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与合理归因交朋友-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合理归因交朋友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姜欢珍一、学情分析归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或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
当一个人将成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运气、任务难度、能力)时,成功之后难以体会到成就感,失败之后还容易怨天尤人、推卸责任、放弃努力;如果一个人将成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不仅能提高成功时的满意度,失败时也不容易放弃。
高中生经常要对自己学习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比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化学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他们在归纳成败的原因时,有时正确合理,有时也会出现偏差。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及辩证思维有了较高发展,他们开始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引导高中生进行合理归因,有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激发追求成功的动机,调动内在的潜力,提高学习成绩。
为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设计本课《与合理归因交朋友》。
二、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客观地认识自己考试成败的原因。
2、认识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后果,增进合理归因的信心和决心。
3、掌握合理的归因方法,做一个内控的人,努力把握成功机会。
三、活动准备1、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归因特点分析表2、整理箱、漂流瓶、彩纸3、《袋鼠与笼子》视频4、powerpoint幻灯片四、活动主要形式与方法:游戏体验法、案例分析法五、活动过程第一环节暖身活动:抓与逃1、教师多媒体呈现活动规则。
活动规则:⑴全体同学起立。
每位同学右手掌心向下,左手食指垂直向上。
相邻两位同学,一个把手指顶在另一个同学的掌心,一排同学连成一条直线。
⑵老师随机报数,当报到5时,迅速用你的右手抓住相邻同学的食指,同时将自己顶在相邻同学掌心的左手食指逃脱。
抓得住又逃得快的,即是活动胜出者。
2、活动结束后,教师统计抓与逃成功学生的人数,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抓与逃成功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提炼。
教师组织学生,借鉴第一轮活动的经验,进行第二轮活动。
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次活动成功的人数增多?并引导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并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归因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人们有什么影响怎样归因,才是合理的多媒体呈现本课活动主题:与合理归因交朋友。
【设计意图】学生在趣味游戏活动中,初步体会成功与失败,并在对成败的原因分析中,初步了解归因。
第二环节心理微故事1、教师播放视频《袋鼠与笼子》,学生观看视频,边看边思考:⑴故事中的人是如何进行归因的?⑵这样归因会有什么样的后果?⑶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2、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寓有哲理的小故事,启发学生明白,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激发学生进行合理归因的动机。
第三环节实验大揭密1、教师多媒体呈现一例心理学实验,由学生进行朗读。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实验,研究飓风给美国南部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
一般认为,飓风造成的破坏情况是由多种外在的、人们不可控制的因素决定的,如风力的强度、飓风发生的次数、建筑物的结构、天气预报情况等等。
但有一个非常重要、却经常为人所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因素。
心理学家用测验测量了中北部的伊利诺斯州和南部的阿拉巴马州,伊利诺斯州的居民不太相信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上帝手里,认为运气不太重要,个人的努力对于改变命运是最重要的。
而阿拉巴马州的居民大多虔信上帝,认为上帝是个人命运的主宰者,运气对于成功是最重要的。
两州居民对于命运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他们对飓风采取了不同防范措施,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2、教师多媒体呈现思考题:在飓风中,相信命运的阿拉巴马州和相信个人努力的伊利诺斯州,哪一个州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思考并交流。
3、教师呈现实验结果,并带领学生们一起分析。
由于伊利诺斯州的居民相信自己主宰命运,因此,他们在飓风面前积极进取,主动迎击,及时决策,减少损失;而阿拉巴马州的居民消极无为,坐以待毙,乞求上天,悲观绝望,结果他们的损失明显大于伊利诺斯州。
4、教师小结:真实客观的数据告诉我们,飓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自身的惰性。
面对惧风,只要积极进取,主动出击,及时决策,就能将损失减至最少。
大自然不仅有明媚的阳光,也会有狂风暴雨;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有时会沐浴成功的阳光,有时也会遭受失败的风雨。
对于生活和学习中的成功或失败,我们如何进行归因的呢?你知道你的归因特点是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明白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进行合理归因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环节心理透视镜1、教师分发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学生进行自测,并分析自己的归因特点。
