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报告让遗产活起来——浅谈非遗的开发与保护——以昆曲为例课程: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报告人:金照专业:旅游管理班级:085121学号:20121001351让遗产活起来——浅谈非遗的开发与保护——以昆曲为例摘要: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要在保护遗产基础上传承中华的遗产,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
而对非物质遗产的继承与保护上更是尤为重要。
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我国各民族在发展经济进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许多原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习俗逐渐退出社会生活,许多传统的工艺品和技艺也有渐渐失传的趋势,而那些无形而又源远流长的代表各民族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接近湮灭边缘。
面对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将以对昆曲的保护和继承为例来浅谈非遗的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发展难度继承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历经数千年累积下来的智慧结晶,经过历史的考验,不断地被锻造、精炼,靠着口、耳、手等一代代传承下来,创造出来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甚至到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仍有很多的技艺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科技所超越。
然而,即使非遗有其巨大的独特性并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但现实往往是残酷,对非遗而言可谓极不公平。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力也不断在提高,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逐渐加剧,非遗等传统文化在现代也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适应现代化。
而这一问题直到如今也没有得到明确答复,从而导致了如今非遗即使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保护支持也只能在现代化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亦步亦趋向前走,前途却迷迷茫茫。
二、昆曲说到戏曲,想必大家对我们的国粹——京剧都略有了解。
然而真正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又有多少人了解呢?昆曲,大多数人一听名字可能还以为是云南昆明的戏曲,其实不然。
昆曲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并于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而昆曲也成为了中国第一项申请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昆曲发展的困难之处昆曲的申请非遗成功,是在传统文化发展大不幸中的一个幸运所在。
然而,昆曲申请非遗的成功却并未完全摆脱“夹缝中求生存”的命运。
自2001年至今,昆曲曾有数次面临人才稀薄的尴尬境地,最少的时候全中国昆曲从业人员不足百人,濒临灭绝,虽然之后有相应回转,但如果没有找出“如何面临现代化”这一关键问题所在,昆曲终究不能真正兴起,也无法让昆曲“活”过来。
下面大致对昆曲发展的困难所在进行分析:1.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戏剧昆曲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冲击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在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物质文明渗透,娱乐方式多元化,人类的生活观念和认知态度产生重大改变,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传统戏剧“慢节奏”不在符合人们的需求,导致传统戏剧的生存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从而昆曲赖以生存的环境迅速萎缩,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自然而然发展日趋衰落。
其实质便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2.对昆曲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保护意识薄弱。
非遗的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不仅需要相关工作部门的配合,还需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目标及标准等,但目前来看对昆曲整个保护工作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再一点,政府缺乏重视,群众缺乏了解;责任主体执着于名利,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企业经营者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
总之,政府、社会各群体都缺乏保护非遗的意识。
3.昆曲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等书籍,需要先进的器材(如音像器材、数据库等),需要进行调查、考证、申报、管理等工作,在人力、物力方面耗资大、耗时长。
因此非遗的保护工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而这也正是如今昆曲面临的首要基础问题。
4.虽然昆曲成功申遗,但作为“百戏之祖”的她并未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更多的人了解的都是京剧、黄梅戏等,相反对昆曲的了解却少之又少。
因而昆曲发展困难的一大因素就是宣传力度太弱,缺乏新闻、互联网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尚未建立展示昆曲的广阔平台,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
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昆曲的冷淡与漠然。
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广大民众对昆曲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缺少认同感。
5.除了上述这些外因,昆曲自身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阻碍了其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加剧了昆曲困难发展的程度。
昆曲讲究的是一种柔、慢,而这正与当前时代的快相冲突;另外,昆曲曲调难唱,词文释义难解,又为昆曲的推广造成了相应的麻烦。
因而,如果昆曲一昧守旧,不追求创新,不去适应现代作出改变,必将成为发展前路中的拦路石。
