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诗鉴赏

现代诗鉴赏

现代诗鉴赏20世纪20年代::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尝试派]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

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

代表诗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为人生诗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王统照刘延陵朱湘刘半农刘大白。

[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创造社是1921年6月至7月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现代文学社团,由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共同创建。

创造社在成立后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编有郭沫若的诗歌《女神》等。

第二年开始发行《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创造日》。

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

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

代表诗人:郭沫若宗白华王独清冯乃超穆木天[湖畔诗派]19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后,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

湖畔派(Lake Poets)原指19世纪英国的华兹华斯(Wordsworth)、柯勒律治(Coleridge)和骚塞(Southey)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

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

湖畔派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

代表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新格律诗派新月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

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年3月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

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

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新月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不久《新月》杂志停刊,新月社解散。

代表诗人:徐志摩孙大雨饶孟侃林徽因于赓虞刘梦苇梁实秋闻一多朱湘邵洵美卞之琳方令孺方玮德陈梦家[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现在1925到1928这四年间。

中国的象征诗派创作理论和实践受法国象征主义(Symbolism)诗歌的影响,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思想。

象征主义始于法国的19世纪下半叶的诗歌运动,象征主义最早的作品是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恶之花》诗集。

之后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等诗人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1886年《象征主义宣言》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从此象征主义作为流派走向成熟。

象征主义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已经进入白话诗歌的中国现代诗歌运动产生影响,1925年李金发出版了中国最早的象征主义作品《微雨》,在此之后的四年中,他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作品。

此外,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蓬子和创造社的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也陆续发表了象征主义的诗歌作品。

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通过象征的写作手法来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在非理性的心灵世界中认识自我。

这种象征主义的创作原则对后来的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代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于赓虞邵洵美十九世纪20年代主要诗选《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 X 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能量)的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思想内容本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艺术特色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 比喻新颖生动。

2. 想象大胆奇特。

3. 感情奔放激越。

4. 讲究韵律和节奏感。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作于1926年,是闻一多的杰作。

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并非心如死灰,而是痛恨这沟死水,要让它死亡。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

朱自清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闻一多全集·序》)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不知道风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我是在梦中,飞扬,飞扬,飞扬,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不去那冷寞的幽谷,我是在梦中,不去那凄清的山麓,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我不知道风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我是在梦中,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我不知道风飞扬,飞扬,飞扬,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我不知道风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我是在梦中,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雪花的快乐》1、作者以雪花自比,“她”有什么含义?2、“雪花的快乐”是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寓意?3、“飞扬,飞扬,飞扬”在各节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有何含义?最佳答案1.她是作者爱慕的人,想变成翩翩的雪花去亲近他的爱人,可以和她玩耍,嬉戏,接近她,融入她的身心。

2.雪花的快乐就是轻柔飞扬的自由和浪漫,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爱情和心情。

3.增添诗的音乐感和绘画美感,幻化出雪飘扬恬静的美好。

4.就是像第一个问题回答的那种感觉,希望自己像一片雪花一样,自由而轻盈的接近爱人,像雪花一样清凉而温柔的融化在爱人的心里,代表着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想念,对自由相爱的渴求。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

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

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

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其他作家作品:冯至《蛇》(P22),闻一多《也许—葬歌》(P12)十九世纪三十年代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戴望舒李广田艾青卞之琳何其芳南星辛笛覃子豪纪弦一,中国诗歌会1 1932年9月—1937年4月2 定位:作为左翼文学的一部分,红色诗歌的后续,具有革命意识。

包括蒋光慈、殷夫等等,提倡“新诗歌运动”,刊物是《新诗歌》。

3 “我们不凭吊历史的残骸,因为那已成为过去,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4 抓住现实:现实主义二,与中国诗歌会同时的诗人们1,艾青 1936年出版诗集《大堰河》,产生巨大反响。

2,田间诗歌充满激情节奏短促,学过的有《假使我们不去打仗》3,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

老教材选了《老马》(P53)。

三,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

主要诗人是戴望舒、施蛰存、南星、金木、何其方、徐迟等。

四,“汉园三诗人”1936年,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出版诗歌合集《汉园集》而得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卞之琳。

五,十九世纪20年代主要诗选《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