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婴宁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并不正面描写,而是让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不见踪影了,一丝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怅惘涌起时,菱歌四起,恍悟采莲女子仍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
闻歌而不见踪影,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
[思考]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请以前两句诗为例简要分析。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未嫁而夭.(yāo) 拈.梅花一枝(niān) 笑容可掬.(jū) 渐致研诘.(jié) 不觉解颐.(yí) 悒.悒不欢(yì) 略与商榷.(què) 笑不可遏.(è) 瞋.目曰(chēn) 幸垂怜悯..(lián)(mǐn) 二、通假字 (1)我有志,匪伊朝夕(“匪”通“非”,不是)(2)形影殊无少异(“少”通“稍”,稍微)三、一词多义(1)适⎩⎪⎨⎪⎧①适.吴生来,嘱密诘之(恰逢)②我一姊适.秦氏(嫁) (2)意⎩⎪⎨⎪⎧①君意.亦复痴(心思)②意.其园亭(考虑,估计)③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意味,感受) (3)去⎩⎪⎨⎪⎧①去.此可三十余里(距离)②吴锐身自任而去.(离开)③但望南山行去.(前往)④故德之常不去.心(去心,指忘怀) (4)次⎩⎪⎨⎪⎧①坐次.(一会儿)②秦伯素服郊次.(站立)③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次序,顺序) (5)具⎩⎪⎨⎪⎧①具.展宗阀(细细)②婢子具.饭(备办)③婢来敛具.(饭具,即杯盘碗碟之类) (6)但⎩⎪⎨⎪⎧①但.望南山行去(只)②何但.远走(徒然) (7)乃⎩⎪⎨⎪⎧①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竟然是)②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③失手而堕,笑乃.止(才)④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而是) 四、词类活用(1)怀.梅袖中(名词作动词,怀揣)(2)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使动用法,使……爽)(3)意.其园亭(名词作动词,猜测)(4)无术可以悟.之(使动用法,使……悟)(5)人皆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五、古今异义(1)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古义:把病发散表托出来。
今义:①向集体或社会表达(意见);宣布。
②在刊物上登载(文章、绘画、歌曲等)。
(2)生具吐其实..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实际上;事实上。
(3)物色..女子居里古义:打听。
今义:有目的或按标准寻找、挑选。
(4)又从此..渐近丽人古义:借此。
今义:①从此时或此地起。
②从这一道理或事实基础出发。
(5)极相匹敌..古义:般配。
今义:①相比;相当;对等。
②指彼此相当的人。
(6)以示相爱..不忘也古义:爱你。
相,偏指一方。
今义:互相亲爱、友好。
(7)不图得见颜色..古义:脸色,容颜。
今义:色彩。
(8)山花零落..而已古义:遍地都是。
今义:(草木)凋落。
六、文言句式(1)徒步于野(状语后置句)(2)何亲可探(宾语前置句)(3)王子服,莒之罗店人(判断句)(4)此来即为姨也(判断句)(5)拈梅花一枝(定语后置句)(6)寻常不令游郊野(状语后置句)(7)女答以园中共话(状语后置句)(8)因怒之以目(状语后置句)七、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他从小就热衷科举,并在19岁时连续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但此后却屡试不第。
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蒲松龄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丰富。
2.资料链接《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包括传奇和志怪小说五百余篇,作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将现实的形象和超现实的形象融为一体,利用优美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幻想境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
八、整体预知婴宁⎩⎪⎨⎪⎧上元节偶遇婴宁——一见钟情苦访婴宁——丢魂落魄与婴宁相处——喜不自禁人妖合亲——美好幸福婴宁了结心愿——生活美满[文脉探究]1.作者为何要极力描画婴宁的“痴笑”?【点拨】一是婴宁本为狐仙,其言行举止本该异样。
二是选择痴笑来描写,正刻画出她的大智若“痴”和善良美丽的一面。
三是如此异人而王子服却痴情于她,意在表明爱情的坚贞。
在婴宁身上寄寓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情价值观。
2.本文的情节是如何做到生动吸引人的?【点拨】作者主要运用悬念和伏笔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第一,开端有吴生被招呼回家才有王子服独遇婴宁。
这时婴宁随手扔掉的花枝,却成为王生爱情的信物。
此伏笔照应后文二人相会时的爱情表白。
第二,吴生本想哄骗王子服,说那女子是王生的姨妹,不巧王生认真对待、弄假当真,演绎出深山觅仙的故事,也才有狐仙院落里与老媪的一番对白。
也为日后以亲戚名义携婴宁回家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作者始终把婴宁的美贯穿全文,因美生事,构成了完整生动的情节。
以美始、以美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
3.王子服这个形象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点拨】王子服是这场爱情喜剧的中心人物,但却不是主要人物。
主人公应是婴宁,他只不过是个陪衬。
