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市政府经研室根据《遵义市委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2013年遵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我们对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一、现实意义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加快发展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的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是我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结构调整必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空间,推动第一产业逐步走向市场,需要大量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将加大对金融、证券、研发、中介咨询、市场营销、网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保健、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将促进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是抢抓招商引资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市的投资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产业导向中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商投资的逐步开放,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环境、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压力,客观上也存在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动能。

反过来,良好的投资环境需要有一流的第三产业来保障,高档的住宅、文化娱乐场所,完备的体育运动场地、大型超市,配套齐全的金融、中介服务业等社会服务,是发展第三产业所必需的,是良好投资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进一步弄清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加快提升我市第三产业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未来我市的发展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论是为第二产业的服务配套,以致形成优良的投资环境,还是增加地方税收、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其成效都是非常明显的。

第三产业主要交纳营业税,属于地方税收,而地方税收的绝大部分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对我市增加财政收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建设,具有最直接的推动作用。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是我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目标任务。

但我们面临加快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与发达地区相比,三产总量小、速度慢、占比低,成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亟需提升的短板。

就是与省内的贵阳市相比,2012年,我市经济总量相差357亿元,其中,一、二产业总量大体持平(仅相差3亿元),最大的差距在三产,达354亿元。

因此,研究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于我市全力追赶、力争超越,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现状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体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内部结构不断改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加大。

(一)发展态势趋好,总量不断增加。

近十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年均以14.7%的速度快速增长,比全市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13.5%高出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3年的36.9%提高到2012年的41.4%,上升了4.5个百分点。

(详见表一)近10年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表一)从表一可见,1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第三产业总量稳步增加,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平稳增长,我市三次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向“三二一”(当然也不是简单追求低水平的“三二一”结构)结构逐步优化。

(二)税收总额明显增加,贡献作用持续上升。

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税收147.63亿元,比2008年增加106.23亿元、增长256.59%,其中:2012年地税实现税收83.76亿元,比2008年增加65.73亿元,增长364.56%;2012年地税收入占全市第三产业税收的比重达56.74%,比2008年提高了13.1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税收总额明显增加,有力地支撑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提高。

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发挥扩大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使第一、二产业转移出大批富余劳动力,加上人口自然增长导致新生劳动力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的从业人员,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底,我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74.26万人,比2008年增加12.04万人,年均增长3.6%,第三产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也由2008 年的18.5%提高到22.9%,提高了4.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已成为提供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行业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不断调整和优化。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仍然是我市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同时房地产业、金融业及其他服务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2012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3% 和28.7% , 分别比2008年提高1.6和1.4个百分点,居第三产业各行业前列;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3%、4.9%,分别比2008年降低0.1、1.4个百分点。

(详见表二)2008—2012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结构变动情况(表二)(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8元,比2008年增长57.7%,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61元,比2008年增长83.7%,年均增长16.1%。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档次不断提升,消费能力明显增强,有力地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

尤其是近年来,居民休闲娱乐不断升温,家电、通讯产品持续旺销,汽车消费仍在走俏,服务性消费支出明显增长,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六)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撤地设市以来,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在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品房开发等方面的拉动下,实现了高速增长。

2012年,全市房地产投资规模为128.87亿元,比2008年增长205.1%,年均增长32.2%。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既成为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又为全市第三产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总体上看,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的发展相比,无论总量还是结构,都还有较大差距,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特别是各县(市、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总量不足,比重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从绝对量看,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56.5亿元,在全省9个市州中总量居第2位,全市人口总量居全省第2位、与GDP 总量居全省第1位的贵阳市相比,第三产业总量少354.2亿元,发展差距尤其明显。

从增加值比重看,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4%,居全省第7位,这与遵义的经济地位和城市影响力完全不相称。

比全省最高的贵阳市低了12.2个百分点,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国际通行的英格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特别是近5年来,第三产业增长较慢,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2%左右;近3年,第三产业增速连续低于GDP 增速。

(详见表三)2012年9个市州地区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较表(表三)(二)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比较大。

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横向比较看,各县(市、区)的差异较大,发展极不平衡。

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的只有红花岗区,超过50亿元的有汇川区、遵义县、仁怀市,三产增加值总量在25亿元以下的县(市)高达10个,最小的道真县只有13亿元。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全市绝大部分的第三产业企业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县(市)所在城镇,致使第三产业在城乡发展中也必然存在较大差距。

表现突出的是红花岗区、汇川区、仁怀市、遵义县,四县(市、区)2012年的第三产增加值占了全市的大半壁河山;其他10个县、市第三产增加值的总和只占全市的三分之一。

(详见表四)2008年—2011年各县、市(区)第三产业变化情况(表四)(三)三产内部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较快,资金、知识、技术等密集型行业发展过慢。

目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行业依然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体,2012年占了三产的55.3%,比2008年增加2.9个百分点,充分说明我市三产中传统行业占比仍在增加,新兴现代服务业企业成长困难,未能发展壮大。

科研信息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电子商务、中介咨询、法律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此类企业渺渺无几,体量小、产值低、贡献弱,目前这类企业进入统计库的为数不多,仅仅归并在“其他服务业”中。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带动的三产仍占主导地位,2012年包括信息传输、教育、卫生、文化、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9个行业在内的其他服务业比重,虽然比2008年降低了1.5个百分点,但仍然高达32.4%。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但我市金融业发展依然缓慢,2012年所占比重和2008年相比,只能基本持平,仍维持在7.4%的较低水平上。

(详见表二)(四)城市化水平不高,配套功能不强,三产发展总体偏慢。

近年来,我市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县城及乡镇的城镇规模扩张明显,但城镇水平和质量较低,“空城化”现象较为突出,城镇定位不清晰,功能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规划严重滞后,中心城区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建设不配套,三产发展必然难以为济。

以14个县(市、区)2008年、2012年三产的占比(详见表四)情况看,与2008年对比,2012年三产的占比大部分县(市、区)下降,这与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初衷与目标要求严重不相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