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古人留给我们后人数不尽的珍宝,其中不乏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各个层面。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当中一颗夺目耀眼的宝石。
这本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籍,曾经启发了无数人,当中包括我们熟悉的逍遥之人庄子、道教祖师张道陵和炼丹神仙葛洪等等。
书中的奥妙之处,可见一斑。
而现今我重读《道德经》,相对过往更别有一番体会。
为此,我将自己的一些愚见叙述下来,以便日后回味。
一、无为之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①意思是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为的,然而又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
这无为而无不为之说,依我的浅见对于治国大有益处。
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无为而治”。
那么应该如何“无为治国”?老子就此而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意思不是说治国就像小菜一碟,就像煎鱼一样轻松;而是指治国之道应该像煎小鱼那样,不能经常随便翻动,不然小鱼就会被搅烂,不成样子。
这也比喻统治者不能经常扰民。
可见,老子对统治者扰民、掠民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无独有偶,在两千多年以后,在浩瀚的太平洋彼岸,也有一个人这样说:“管治得最少的政府,管治得最好。
”这个人就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的精神之父,美国的第三位总统——托马斯·杰佛逊。
两位同样曾在自身所处的时代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伟人,虽然相隔遥远的时空,但在政治上的观点却不谋而合。
这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这样的治国之道,无论是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受到推举的。
如发生在汉朝初期的“萧规曹循”,就是一个突出的典范。
汉相曹参,同汉高祖、萧何原来都是秦朝的小吏。
后来他跟随高祖起兵,立了大功。
当他听说有个叫盖公的人“善治黄老言”,就立刻派人把盖公请来,并修了一座大宅给他住,以便日后向他请教道家的治国精髓。
这就是《史记》提到的“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②曹参不断学习道家的治国之道,等他当了汉相后,就完全遵循道家的“无为而治”,老老实实地按照上任宰相萧何的规章办事。
这就是所谓的“萧规曹循”。
当然,曹参也不是无所作为,史书中说:“参为相国,遵何之政。
择郡国吏谨厚者则除为丞相史,其文刻深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③由此我们可知,曹参对官员的选拔十分慎重,只任用忠厚谨慎的人当官,对那些油嘴滑舌的人是不屑一顾。
而因为曹参的这种“无为而治”,汉初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如史书评论的:“民歌之曰:‘萧何为法。
斠若画一。
曹参代之。
守而勿失。
载其清净。
民因宁谧’。
”④古人“无为而治”,为后人树立了治世的榜样;可惜的是历代统治者都喜好追求权力,因此最能满足统治者权力欲望的儒家学说就占了上风,道家思想只有在国力尽丧之时才被搬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而这种悲哀,一直延续至今。
在现代社会,凡新的领导上任,一定要大张旗鼓的改革,不然就显得自己没有领导水平。
有这么一个笑话,某村有一块地,上届村官规划是百亩鱼塘,但刚挖好养了几天鱼,就换了一个村官。
新来的说要建成百亩桃园,于是填平了种桃,桃刚种好就快结果时,又换了村官。
这时新的村官提议办成奶牛场,养奶牛。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不知浪费了多少的资源和财力。
但不折腾,如何能显示领导人的“英明”呢?但这样的“英明”,只能当成笑话。
聪明的领导人有聪明的“做法”。
如老子说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⑤做到“不知有之”的领导人,才是最为出色的领导人;做到“无为而治”的国家,才是最有实力的国家。
二、道法自然《道德经》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⑥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得法则是自然的。
老子以此告知世人:道的思想是贴近自然,悟自然之机,得自然之趣。
读了这句话,我回忆起一篇庄子的文章,名为《马蹄》,当中的要义就是讲“道法自然”。
它是这样说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⑦大意是马有自己的本性,伯乐说善治马,虽然略有成效,却把马弄死了不少;陶匠和木匠善于治土和治木,但都是依靠破坏事物的本性而成功的。
从这里可看出庄子严厉地批判伯乐治马、陶匠治土和木匠治木他们三者的行为都是违反了马、粘土和木材的本性,但是他们都得到了世人的称颂,以致这些违背自然之理的做法能够代代相传。
不过,这不该仅仅归咎于他们,而是应该归咎于那些所谓“治理天下”的人。
因为他们治理天下的规矩和办法,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自然和本性。
久而久之,天下都被他们弄得一团糟。
可见,庄子的思想和老子一样,都主张“道法自然”,他甚至觉得远古之时,人们无拘无束,以禽兽为友,憨厚无知,纯真朴实的年代最为理想。
可惜的是,庄子的这些梦想却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遥远。
到了现今社会,大自然不仅没有得到人们合理的对待,反而由于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而导致受破坏的程度日趋严重。
森林迅速消失,草原变成荒漠,生物不断灭绝,还有光化学烟雾、废气污染、热岛效应、臭氧空洞、全球变暖、酸雨危害、核威胁……在经历无数次的生态灾难之后,人们才突然醒悟,发现想征服自然的自己是多么的狂妄和无知。
