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镜焦距的测定

透镜焦距的测定

U
1 1 1 f u v
(1)
f
F
A′ B′
v
透镜焦距、物距和像距的正负号规定如下
参量 正号(+) 负号(-)
f
u
v
凸透镜 凹透镜
实物 虚物
实像 虚像
2.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
1) 物距像距法
L B A
U
f
F
A′ B′
1 1 1 f u v
v
根据透镜成像公式,测出透镜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代入成像公式可求焦距 2) 自准法(平面镜法) 根据光的可逆性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如图1—1所示。 S为狭缝光源,当S置于透镜焦点处,经透镜成平行 光,在透镜另一侧放置一平面反射镜,则平面镜将 平行光反射,并汇聚于狭缝光源S处,测出透镜与狭 缝距离,即为透镜焦距。
1 2 3 4 5
(3)共轭法测凸凹透镜焦距
(2) 自准法测凹透镜的焦距(左右迫近法)。
物屏位置: cm,光具座刻度误差: cm,单位:cm
测量 次数
凸透镜 位置
凹透镜 位置
像屏位置
自左向右成清晰像 自右向左成清晰像
物距
像距
焦距
【课后思考题】
1
由于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成像将移到 A B 位置。由图可以看出,对于凹透镜
AB 是虚物.即物距, v O2 A,根据式(1),得的焦距计算 来说, 是实像, A B
公式:f
B f2 A f1 01 f1′ A′ 02 B′ A″ A ( B′) O1 f1/f2 O2
B R1 A U=16V H
C F
D R3 R2 G
E
L1
。 OF
2
L2 M
【实验内容】
1.光学系统的共轴等高调节 (1)第一步为粗调:把光源、物、透镜、屏等用光具夹固定好,先将它们靠拢, 调节它们的高低、左右,使光源、物的中心、透镜中心、屏中央大致在一条 和光具座导轨平行的直线上;并使物平面、透镜所在平面、像的平面互相平 行,且与导轨垂直。这一步骤用眼睛来观察判断,比较粗糙.所以称为粗调。 (2)第二步为细调:利用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调节,如自准法、共轭法。
f
3) 共轭法(二次成像法) 如图1—2所示,取物体与物屏之间距离L大于凸透镜焦距的4倍(L>4 f )。保持 L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在像屏上必能两次成像。当透镜在位置I时, 屏上将出现—个放大的清晰的像,此时物距为 u ,像距为v ,当透镜在位置II 时,屏上将出现一个缩小的清晰的像,此时物距为 u ,像距为 v 。设透镜在两 次成像时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C,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得:
L C u v 2u u LC 2
v Lu
LC 2 uv L2 C 2 f (1 3) uv 4L
3.凹透镜焦距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O f
图. 平行入射法测凹透镜焦距
1) 物距像距法(辅助凸透镜法) 如图1-3所示,从物AB发出的光线经过辅助凸透镜L1 会聚后成实像于AB 。若 在 L 和像AB 之间插入一个待测焦距为 f 的凹透镜 L2 ,并适当调整L2 的位置,
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并计算测量误差
(1)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 测量 次数 1 2 3 4 5 透镜 位置 cm,光具座刻度误差: 像屏位置 自左向右成清晰像 cm,单位:cm 物距 像距 焦距
自右向左成清晰像
(2) 自准法测凸透镜的焦距(左右迫近法)。
物屏位置A: 测量 次数 cm,光具座刻度误差: 透镜位置B 自左向右成清晰像 的位置B1 自右向左成清晰像 的位置B2 cm,单位:cm 透镜平均位置 B=(B1+B2)/2 物距︱A-B ︱ 焦距f (=物距)
uv uv
,根据符号的正负规定, u 取负值,结果也是负值。
B ( A′)
B″
图. 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
图. 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
2) 自准法 如图1-4所示,将物点A安放在凸透镜 L1 的主光抽上,测出它的成像位置F。 固定凸透镜 L1 ,并在 L1 和像点F之间插入待测的凹透镜和一平面反射镜M,使 L2 与 L1 的光心O1,O2 在同一轴上移动,可使平面镜M反射回去的光线经过 L1 后, 仍成像于点A。此时,从凹透镜射到平面镜上的光将是一束平行光,点F就是 凹透镜L的焦点.则其焦距应为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通过基本光学仪器,了解光学实验基本操作规程; (2) 学习简单光学系统的共轴等高调节方法;
(3) 学习不同方法测量透镜焦距并能正确处理数据;
(4) 观察透镜成像,加深对薄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实验原理】
薄透镜在近轴光线(指通过透镜中心部分并与主光轴夹角很小的那一部分 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公式为 L B A
(1) 列表写出物距不同时的像距和像的性质、特点(正倒立、大小像、虚实像)。
(2) 试证明用共轭法测焦距时,物与像屏的距离必须大于4。
(3) 在光学实验中,对光学系统各部件为什么要进行同轴等高调节?怎样进行同轴 等高调节?如何判断光学系统各部件已满足同轴等高要求? (4) 什么叫左右逼近法?为什么要用左右逼近法?扼要叙述左右逼近法的进行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