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

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

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

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100年。

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

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让我们一同把目光拉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秋天。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下面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

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军阀政府。

后来随着袁世凯打击异己,牟求称帝,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掀起了多次反袁战争。

袁世凯称帝后,旗下北洋军阀众叛亲离,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解体,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军阀,各派军阀互相争权夺利,掀起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军阀混战的高潮。

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变化。

制度方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是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列强忙于火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也导致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只发展在轻工业,重工业几乎没有发展,缺乏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2,相对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来说还很薄弱,这就意味着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不可能让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民族工业相对与本国自然经济来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在自然经济的束缚下,民族工业很难发展。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生活的变化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变过来,至少在
民国初年是如此。

连革命党人大力推动,强力执行的剪辫子和放足,在乡村世界也成果甚微。

放足和禁缠成效最差,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好些地方的妇女依然缠足。

剪辫稍好,但坚持不剪的人,也所在多有。

民国成立,原本戴在外国人头上的大礼帽,的确扣在了中国官员的脑袋上,而且他们的手上,也多了根“文明棍”(手杖),但是,民国之后,长袍马褂依然如旧一样,瓜皮帽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旧为士绅的常服。

为孙中山倡导的中山装,即使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也只是军政人员在官方场合的服装,回家之后,很多人还是袍褂当家。

人民思想方面:其实,辛亥革命并没有把民众共和观念让所有的人深入人心。

就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来说,大概可以分成五类:
第一类:遗老遗少——想恢复帝制,厌恶共和,穿长袍留辫子;
第二类:先进分子——极力支持共和,向往和平生活。

所以比较鄙视帝制,认为皇帝是落后的(最起码是不先进的),不符合潮流的。

第三类:封建军阀——一种是:借保护皇帝之名,扩大势力,皇帝是利用工具。

如张勋;另一种是:憧憬皇帝生活,自己企图登基,如袁世凯。

四:麻木的——这其实是普通百姓的心态,谁来了自己也没好日子过,索性就不关心了。

五:偏远地方的或者是十分愚昧的——不知道没有皇帝了,确实有这种人。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这个故事,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说过:
民国第一人总理唐绍仪外出访问,碰到一个老汉,为表示亲民,跟他攀谈了起来。

一老汉问:“你是何许人也?”
唐骄傲的说:”中华民国总理是也。


老汉沉思,又问:”不知中华民国地处何方啊?”
这个故事给各位带来笑料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陷入沉思:连中华民国都不知道,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后,北洋军阀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
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用政治、外教、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他们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

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上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内部组织比较松散,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这的业绩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辛亥革命依旧
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市里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当地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三、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辛亥革命机房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族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的过程,一百周年的纪念,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但愿,人们能想出点什么来,别白过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