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 《对岸》教案广宗县广宗镇中学刘信英教学目标:1、理解诗和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3、体会诗在表达上的方法。
4、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两课时教学准备:拜读泰戈尔《新月集》的其它诗篇,对《新月集》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整体把握预习时把两首诗结合来读,整体感知,并把不懂的词语、内容划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对岸》一、导入1、介绍泰戈尔和他的《新月集》。
2、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检查预习情况。
3、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2、学生反馈,师小结。
第一部分:述说了“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对岸有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
第二部分:“我”非常向往河对岸,那里是“我”眼中恬美神奇的乐土。
第三部分:写孩子想像自己到达了对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这篇散文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可着重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孩子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此岸情况如何?对岸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图?(2)第一部分:理解“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衰叫”,这个岛有什么情况?“肩上扛着犁头,去对岸耕耘他们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表明对岸有一片怎样的土地?(3)第二部分:品味“据说”。
这里描绘了怎样一幅美好的画,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思想特点。
(4)第三部分:“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有何含义?“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写出孩子怎样的情况?“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做事。
”写出孩子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何深意。
(5)为什么课文仅仅强调“妈妈,如果你不在意”。
(6)文中反复出现“妈妈,如果您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这句话,对深化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五、主题概括:这首散文诗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的神奇和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自己的家乡、对生养自己的母亲的热爱和依恋六、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对岸》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画一幅画。
不过这次画画有点儿特别,既不用彩笔,也不用颜料,就用我们的心来画。
你可以睁着眼睛,也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
这幅画上有一条河。
河上漂着一条船。
河边,站着一个孩子.也许是男孩,也许是女孩……你们看到了吗?说说看到的画面。
生:我看见一条长满芦苇的小河,’有一条船,一个孩子凝视着它。
师:芦苇丛、小河、一条船,画面真美。
生:我看到有一个很可爱的孩子站在岸上。
师:岸上的孩子在干什么呢?生:他在望着小河的那一边。
师: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关于一条河、一条船和一个孩子的故事。
这条船有点儿特别。
是一条渡船。
知道渡船的航线吗?(生迟疑)是从哪边航到哪边?生:是从河的一个对岸到河的另一个对岸。
师:一个对岸。
另一个对岸?那你比画一下,一个对岸在哪边,另一个对岸又在哪边?生:(边比画边说)“一个对岸”是这边,“另一个对岸”是那边。
师:“对岸”,就是针对“这边”说的。
想想,你站的“这边”能说“一个对岸”吗?生:是从河的这边到河的那一边。
师:这么说就准确了。
再想想,渡船只是单方向航行的吗?生:是从河的这边到河的那边,再从河的那边回到河的这边。
师:就是这么渡过来渡过去,渡过去渡过来。
这边叫“此岸”,那一边呢?生(齐):对岸。
师:对,叫“对岸”,也叫“彼岸”。
(板书:此岸——彼岸)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对岸”。
它的形式也稍稍有点儿特别,看上去既有点儿像散文。
又有点儿像——生(齐):诗歌。
师:我们叫它——散文诗。
师:下面,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师:这首诗有三节,请同学们分节朗读。
这一环节,着力指导学生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好长句中的停顿:“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教师以前一句为例。
教会长句句中停顿的方法,即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牧人使什么到哪儿去。
而后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后一句。
