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跟踪检测(二)大气运动A级——基础提速练(2019·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西安市长安区的除霾塔,全称为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太阳能及过滤技术进行空气净化的建筑,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塔内直径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诗句描述的地理现象的产生与除霾塔内空气运动原理相似的是()A.夜热依然午热同B.寒江雪柳日新晴C.黄梅时节家家雨D.巴山夜雨涨秋池2.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为()A.晴朗无风的白天B.晴朗无风的夜晚C.阴雨多风的白天D.阴雨多风的夜晚3.该塔对空气的过滤效率可以达到80%。
重污染天气对空气的日处理能力可达500万立方米,PM2.5可平均减少15%。
下列城市功能区中最适合建设除霾塔的是() A.中心商务区B.工业区C.住宅区D.行政区解析:1.D 2.B 3.C第1题,除霾塔主要通过玻璃集热棚提高塔内空气温度,棚内空气受热膨胀后沿着空气导流塔上升,塔内上升空气经特殊过滤装置后得到净化,该装置主要利用的是热力环流原理。
“夜热依然午热同”描述的是夜晚像中午一样燥热,A错;“寒江雪柳日新晴”,意思是寒冷天气里,江边的柳树上挂满了雾凇,天气刚刚晴朗,描述的是水汽在寒冷气温条件下的凝结现象,B错。
“黄梅时节家家雨”描述的是梅雨天气,是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造成的,C错。
“巴山夜雨涨秋池”则是秋季四川盆地夜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大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D对。
第2题,晴朗无风的白天,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后上升强烈,雾霾程度较轻,因而除霾塔工作效率较低,A错;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损失的热量多,地面温度迅速降低,大气受近地面冷却作用易出现逆温现象,雾霾浓重,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较高,B对;阴雨多风天气,大气污染物随雨水沉降至地面,雾霾少,加上玻璃集热棚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塔内气温较低,导致除霾塔内空气流动慢,所以除霾塔工作效率低,C、D错。
第3题,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和行政区为工作场所,白天人口密集,但除霾塔白天工作效率较低。
夜晚城市雾霾较严重,而住宅区人口密集,加上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较高,所以最适合建设除霾塔的城市功能区是住宅区,C对。
(2019·福建质量检查)雷暴是暖湿空气在不稳定环境中强烈上升形成的,常伴有闪电等天气现象。
某年7月18日,有雷暴越过洪泽湖,历时约1小时,雷暴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雷暴强度与闪电发生的次数呈正相关。
下图示意该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时闪电发生的时空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的方向是()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北向南D.自南向北5.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其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摩擦力小B.空气对流减弱C.水汽得到补充D.热量得到加强解析:4.A 5.B第4题,读图可知,最早发生闪电的时间段是14:00~14:15,闪电发生区域主要位于洪泽湖东岸;最晚发生闪电的时间段是14:45~15:00,闪电发生区域主要位于洪泽湖西岸;14:15~14:45发生闪电的区域主要位于上述两区域之间。
因此可推断此次雷暴天气系统是由东向西过境洪泽湖的,故选A。
第5题,读图可知,此次雷暴天气系统由东向西过境洪泽湖后,发生闪电的次数明显减少,发生区域明显缩小,主要是受水的热容量大的影响。
夏季洪泽湖水域增温比周边陆地慢,为冷源,雷暴天气系统移动到洪泽湖上空时,受洪泽湖降温作用影响,空气对流减弱,B对。
湖面摩擦力小、水汽得到补充和热量得到加强等,应该有利于增强雷暴天气系统的活动强度,A、C、D错。
在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 300~7 000米的区域主要被冰雪覆盖,日出后的冰雪表面气温仍然低于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气温度,因而该区域山谷处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这种因冰川分布而形成的下山风又被称作冰川风。
下图为冰川风示意图。
据此完成6~8题。
6.珠穆朗玛峰北侧山谷几乎昼夜盛行冰川风的原因是()A.盛行风的推动B.山谷地形封闭C.山坡气温较高D.冰面气温较低7.下列变化能导致冰川风风速增大的是()A.山坡坡度增大B.昼夜温差变小C.植被覆盖率降低D.地形起伏变小8.冰川风最强盛时当地时间为()A.0时B.6时C.12时D.14时解析:6.D7.A8.D第6题,冰川风为下山风,其是沿着山坡下行的。
山坡处因有冰面覆盖,气温低、气压较高,山谷中气温高、气压低,因此气流由山坡向山谷中流动形成冰川风。
第7题,山坡坡度增大有利于下山风下行,增大风速;地形起伏变小会导致冰川风风速减小;冰川风的形成主要与山坡和山谷的温差有关,与昼夜温差关系不大;冰川风盛行地区,植被覆盖率本就较低,其变化对冰川风影响不大。
第8题,当地时间14时山谷与山坡温差达一天中最大值,所以此时冰川风最强盛。
(2019·福建五校联考)下图中的4条曲线反映R地某日近地面观测的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其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
读图回答9~11题。
9.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太阳高度②气候类型③地形特点④地表温度⑤云量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10.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甲、丙、乙11.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A.西欧平原,3、4月份B.撒哈拉沙漠,7、8月份C.青藏高原,5、6月份D.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解析:9.C10.B11.C第9题,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云量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第10题,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甲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相似,为地表温度。
