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Xi’an Medical College《儿科学》课程标准临床医学系二○一五年三月二十日前言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是进行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
高职高专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就要有一个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是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之一。
而一种标准反映的是一个大众能达到的水平,是个达标的基准,是每名学生在学习后都能达到的一种状态,但非是最佳状态,这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留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使课程标准成为一种指导性文件。
此外,课程标准既要反映职业标准,又要满足教学标准,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催化剂。
也就是说通过实施课程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备能够满足职业需求的能力。
制定课程标准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初步的课程标准。
依据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和知识需求的不同等级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组织本系所有教师并邀请临床一线医生以及外聘教授根据教学目标讨论课程设计思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形成知识对接,斟酌选取合适的病例引入教学之中,研究贴切的教学方法。
形成知识、目标、临床对接、教学方法以及学时分配于一体的课程标准。
第二步是实际应用中完善课程标准。
将授课班级分为课程标准班和传统教学班,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观察指标选择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末考试成绩。
经过对比观察发现课程标准班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班。
这说明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
课程标准班的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体会,学生以及学校各级督导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对课程标准的各个环节进行修订完善,如此反复几个学期,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标准。
教育部对于医学人才定位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求我们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我们进行了基层医院医生的需求调查,得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临床一线医生讨论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的教学理念,即:授课前学生了解未来岗位知识需求,授课中有目的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及增强了学习兴趣,有提高了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系二O一五年三月二十日目录一、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1)(二)课程定位 (1)(三)设计思路 (1)二、课程目标 (1)(一)知识目标 (1)(二)技能目标 (2)(三)素质目标 (2)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2)四、实施建议 (4)(一)教学基本要求 (4)(二)教学建议 (4)(三)教材选用 (5)五、教学项目设计 (5)六、学生考核与评价 (10)《儿科学》课程标准建议学时数:64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诊断学》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儿科学》课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明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对农村常见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及保健指导的能力,本课程为培养学生对基层儿科常见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及进行儿童保健指导的核心能力提供支撑。
课程设置参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标准,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二)课程定位《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和儿童保健指导的能力,针对小儿不同生理时期的特点实施小儿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前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64学时。
(三)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参照医疗行业准入标准即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纲所要求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简化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增加相关的体现儿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专业特点,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课程讲授以基层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小儿各期保健及生长发育评估及其指导为重点,优化分配教学时间,做到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接轨,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从基本理论知识入手,延伸到相关的疾病,同时参照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构建从生理到病理递进式的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采取项目引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校内模拟工作环境中边教边做,在临床实际工作岗位中边做边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建立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采用病例导入、模型示教、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床旁教学等方法。
课程考核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采取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儿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熟悉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二)技能目标1.学会常见疾病病人的病例分析方法和步骤。
2.能够对儿科危重病例进行抢救。
3.学会儿科常用的操作技术。
(三)素质目标1.学生应具备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病人,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体现。
3.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基本要求1.师资要求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平均400人/年的招生规模,本课程组需配置教师40人,其中主讲教师25人,要求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
助教10人,要求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实验教师5人,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兼职教师。
2.实训基地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应满足本课程教学需要,与临床实际工作实现高度统一。
需要妇产科实训室2间,面积约300m2。
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和学生可在校内的妇产科实训室完成妇产科基本技能示教、练习及考核,并可配合课程要求于课余时间开放,供学生练习各种操作使用。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应满足本课程临床教学、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的需要。
校外实习基地应包括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应有50张以上妇产科病床,具备能够满足临床教学需要的相关诊疗设备,具备能够满足400名学生上课的多媒体教室及理论实践教学师资。
区县三级乙等医院,应有30张以上妇产科病床,具备能够满足临床教学需要的相关诊疗设备,具备能够满足300名学生上课的多媒体教室及理论实践教学师资。
乡镇卫生院,应具备满足学生进行常用临床基本诊疗操作的相关设备,具备能够满足200名学生实习的带教教师。
村卫生室,具备开展诊疗科目相应的设备,至少有2名以上乡村医生,能够承担5名以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县防疫站,具备疾病控制、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和卫生监测的相关科室及设备,具备能够满足50名学生实习的带教教师。
3.仪器设备本课程教学配备多媒体设备,儿童磅称、测量床、软尺、血压计、听诊器、儿童床(包括被褥枕等床上用品)、超声雾化吸入器、灌肠袋、灌肠用肥皂液、头皮静脉补液模拟头、输液架、小氧气瓶、氧气表(附带湿化瓶)、电动吸引器,以满足技能操作训练需求,提高相应技能操作的能力。
4.课程资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教案、多媒体课件、统编教材、实验实训指导、技能考核指导、试题库、典型病例库、课程教学录像、影像图库等。
(二)教学建议1.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1)项目引领: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中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
依据专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确定本课程教学项目,小儿生长发育、儿科疾病诊疗、儿童保健指导,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设置学习情境,并将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学习子情境,使学生体会和感受真实的工作过程。
(2)教学做一体化:将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做同时进行,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做,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教学方法采用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方法;模拟诊疗的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模型示教、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床旁教学方法等。
(1)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前由教师选择临床典型病例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病例设置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查找相关医学文献。
课堂上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采取讨论式教学,每组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儿科常见病及具有“急”、“危”、“重”特点的疾病是教学中的重点,如小儿惊厥、小儿肺炎合并心衰、高血压脑病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显着加深同学们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模拟诊疗的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践采集病史并记录,体格检查,选择辅助检查方法,做出初步诊断并制定处理方案的工作过程。
如婴儿腹泻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3)模型示教、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如小儿检查、体重身高的测量、头皮静脉输液等都可在模型上示教及实训,显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学生按提高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上课时教师根据提纲内容简单评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内容,教师组间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间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3.教学手段(1)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随着患儿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不点增强,临床上很难说服患儿家属同意患儿接受示教,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呈现大量临床图片加以弥补。
儿科教学包含大量检查和操作,由于时间、病例和无菌原则的限制,许多内容无法演示,直观认识的缺乏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多媒体教学可再现许多以往积累的典型病例、诊治方法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大量直观信息,便于对疾病的全面认识,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