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第一学期期末九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试卷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阅读(共39分)(一)默写(15分)1、当年万里觅封侯,__ 。
(《诉衷情》)2、 ________ 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 _____ _____ ____,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4、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 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__ ________。
(《捕蛇者说》)【试题答案】1.匹马戍梁州 2.八百里分麾下炙 3.晨兴理荒秽 4.傅说举于鱼盐之中5.其余则熙熙而乐【考点对接】古诗文背诵默写要求【试题评析】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首先不能把字写错;其次,默写时,注意笔画的规范,如若连笔,让阅卷老师无法辨认,一字扣一分。
实属比较遗憾。
另如第4题,属于平时很少默写到的句子,希望后期同学们在复习时多加注意。
(二)阅读【甲】【乙】两首词曲,完成6-7题(4分)【甲】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乙】四块玉·别情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上两首词曲,都表达了主人公的情感。
(2分)7、下面对两首词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两首词曲都景中含情,蕴含了词人的愁绪。
B.两首词曲都借春景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C.两首词曲都先绘景后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D.两首词曲都描摹了凭栏远眺的主人公的形象。
【试题答案】6、怀人思念爱人等 7、C【考点对接】对古诗词的内容及中心的分析与掌握【试题评析】与2013年和2015年上海初三中考卷类型相似,本次考的是对比阅读,把词和曲放在一起,两者的共同点是所表达的情感有相同的部分,都是对意中人的怀恋。
选择题设置较为简单,C选项是对写作手法的考察,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来,二者并非都是先绘景再抒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选文的作者是,他是时期的思想家。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10、选文设喻说理,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下列观点不是选自选文的一项是()(3分)A.为人处事贵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
B.即使对待小技艺(小数)也应加以重视,认真研究。
C.为学必须杜绝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成就。
D.研究学问或历练品格,都应坚持不懈,自觉上进。
【试题答案】8、孟子(轲)战国(2分)9、(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就不能生长了。
(3分)10、B(3分)13.阅读全文,填写下表(3分)14.下列和乐羊子妻形象不符的一项是()(2分)A.有德行B.有才识C.有勇气D.有智慧【试题答案】11.(1)品行、品德;(2)不同12. 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13.1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2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即归3求学要持之以恒14.C【考点对接】对课外文言文,150个实词、句子翻译、内容及中心的考察【试题评析】11题的“行”有的同学解释为“行为”,这是没有结合句子的后果;12题是发展趋势,即课外文言文句子翻译不再是选择题类型了,而是让学生自己翻译。
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清楚翻译准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关键字翻译出来。
13题,对内容的考察,以表格的形式出现,换汤不换药,难度不大。
14题,是对人物形象的考察,选择题比较简单,文中没有体现乐羊子妻的勇气。
二.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说茶陈漱渝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
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
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
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
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
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
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
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
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
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
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
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
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
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
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
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
“讲”就是评理。
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
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
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
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5.从全文看,作者围绕“茶”介绍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6分)①②③16.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17.从文中看,第④⑤⑥段顺序不能调换的理由是18.第⑥段中“化干戈为玉帛”在文中的含义是19.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3分)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试题答案】15.喝茶是一种文化现象;茶作为文化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6分)16.老舍把喝茶当做生活方式和目的,突出强调在中国喝茶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事情,引出说明对象。
(3分)17.这三段尽管都强调了茶能“净化心灵”,但分别是从喝茶能使人内心变得“静”与“和”;能养成简朴的品质;能喝出和睦三方面来说明茶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先对个人的心态,再对人的品质,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来谈,三段说明,是按照茶的影响力由小到大,由对个人的影响到对群体的影响来说明的,按一定逻辑顺序,所以不能更改。
(6分)18.喝茶能化矛盾冲突为彼此和睦。
(2分)19.D(3分)【考点对接】对说明文常规考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词语含义、内容概括、首段句子作用的考察。
【试题评析】15题,概括类题目,是必考题型,原则是文中有的尽量不要自己概括,答案都能从文中得出;16题,首段中的句子的作用,与杨浦2014年初三一模说明文《点破银花玉雪香》是相同的题型;17题,属于本次说明文的难点之一。
段落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有二:判断本文说明顺序;和某一段的某一句话相呼应。
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而逻辑顺序常用的类型有:现象到本质,原因到结果,特点到用途,一般到个别,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
但答案里面“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实属为难学生了。
19题,B选项,第二段画线句不仅说明了喝茶历史悠久,还说明了茶树的历史;D选项很多学生找不到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哪里运用了,如第四段,把喝酒与喝茶进行比较,突出喝茶可以使人心沉下来。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0分)快乐的蒲公英朱成玉那天阳光明媚。
路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开着黄灿灿的花朵,给我沉重的心情带来一丝安慰。
在进入村子的前20多公里是不通车的,只能步行,路越走越难,先前那蒲公英带来的安慰也如同杯水车xin____,失去了功效。
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大后部落做小学教师后。
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先去考察一下。
这可是关系到我一辈子前途的大事,于是,便有了此次的出行。
总算走到村子了,眼里看到的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
鼻子闻到的都是火烧粪便的味道,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算是给这个死寂的世界敲敲门提个醒儿:我们还活着。
这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让我顿时傻了眼。
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哪怕动用所有关系,也要远离这个苦海。
我向一个小姑娘询问学校的位置,她先是楞了一下,然后放下手里的猪食桶,在袜子上抹了抹手,说过她领我去,这是个大概有十来岁的孩子吧,扎着两个活泼的小辫子,脏兮兮的小脸上缀满了灿烂的微笑,一双大眼睛写满了好奇她欢快的走在我的前边,热情的问我为什么来这里。
我嗫嚅着说:“哦,没啥事,我就想到处走走看看。
”“哦。
”不知道为什么她忽然间显得有些失望。
到学校了,与其说那是学校,不如干脆说就是稍微大一点的房子和一个稍微大一点可以勉强当操场的院子。
一根旗杆和一面有些破旧的国旗证明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教室里,黑板干干净净,座椅整整齐齐,窗户纤尘不染。
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我问她怎么没人上课呢?“没有老师啊,大概有两个月了。
老师们一个个的来了又走了。
大人们说,没人愿意来我们这里当老师。
”小姑娘说“那这里怎么会这么干净呢?”“我和我那几个好友说好了的,每天都要有一个人来这里打扫卫生,我们要把这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样老师来了,就不会嫌弃这里脏,就会留下来了。
”孩子的话,好似在我心里头猛的扎了一针。
“好几次,几个淘小子在黑板上乱写乱画,我们和他们吵了很久呢,最后,到底是我们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