除了这些,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制约这昆曲的推广与发展,而我们想要真正让昆曲“活”过来,就一定要想办法克服这些问题,从源头抓起。
四、对昆曲的保护与继承要让昆曲重焕荣光,我们就要从各方面对其保护继承。
最近几年,我们对昆曲的保护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昆曲从业人员逐年曾多,昆曲这项古老戏曲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相关部门加大了昆曲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了对昆曲整体继承发展的管理体系;也加深了对昆曲的宣传效应,以举办巡回演出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从国内走向国外以及将昆曲宣传与旅游相结合(例如苏州园林里面举办的昆曲演出);另外,昆曲自身也作出了相应改变,加入了更多新时代的元素,突破了原有较乏味的束缚,被更多的人接受。
总结了一下,具体有以下几点措施建议:1.对昆曲的保护和继承要制定相关政策,健全保护制度。
一方面,随着昆曲列入世界非遗名列,各级政府愈加重视对昆曲的保护,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定。
如苏州市颁布《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明确提出要坚持昆曲的原真性特色等。
另一方面,政府要将非遗的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推进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2.制订昆曲保护规划,健全组织结构。
对昆曲的保护,必须全盘考虑,确立目标和方针,制订远景规划,细化每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以便有效地指导保护工作的开展。
同时要发挥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角色,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性,广泛吸纳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咨询机构,争取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3.让昆曲走上产业化道路,塑造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昆曲内容制作旅游商品(如制作纪念邮册等),开展昆曲文化节,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来推进产业化道路。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科学开发,并发扬光大,可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行使更大的社会责任。
4.争取更多资金、技术、社会的支持,培养社会民众对传统戏剧的认同感。
努力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对昆曲艺术的扶持力度,为昆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并力争使昆曲院团的基础设施、剧目的继承与发掘、表演艺术的传承、从业人员待遇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善。
5.培养出类拔萃的昆曲人才,挖掘传统戏剧,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提高传承人的物质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鼓励师带徒传授技艺,确保昆曲表演艺术薪火相传。
第二,推动昆曲艺术走进校园,整合教育资源,充实昆曲的教育师资力量,在中小学校增设其教学内容,在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广泛培养文化传承人。
使昆曲能长久地得到保护,代代相承。
6.进一步加大对昆曲的宣传力度。
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业务单位和各昆曲院所为龙头,广电、旅游、教育等相关单位通力协作,整理出版昆曲艺术的研究成果,利用报刊、电台、网站等公共传媒形式进行宣传;借助现代社区平台,充分发挥社区的有效功能,以便宣传昆曲的基本知识等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昆曲艺术家优秀剧目的声像资料,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可以看到,能够喜欢上昆曲这一戏曲。
7.增强参与性,扩大体验空间。
正如如今比较兴起的园林昆剧、校园昆剧、博物馆昆剧、社区昆剧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它由民众创造、使用和传承,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文化,民间性决定了其强烈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只有让更多人愿意参与进来,才能使之传播发展。
另外,保护继承昆曲还需要对昆曲的内容进行创新,增加互动性。
在昆曲的建设上,一方面对优秀传统剧目继承,另一方面加强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并不断丰富昆曲剧目。
只有各方面相配合,结合共力发展,才能让昆曲真正“活”起来。
五、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带给我们的就是不可挽回之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对此,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绝不应该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另外,我们在继承这些的同时,也应擦亮双眼,在纷繁的古文化中既有金砾玉石,亦有残渣败絮;既是精神动力,亦是沉重的包袱。
我们在对其研究时,首要的是要分清这两种界限。
对其金砾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发扬光大,给予继承并创新;对其残渣败絮、沉重包袱,必须弃之不惜,坚决甩掉。
总结而言,由以上大致可以得知昆曲在保护与继承中所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的一些措施建议。
这些,也正是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临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地方,通过以上对昆曲提出的一些措施,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在其它的非遗上。
概括而言便是政府、当代人群以及非遗本身共同协作,发挥自己的作用,让非遗能够永恒传承下去。
让所有非遗以及文化遗产都能够“活”起来,并永葆青春,铸就中华荣耀!六、附录(参考文献)1.参见百度百科关于非遗与昆曲的相关介绍2.参见 /a/20120822/000172.htm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状3.参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view/96497710cc7931b765ce1534.html4.参见《浅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p-678120208291.html5.其余相关文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