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性饮料红茶菌研究进展

功能性饮料红茶菌研究进展

综述功能位饮料红茶茴研究进展陈秀清杨润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江苏扬州225127)摘要红茶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功能性饮料,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红茶茵菌种类型、成分、保健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红茶茵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茶茵,乳酸饮料,醋酸饮料,细菌纤维素红茶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功能性饮料.具有多种保健作用,也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天然微生物发酵产品。

红茶菌中有益的微生物主要由乳酸菌,酵母菌,醋酸菌组成“)。

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清理肠胃、消除疲劳、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以及防癌抗癌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旺】。

目前对红茶菌发酵条件及保健功能的研究不断增多。

本文对国内红茶菌主要菌体组成、营养成分、培养方法等方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红茶菌主要菌体组成及营养成分1.1红茶菌菌体组成红茶菌主要是一种以糖茶水为原料,经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共同发酵而成的功能性饮料。

到日前为止.从各种红茶菌中分离得到的醋酸菌有:木醋杆菌、拟木醋杆菌、葡萄糖酸杆菌、产酮醋杆菌、弱氧化醋酸菌、葡萄糖醋酸菌、醋化醋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木醋杆菌;酵母蔚有:酿酒酵母、不显酵母、路德类酵母、粟酒裂殖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克鲁斯假丝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酒香酵母、克勒克酵母、拜耳接合酵母等㈥…㈣;乳酸菌有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菌A、乳酸菌P、乳酸菌R等。

吴薇等对来自北京的某个红茶菌进行了菌种分离和鉴定.实验的结果与国外文献报道的内容基本相一致。

红茶菌菌种都是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三类组成佑)。

D ebas r ee D ut t a等从红茶菌中分离得到菌株R G37属于葡糖酸醋酸杆菌.R G l t属于醋酸杆菌。

蒋立文等培养的红茶菌菌种由乳酸菌A、乳酸菌P、酵母菌、醋酸菌旧1组成。

1.2红茶菌营养成分红茶菌通过共生菌代谢途径,将茶、糖等原料经过生物技术发酵工艺转化为极其丰富的营养成分。

菌种、培养条件等对红茶菌发酵液中成分有一定影响,到目前为止,在红茶菌中发现的营养成分丰要有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酸、D一葡萄糖二酸一1.4内酯、醋酸、酒精、多糖、乳酸、氨基酸、蛋白质、叶酸、地衣酸、Vc 和多种B族维牛素等i王侃等采用纯化的酵母菌和木醋酸菌菌株培养红茶菌液.其中在红茶菌液中的营养成分D一葡萄糖二酸一1,4内酯(D S L)含量达1.09g/L嗡)。

廖卢艳在红茶菌发酵过程中除了对发酵液中还原糖、总糖、乙酸、乙醇含量进行分析外.还对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进行测定,发现红茶菌发酵后儿茶素总量为发酵前的91.81%。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为发酵前的84.7%.表没食子酸酯为发酵前的88.89%,表没食子儿茶素增加2.14%.表儿茶素增加16.53%,为红茶菌的生理保健作用提供了理论参数和依据‘9】。

谢俊杰等从红茶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抗菌蛋白,表现出一定的杀菌作用,并非溶菌作用“m。

吴薇等通过测定还原糖总酸的变化.了解各菌种或菌种组合的代谢葡萄糖产生有机酸的能力.通过考察总酸与乙酸的差值.判断葡萄糖酸葡萄糖醛酸的产量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二酸1,4内酯都是葡萄糖的氧化产物,也足红茶菌中重要的功能因子u“。

2红茶菌培养方法2.1芦荟红茶菌发酵芦荟红茶复合发酵饮料的最佳生产工艺为:去离子水加热至100℃,加入0.3%的红茶叶,煮沸5m i n后,加入6%的蔗糖搅匀,四层纱布过滤,冷却作为红茶水备用;向红茶水中加入15%的红茶菌母液,芦荟汁加量20%,放人30℃的电热培养箱中培养,发酵5d,在此期间不可晃动。

培养过程中红茶菌接种量对发酵影响最大。

决定发酵的快慢以及发酵的效果。

红茶菌接种量大,发酵快,但并不是越大越好,15%的加量为好。

芦荟汁的加量则较大的影响芦荟风味的显现.芦荟加量大,饮料风味更好,更能突现芦荟饮料的特点。

从控制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20%的芦荟量即可。

发酵时间越长,酸味越莺,但不易调配,应以5d 发酵为最好,发酵液酸甜味适中,更有天然味道。

发酵温度一般采用30℃.这样易控制,而且节省成本,制得的发酵饮料酸甜爽口.诸味柔和,既具有红茶和芦荟的清香.又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饮料生产工艺简便,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可作为一种新型保健茶饮料[12J。

2.2红枣红茶菌发酵制备红茶菌发酵液的条件为枣水最佳配比为l:4.混合菌液的接种总量为5%(酵母菌1%、醋酸杆菌1%、乳酸杆菌3%),发酵温度(30斗.2)℃,发酵I j寸l hl55--60h。

