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

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到头来定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今天的臭氧层遭破坏,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均是这方面的例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