乙在夜间为负值,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辐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夜间支出大于收入,乙为地面净辐射强度。
丙变化幅度最小,应为大气温度。
第11题,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时的地方时为12时,此时世界时大约为6时,由此可知,当地经度为90°E。
该日最低气温大于0 ℃,而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最低气温小于0 ℃,故选C。
B级——重难提分练(2019·合肥质量检测)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下图示意1957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位置(左图)和1957~1993年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右图)。
据此完成1~2题。
1.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A.1.5 km B.8.5 kmC.12.5 km D.22.5 km2.a月,高度1.5 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解析:1.B 2.B第1题,读右图可知,a月各高度平均气温均低于b月,说明a月属于南极洲寒季,应为7月;b月属于南极洲暖季,应为1月。
1月地面至高度约8.5 km处,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B对。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a月即7月,高度1.5 km以下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属于对流层大气逆温现象,主要是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B对。
7月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为极夜,位于75°S纬线上的哈雷站为极夜时,没有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和冰面反射太阳辐射现象,A、D 错。
读图可知,7月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普遍低于-20 ℃,冰架不会融化,C错。
(2019·太原阶段测评)气象学上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5 ℃称为高温。
2018年的夏天可谓“火力十足”,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历史罕见。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城市2018年高温日数与多年平均高温日数。
据此完成3~5题。
3.2018年我国罕见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B.城市热岛效应增强C.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弱D.全球气候持续变暖4.与图中其他城市相比,重庆的高温天气持续时间最长,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地形地势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5.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加速农田土壤水分蒸发B.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C.增加农作物的复种指数D.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解析:3.A 4.B 5.A第3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直接影响我国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状况。
2018年副高势力较强,位置异常偏北偏西,致使江淮地区较常年梅雨期短。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7、8月由于副高位置异常,也出现副高控制下的罕见高温天气,A选项正确。
副高势力强,则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强,C选项错误;城市热岛效应强弱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B选项错误;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是短期的因素,气候持续变暖是长期的因素,D选项错误。
第4题,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再加上位于四川盆地,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夏季热量不易扩散,所以气温更高,B选项正确。
河流交汇处,地表水丰富,空气中水汽含量大,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所以这里云雾较多,太阳辐射较弱,A选项错误;重庆与图中其他城市均位于季风气候区,大气环流差异小,C选项错误;目前,人类活动的强度不足以造成持续高温天气的形成,D选项错误。
第5题,气温越高,地表和土壤中水分蒸发量越大,所以高温天气加速农田土壤水分蒸发,A选项正确;气温高,说明热量充足,但光照不一定强,热量与光能利用率无关,B选项错误;夏季的高温,不能使作物的生长期延长,所以对复种指数影响不大,C选项错误;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D选项错误。
(2019·福州质量检测)下图是我国某省气候舒适日数分布图。
气候舒适状况与气温、湿度、风速有关。
人体对温暖、凉爽的天气感觉舒适。
读图回答6~8题。
6.从图中等值线分布规律推测,甲、乙两地的气候舒适日数可能分别是()A.90280 B.110310C.90310 D.1102707.与丙地相比,甲地气候舒适日数偏少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高B.风力强C.地势高D.植被多8.仅考虑气候舒适状况,最不适宜游客前往丙地旅游的月份是()A.1月和2月B.5月和6月C.7月和8月D.11月和12月解析:6.C7.C8.A第6题,根据舒适日数等值线分布图可知,该省整体上越往北舒适日数越少;根据该省轮廓及经纬度可知,该省为云南省。
甲地位于西北部横断山区,位于100日舒适日数等值线以北,舒适日数不足100日,B、D错;乙地位于300日舒适日数等值线南侧附近,按照舒适日数变化趋势和当地环境特征,乙地舒适日数应该大于300日,A错,C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