于是,人们不得不转而谋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正如日本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所说的:“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十分糟糕的状况,从而向近代开始的科学文明提出了严厉的指控,这使人感到惊讶。
”这说明了“道法自然”的思想无论是对于古代的农业社会,还是对于现代的工业社会,在有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的。
三、众妙之门一本薄薄的《道德经》,蕴含无数的人生哲理。
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就是它开篇之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⑧用这段话来作为我最后的感想,有很深的含义。
因为它既是整本书的精髓所在,又是老子思想最难理解之处。
历朝历代的学者,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莫衷一是。
但其中多数人认为,老子提倡的“道”,不应局限于《道德经》中的“道”,因为它是十分玄妙的。
用文字和语言描述出来的“道”,非真正的“道”。
用老子的话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⑨道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人们又把“道”称为“太一”。
“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混沌的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出“有”和“无”的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新的第三者,最后又生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天地的万事万物都来源于“道”,那么“道”可说是天地的开端,万物的本源。
但是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是“无”,同样也称之为“有”,这时人们就会犯糊涂了。
究竟我们应该怎样称“道”才好呢?其实,老子说“道”是“无”,指得是“道”是没有特点、形状和性质;但这样的“道”也是“有”,因为它产生了世间万物。
万物的存在就是“有”,从而凸显了“道”,但只有孤零零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特点,那就是“无”,也从而凸显了“道”。
因此,老子的话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是“众妙之门”。
虽然老子的“道”是如此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它落到现实生活中的治国、齐家、修身等等,莫不有“道”。
它成为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法。
可见,“道”既是万事万物的开端,也是为人的根本。
《道德经》这本书,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称为道经,下篇(第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称为德经,就是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人生道理。
当“道”渗透到生活层面是便成了“德”,“德”是道之用的显现。
不过,老子所说的“道德”同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并不一致。
孔子的道德强调人们的伦理因素,仁义是孔孟道德的核心。
但是老子对儒家的这种“道德”说很反感,认为仁义这些东西是人为的,做作的,是对“道”的破坏。
当世人失去了“道”之后,才产生了“德”,失去了“德”之后,才有了“仁”,失去了“仁”之后才有了“义”,失去了“义”之后才有了“礼”。
因此是“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⑩那些所谓的圣人之见,都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但是由于儒家思想从汉朝开始就在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束缚,把“仁义礼智信”挂在口边,宁愿做伪君子,也不做真小人。
有些人甚至鄙弃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觉得其思想是荒诞的、消极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无知之人”。
而那些能理解老子思想,理解道家真义的人,才是这个世上真正的“超脱之人”。
最后,我想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为本文的总结,这是他在当年读了道家经典后写下来的。
诗中抒发的感情可谓尽得我心,使我回味之余还带点唏嘘。
而诗的内容是:感兴二首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难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热处先争炙手去,悔时其奈噬脐何。
樽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
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参考书目:①《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老子;②《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司马迁;③④《汉纪》卷五·汉孝惠帝纪,荀悦;⑤《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⑦《庄子》外篇,庄子;⑧《道德经》第一章,老子;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老子;⑩《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