发酵开始后24h内对酵基摇动数次.使菌体在有氧条件下迅速繁殖.以后不再摇动,防止乙醇含量过高,既影响红茶菌枣饮料的口味.又不符合非酒精饮料的要求。

控制发酵时间55--60h.适时终止发酵,避免有机酸含量过高,使产品的风味受到影响,保证后续枣纤维产品的色泽、风味“m。

2.3绿茶一甘蔗汁红茶菌发酵当目的产物为菌膜时.红茶菌较佳的培养液条件为:0.5%绿茶、40%甘蔗汁、l%鸡蛋清,pH值为自然值,10层纱布、30℃静置培养7天。

在此条件下酿制的红茶菌保健饮料酸甜可口,既具有茶的清香,又具有醇香,能防暑解渴“”。

红茶菌发酵多采用三种菌共同发酵.通过改变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及天然药食两用保健植物,能得到各种不同口味的红茶菌饮料。

3红茶菌发展展望红茶菌虽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功能性饮料,但由于人们生作者简介:陈秀清,男,(1978.4一),硕士,助教,主要研究向:生物化工。

综述活水平提高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

近年又掀起一股红茶蔚研究热潮。

目前乳制品发展势头迅猛.其中酸奶具有防病、治病、延缓衰老等的作用,结合红茶菌中乳酸菌培养,能够成为具有良好营养价值的理想保健品。

醋酸饮料足饮料行业具有全新功能的饮料,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也可利用红茶菌中的醋酸杆菌发酵.并与红茶菌发酵相结合,开发新型发酵饮料。

另外,纳塔(细菌纤维素)是一种由微牛物经液态发酵形成于液体表面的凝胶膜状物。

由于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细菌多糖和膳食纤维.对人体也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可优化消化系统内的环境.起到抗衰老作用,同时它持水性好,具有独特的凝胶状半透明质地,其最广泛的应用是加工成各种纳塔食品.将其与红茶菌发酵相结合,发酵产物(菌膜和发酵液)都能够得到利用。

同时.随着对红茶菌成分的单独分析及其功能成分作用机理研究.必将为红茶菌的深度开发奠定基础。

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1]李梅,刁治民,马海斌.“胃宝”复合发酵液抗菌活性的研究[J].青海科技,200l,4:34—35.[2]D eba sr ee D ut t a,R at an G achh ui.N i t r ogen-f i x i ng a nd cell ul o s e--pr oduc i ng G l uco nac et o bac t er kom b uchae s p.nov.,i s ol at edf r om K om bucha t ea[J].I nter nat i onal Jour nal of Sys t em at i ca nd E vol ut i onar y M i c r obi ol ogy2007。

57:353-357.(3]D e ba sr e e D ut t a.R at an G a chhu i.D eba sr ee D ut t a,R at an G achhui.N o vel ni t r ogen f i xi ng A c et o bac t er ni t rogeni fi gens s p.nov.,i s o l ated f r om K om bucha t e a[J].I nt e m a t i ona l J oum al ofSys t em at i c and E vo l ut i ona r y M i c r obi ol o gy2006,56=l899-1903.[4]R Lde Si lva,T V Sar avanp avan.T ea C i de卜A Pot ent i al W i nner【J].T ea Q uar t er l y,1968,39(3):37-41.[5]C H U u.W H H su.T he i s olat i on a nd i dent i fi cat ion of m i cr o be sf r o m a f e r m ent ed t ea be ver age,H a i pa o,and t hei r i nt er at i onsduri ngH a i paofer m ent at i on[J).Food M i cr obi ol ogy,1996,13(1):407-415.(6]吴薇,盖宗川,籍保平.红茶菌混合菌种的分离与鉴定[J].食品科学,2004。

25(4):55-58.[7]蒋立文,刘德华,易灿,等.红茶菌中优势微生物发酵儿茶素的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8):257—260.[8]王侃,甘旭华,唐欣的,等值养成分对红茶菌液中D一葡萄糖二酸一1,4一内醋和总酸含量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

33(6):25—27.[9]廖卢艳,红茶菌优势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变化规律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51-52.[10]谢俊杰,余世望,许杨,等.红茶菌抗菌蛋白产生方式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0,27(6):424-427.[11]吴薇,盖宝川,籍保平.红茶菌菌种主要代谢产物的试验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12):147—151.[12]郭书贤,王冬梅,王庆洁,等.芦荟红茶菌复合发酵饮料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6,27(12):940—944.[13]杜青平,袁保红.红枣红茶菌复合保健饮料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2.8:43—44.[14]蔡丽玲,赵惠明.红茶菌在绿茶一甘蔗汁培养液中培养条件的研究[J].科技通报,2003,19(3):252—255.(上接第11页)[2]温琼英,刘素纯.黑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11(增刊):10一16[3)马静,罗龙新.黑茶加工中微生物鉴定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1994,(4):12一13[4]师大亮,余继忠,郭敏明.微生物在茶叶上的应用及展望[J].杭州农业科技,2006(6):29—34[5]刘仲华,黄建安,施兆鹏.黑茶初制中主要酶类的变化[J3.茶叶科学,1991,11(增刊):17—22[6]周红杰,李家华,赵龙飞,等.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 [7]王尊生,华秀英.有效微生物菌群制剂中的酵母菌的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1:304[8]川上美智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