2、教师多媒体呈现韦纳的归因理论,并带领学生们进行分析。
韦纳的归因分析表消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加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挑战性任务的愿望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挑战性任务的愿望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付出了努力→成就感→增加了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失败→努力尚不够→内疚感→讲究方法,付出努力→愿意从事富有挑战性的任务3、教师小结:依据人们对命运的不同看法,可以把人分为两类: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就像高尔基笔下与风雨搏击的海燕,高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外控型的人则像沙漠中的鸵鸟,当危险来临时,把头藏在沙子里,等待命运之神的怜悯。
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学生回答)采用积极的努力归因,我们的生活就会豁然开朗。
月考过后,许多同学对自己的成绩进行了归因,并制成了漂流瓶,扔进了大海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进行归因的吧!【设计意图】对于自己的归因特点是什么样的,学生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运用科学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进行心理自测,有助于学生看清庐山真面目。
对韦纳归因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明白各归因维度不同的内涵,并学会积极归因。
第五环节漂流瓶的故事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漂流瓶。
漂流瓶是在中世纪时人们穿越辽阔大海进行交流的有限手段之一,密封在漂流瓶中的纸条往往包含着重要的信息或者衷心的祝福。
在古代水手的眼中,它带着几分神秘,几分惊喜,几分希望......后来,人们在QQ邮箱中也玩起了漂流瓶。
今天,漂流瓶漂到了我们的课堂之上。
2、学生分组挑选漂流瓶,并进行小组讨论。
3、各组同学轮流交流各组的回复,教师同步呈现相应漂流瓶的内容,并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合理归因是一项实用技能,对技能的熟练运用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化疑解难、勇往直前。
本环节采用回复漂流瓶的活动方式,新颖有趣,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助人自助中提高自己的合理归因能力。
第六环节活动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本课的感想与收获。
2、教师多媒体呈现教师寄语,学生进行集体诵读。
(背景音乐《怒放的生命》。
)无论成功或失败,原因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
找到最关键的那颗星,就能找到追求的方向!与合理归因交朋友,让她帮助你学习,陪伴你成长,指引你成功!六、活动反思归因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如何淡化理论的色彩,让学生在本课中真正有所收获,成为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暖身活动环节,运用游戏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借助对游戏的思考,导入本课活动主题。
原来在授课时,采用一个小组围成一个圈的方式,学生需要侧着身进行活动,很不方便。
本次授课,采用一排同学连成一条直线的方式,学生活动起来更加方便,活动秩序也更加井然。
“心理微故事”环节中,运用生动形象,甚至有点夸张的视频,方便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归因,以及不当归因的不良后果。
“实验大揭密”环节,通过科学的心理实验,引导学生明白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飓风代表自然界中,人类无法抗拒的外界力量,也代表在学生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借助心理实验告诉学生们,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积极应对,就能成功!“心理透视镜”环节,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量表进行自测,能够促进学生对自我归因特点的了解,学会进行合理归因。
原来设计的开放式问卷,学生填写有困难,而标准化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更方便学生作答。
“漂流瓶的故事”环节,从归因的六个维度,设计六个典型归因案例,再分别做成能力瓶、努力瓶、难度瓶、运气瓶、环境瓶和身心瓶共六个漂流瓶,由学生分组、分案例进行讨论并回复。
活动形式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欢。
在本环节,学生进行学以致用,并在助人中实现自助。
学生的回复是否会令案例当事人满意呢?在本课中,我随机应变,设计了“如果你是**,你对他们小组的回复满意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间思想的争鸣。
本课活动环节较多,既要做到全员参与,又要保证各有收获,所以时间有点紧张。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锤炼语言,精心挑选素材,让课堂紧凑而有效。
附件:1、《袋鼠与笼子》视频剧本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袋鼠与笼子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
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
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
”袋鼠们异口同声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2、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归因特点分析表该量表采用的5级记分,请把各题的得分,填写在下面相对应的得分表内。
小计统计前三项或后三项的总分,合计统计前后六项的总分。
每组项目中,成功与失败的结果归因各占一半,前三题代表高绩效水平归因,后三题代表低绩效水平归因。
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有该维度的归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