他对爱情执着,但婴宁比他更坚贞;他很“愚”,而婴宁益“痴”,他为爱情可不惜身家性命,而婴宁更是为爱情而抛却一切;他善良朴实,而婴宁心灵纯真美好。
4.作者通过婴宁这一形象所体现的生活价值是什么?【点拨】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意在表明,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是广大妇女的精神枷锁,表达了反封建礼教的进步倾向。
1.写法归纳本文对婴宁的描写,重点写其笑,全文不下二十处,处处笑得不同,都有其深刻内涵。
在人物语言刻画上,对婴宁的语言描写并不多,惜墨如金,而对其他人,尤其是老媪语言描写,非常符合老迈者的特征。
“适此语不应说耶?”“背他人,岂得背老母”婴宁的话语气强硬,个性刚强,一腔直爽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2.技法指导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是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范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的语言。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不同,语言表达也就不同。
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语言。
性格不同,语言殊异。
同是火爆脾气,武松的语言率直坦荡,鲁智深的语言耿直刚烈,李逵的语言则憨直鲁莽。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
农民语言的朴拙,工人语言的直率,军人语言的坦诚,商人语言的圆通,知识分子语言的雅致,无不打上了职业的烙印。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语言。
孩童的语言天真活泼,青年人的语言大胆爽快,中年人的语言成熟稳重,老年人的语言睿智深刻,这些都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语言。
同是一怀愁绪,有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有人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随堂练笔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中感受个性化语言的无穷魅力。
杜甫,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代诗骄,他那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形象屹立在我面前:他在马上吟雨,在床前听雨,在山陵苦雨,在田间祈雨,在槛内思雨,在草堂唱雨,在江畔对雨,在战场悲雨,在驿路卧雨,在舟中忧雨……(《散文选刊》) 答:【参考示例】这一段文字的最大个性是“吟”“听”“苦”“祈”“思”“唱”“对”“悲”“卧”“忧”这一组动词的巧妙运用。
作者通过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杜甫诗中的“雨”,“雨”中的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愿有何难遂.遂:成功,顺遂,满足B.吴讫无耗.,益怨恨之耗:音信,消息C.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间:夹杂D.大哥欲同汝去,可便装束..装束:打扮解析:选D。
装束:整理行装。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藏花枕底,垂头而.睡徐而.察之B.怪吴不至,折柬招之.商君佐之.C.母疑其为.鬼为.仲卿母所遣D.女于.荒烟错楚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选C。
前“为”是动词“是”,后“为”是介词“被”,A.两个“而”都表修饰;B.两个“之”都是代词“他”;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生恨其痴,无术可以悟.之悟:意动用法,以……为悟B.生然.之然:意动用法,以……为然C.吴请面.之面:名词作动词,面见D.故德.之常不去心德:名词作动词,感激恩德解析:选A。
悟是使动用法,使……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B.医师诊视,投剂发表..C.生具吐其实..,且求谋划D.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解析:选A。
B.把病发散表托出来;C.其中的实际情况;D.好好地侍奉。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未几,婢子具饭,雏尾盈握。
媪劝餐已,婢来敛具。
媪曰:“唤宁姑来。
”婢应去。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
”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媪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
媪曰:“此王郎,汝姨子。
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
”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
生又言之。
女复笑,不可仰视。
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
年已十六,呆痴才如婴儿。
”生曰:“小于甥一岁。
”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
又问:“甥妇阿谁?”答云:“无之。
”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
”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
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
至门外,笑声始纵。
媪亦起,唤婢襆被,为.生安置。
曰:“阿甥来不易,宜留三五日,迟迟送汝归。
如嫌幽闷,舍后有小园,可供消遣;有书可读。
”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
见生来,狂笑欲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