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文学绪论

明代文学绪论


• 文学商品化,晚明文坛的污秽浊流。 唐寅:‚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 田。闲来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纸为之贵,无翼飞,不胫走
• (二)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增强,诗文领域 出现袁宏道的‚性灵说‛,小说、戏曲出 现《金瓶梅》、‚三言‛、‚二拍‛《牡
丹亭》等写时俗、物欲的作品。
社会思潮的变化
• 知识分子在追求仕进和自我平衡的心态中, 欣赏一种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美。 • 小说、戏曲创作受到了轻视和限制;‚台 阁体‛、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 滥;文学贵族化、御用化
• 明代中叶后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 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 神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 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
• 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 市民的生活、情趣、形象在明代的诗、文、 小说、戏曲中举足轻重。 ‚即此城中住亦甘‛,‚经车过马常无 数‛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 艺术趣味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题材重 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 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小说、戏曲、 民歌)
提,称《水浒》《金瓶梅》是‚逸典‛
明代俗文学的繁荣: 小说勃兴:长篇‚四大奇书‛ 。短篇 ‚三言‛‚二拍‛ 戏曲兴盛:‚三大传奇‛;‚四大声
腔‛ ;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
传奇剧《牡丹亭》、杂剧 《四声猿》
明代文艺思想
• 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俗文学的‚绝假纯真‛,是真情实感的自 然流露,成为主情论者的‚样板‛。
• 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 •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提倡学习与 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强调‚学 为文章,直摅胸臆,信手写出‛ • 李攀龙批评唐、王两人的文章‚惮于修辞, 理胜相掩‛,只是以‚易晓‛、‚便于时 训‛而取悦于天下之土
• 唐宋派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 来公安派的崛起作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 中如‚独操柄二十年‛的王世贞后来也悄 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 • 戏剧领域内经过了汤、沈(之争,认识到 曲意与曲律不可偏废。
李贽:‚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 心乃见 ‛ 汤显祖:‚世总为情‛ 袁宏道: ‚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 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 ‚宾客满席,男女交舄‛,‚姬妾数人,游 闲数人‛,‚朝不谋夕‛‚恬不知耻‛
• 在诗文领域的文学观念 --“性灵‛说 。 重‚情‛,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和个性表 现,袁宏道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徐渭、李贽、于慎行、汤显祖、屠隆
• 明代的文学团体,究其性质,主要就 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类。
• “主张型‛的文学团体 • 一、他们各有一套较为明确的文学主张, 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分,完成了从文 学实践的流派向文学理论的流派的过渡
二、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 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目中 的规范。
• 俗文学与雅文学互动: 文言传奇小说呈现了种种话本化的倾向。民 歌、笑话等的收集和刊刻,经过了文人的 整理和加工。‚鄙俚浅近‛的戏文,在文 人的参与下,演变为传奇‚雅部‛。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 明代文学流派纷呈,标新立异 ‚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拟古造 新,入途非一;尊吴右楚,我法坚持。彼 此纷嚣、莫辨谁是‛
• 一、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 (一)商业经济繁荣与城市文化的形成, 使文学日趋市民化、商业化、通俗化。 明初 ‚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人们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不少商人还 刊有自己的文稿。李梦阳、李贽的父祖辈 经商。在江浙地区,情况尤为突出 。
明清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 一、文化价值:近距离的文化观照 • 二、历史启示: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 三、人生定位:知识分子的探索与失败
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
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 《三
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诗文
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传统文学观念视诗、文为正宗,小说、戏曲
鄙野、淫邪。 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 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
• 明初思想文化界的沉寂
‚寰中立夫不为君用‛,即可‚诛其 身而没其家‛ 文人动辄得咎,‚一授官职,亦罕有 善终者‛。
• 中叶后,心学和禅宗强调‚本心‛: 王守仁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此心纯是天理‛。(远离情欲,只存天理) ‚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传习录》 上)
• 四、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卷首蒋大器 序 ‚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 ‚一开卷, 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
王骥德在《曲律· 论宾白》:‚《琵琶》黄 门白,只是寻常话头,略加贯串,人人晓 得,所以至今不废。对口白须明白简质, 用不得太文字;凡用‘之乎者也’,俱非 当家。《浣纱》纯是四六,宁不厌人!‛
• 二、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谢肇淛:‚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 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 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
• 三、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叶昼:‚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 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 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读去自有分辨, 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 也。‛
明代文学1368-1644
• 明王朝历16帝,有国277年。可以嘉靖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元代文学的馀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 突变的准备,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 嘉靖后,文学变革迅猛,步入近古。
• 元明之际的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 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解 放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 • 此期文学作品浸透着忧患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