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分离规律!
显性性状:F1(子一代)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 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
隐性性状: F1(子一代)代未显现出来那个亲本 的性状。(如豌豆的矮茎)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 隐性性状的现象。
性状
显性
F2的表现 隐性 显性:隐性
种子的形状 园粒 5474 皱粒 1850 2.96:1
茎的高度 高茎 787 矮茎 277 2.84:1
配子 就D是让dF1与隐性纯d 合
子杂交,测定F1的基
F2
D因d组合
dd
高茎
矮茎
1
:
1
孟德尔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 茎豌豆(dd)杂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 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即这两种性 状的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所做的测 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 明了F1是杂合子(Dd),并且证明了F1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了分离, 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全部为AA 全部为aa
AA aa 全部为显性 Aa Aa 3/4显性:1/4隐性
全部为Aa 1/4AA:2/4Aa:1/4aa
Aa aa 1/2显性:1/2隐性 Aa AA 全部为显性
1/2Aa:1/2aa 1/2AA:1/2Aa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去雄
授粉
♀
紫花
白花
杂交法
(人工异花传 粉)
紫花植株
供应花粉的植株 叫父本(♂)接 受花粉的植株叫 母本(♀)。 “♀”示雌性个体 “♂”示雄性个体
“×”示杂交 “ ”示自交
“P”示亲代 “F”示子代
孟德尔研究相对性状遗传的特别之处:首先 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对相对性状上 , 待研究清楚后,再观察两对,三对以 至数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遗传情况。
❖ 杂交:指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做亲本的 交配类型.
后代的性状为显性.
❖ 自交:指杂合体之间的交配类型.
后代的性状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比为3:1
❖ 侧交:指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之间的交配类 型.
后代的性状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比为1:1
遗传因子分离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存在行为上的 一致性: ❖ 数量和来源相同. ❖ 分离时的行为相同.
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 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 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
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猪的白毛对黑毛为显性,要判断一只白毛
猪是否是纯合子,选用与它交配的猪最好
是
A.纯种白毛猪
植株是:
B
A.高矮之比是1:1
B.全是矮秆
C.高矮之比是3:1
D.全是高秆
❖ 纯合体:由相同的显性基因和相同的隐性基 因组成的基因型。(如DD和dd)
❖ 杂合体: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对应的隐性 基因组成的基因型。(如Dd)
不论是显性纯合体还是隐性纯合体,其性 状的遗传是稳定的,杂合体性状的遗传是不 稳定的,它们的下一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实验材料:豌豆
❖ ①:严格的闭花自花传粉植 物。(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便于用人工方法进行杂交)
❖ ②: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差 别显著。
性状: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
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下列各组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和黑毛
D
B.羊的白毛和牛的黄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遗传因子---基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分别位 于各对同源染色体上.
染色体、 DNA、基因关系
1个染色体
1个 DNA
Dd
多个基因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例如D和d)
高茎
矮茎
× D D d d
减数 分裂
减数 分裂
D 受精 d
F1
配子 D
第八章 遗传与变异
❖遗传:后代和前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
孟德尔:现代遗传学的奠基者
孟德尔(1822-1884):
奥地利人,21岁起做修道士。 29岁起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 3年后修毕。43岁时在自然科 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自己研究豌 豆杂交的论文《植物杂交试
验》。
孟 德 尔 采 集 的 不 同 品 种 的 豌 豆
× ♀
杂交
(母本)
(正交)
P(亲本)
×
♀
(反交)
F1
(子一代)
P
F1
×
自交
F2
高茎:矮茎=787:227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
❖子一代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 (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另一个 亲本的性状(隐性性状)。
❖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 于3:1
高茎
矮茎
P DD × dd
减数 分裂
减数 分裂
配子 F1
D
d
受精作用
Dd 高茎
F1
Dd × Dd
配子 D d
Dd
F2 DD Dd Dd dd
高茎 1
返
高茎 高茎
:2
:
回
矮茎 1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一个正确的理论,不仅要 能解释已经得到的试验结果,还 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测交 Dd × dd
B
B.黑毛猪
C.杂种白毛猪
D.以上都不对
豌豆种子的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的, 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三组杂交试验结果。
1、根据哪个组合能判断出显性类型,试说明理由。 2、写出各个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 3、哪一个组合为测交试验,写出遗传图解。
组合 序号
一 二 三
杂交组合类型
皱粒×皱粒 圆粒×圆粒 圆粒×皱粒
d
D D DD d
高茎 高茎
F2
Dd
d D dd d
高茎
高茎 矮茎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控制生物性状的全部基因组成。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 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 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因素
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杆玉米用生
长素处理后长成高秆,使其自交得到F1
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
粒:
A.甜是显性性状
C
B.相互混杂
C.非甜是显性性状
D.相互选择
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认为
1、遗传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 (如DD、 dd 、Dd;AA、Aa aa )。
(纯种高茎豌豆体细胞中含成对遗传因子DD; 纯种矮茎豌豆体细胞中含成对遗传因子dd)
2、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分别进 入两个配子中,因此每个配子只含有成对遗传因 子中的一个。
后代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圆粒
皱粒
0
102
125
40
152
141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后代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圆粒
皱粒
一
皱粒×皱粒
102
二
圆粒×圆粒
125
40
三
圆粒×皱粒
152
141
1、根据组合二可知圆粒对皱粒为显性,因为圆粒 与圆粒杂交产生了圆粒和皱粒,并且其数量比约 为3:1。
2、组合一为rr×rr;组合二为 Rr×Rr;组合三为 Rr×rr。
子叶的颜色 黄色 6022 绿色 2001 3.01:1
花色 红色 705 白色 224 3.15:1
豆荚的形状 饱满 882 不饱满 299 2.95:1
豆荚的颜色 绿色 428 黄色 152 2.82:1
花的位置 腋生 651 顶生 207 3.14:1
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
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
3、组合三为测交类型。
1、如果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子 代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则子代表 现出的那个性状为显性。 2、如果两个性状相同的亲本杂交,子 代出现了不同的性状,则这两个亲本一 定是显性杂合子。子代出现的性状为隐 性性状。
子代
亲代基因组合 表现型及其比例 基因型及其比例
AA AA 全部为显性 aa aa 全部为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