2.指导读正确“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一句,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印”连在一起,想想怎么读。
3.指导读好“俯伏”.“俯”是第三声,“伏”是第二声。
4.正音“一行儿”“鹜”。
释义:“鹜”,鸭子。
野鹜.野鸭。
介绍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师:“长草顶着白花”.如果周老师说“开着白花”.意思一样吗?生:我认为那是拟人的句子,好像一个人头上顶着白花。
师:既然是拟人,你觉得长草像什么样的人?生:我觉得长草像个身材修长的小伙子.白花就是他们的帅帅的帽子。
生:我觉得长草像少数民族姑娘,头上顶着漂亮的头发。
师:那是她们盘着的发髻。
生:我觉得长草像潇洒的杂技演员,杂技演员功夫很好的,头上顶着东西。
师:大家的想象都很有意思。
无论是帅小伙的帽子,还是少数民族姑娘的发髻,或者是杂技演员的道具,你们都是依据了同一个字一生(齐):顶。
师:可见。
“顶”一定在上面.“开”则可能——生:开花可能在上面,也可能在下面或其他什么地方。
师:是的,“开”可以是各个方向的。
同学们想象着帅小伙、杂技演员或者漂亮的少数民族姑娘,一齐读这句话。
(生读)师:另外,你们发现了吗,这首散文诗每一节最后一句都是一样的——生(齐读):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生朗读全文)师:孩子们,你们站在河边,要到哪里去——生(齐读):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师:我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到河的对岸去呢?轻轻读读第一、第二节,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轻声读)生:我认为他想去对岸看看那些古怪的池塘。
师:怎么古怪?生(读):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
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围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
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师:如果这么写:“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你们去的愿望还这么强烈吗?生:“据说”就是听人家说的,因为光是听人家说,就很想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生:你这么说就表示很肯定的意思,就没有神秘感了。
师:哦,没有神秘感了?哪两个词语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能给我们带来神秘感?生:是“据说”和“藏”。
师:光听人家这么说,自己没看见.心里真痒痒,就真想去看看。
耳听为虚——生(齐):眼见为实。
生:“藏”字还让人感觉池塘似乎故意跟人们捉迷藏,不让大家发现它。
师:确实是的,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谁能读出神秘感?(指名读,指导声音轻柔些。
)师:请大家继续说说我为什么想到河的对岸去。
生:我想到对岸去是因为河对岸有更美好的生活。
那儿有一群一群的野鹜,有茂盛的芦苇,水鸟在那里生蛋;有竹鸡跳舞,还有长草顶着白花。
师:是的。
读这样的诗句总是叫人浮想联翩。
读读这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哪一幅场景最让你浮想联翩?(生自由轻声读)生:“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这个场景很美。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跳舞……细小……足印……使人仿佛看到什么?生:我好像看见一群芭蕾舞演员踮着脚尖,在转圈。
师:请你读出看芭蕾舞的感觉。
(生读)生:“长草顶着白花”,花非常多,散发着芳香.很美。
生:我觉得黄昏时最美。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师:有同学说长草就像帅气的小伙、潇洒的杂技演员。
现在.帅气的小伙要彬彬有礼地邀请美丽的月光姑娘来它们的波浪上浮游.谁愿意到前面来做个相邀的动作?(指名一男生做)还颇有点绅士风度呢。
仅仅是一个长草小伙邀请月光吗?生:不是。
书上说“长草的波浪”,密密麻麻很多长草在一起,风一吹,才会形成波浪。
师:噢,一大群英俊帅气的长草小伙像杂技演员一般头顶白花.向柔情美丽的月光发出邀请。
这般景象真是迷人,怎不叫人向往!女同学一起朗读。
(女生读)师:同学看,在对岸,白天,野鹜飞翔,水鸟下蛋,竹鸡翩翩起舞;黄昏,长草白花,月光浮游,远处,豺狼叫唤。
当然.肯定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生物。
从它们的生活中你觉得那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生:我觉得那儿很悠闲自由。
生:我觉得那儿很快乐,大家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谁来管。
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叫自由。
那儿野草丛生.是个荒野,是个自然的世界,各种生命都能在那儿自由生长。
师: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别的生物,看看人们呢?生:我觉得人们在那儿很忙碌,是个繁忙的世界。
师:你怎么看出繁忙的?读读具体的诗句。
生(读):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师:那是说人们在那儿生活非常充实。
请同学推荐班上一位最能表现这景色的同学朗读。
(生推荐读)可是,这般奇妙的景象我能看见吗?生:我不能看见。
是“据说”听来的。
生:据说“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师:越是美妙.想过去看一看的心情就——生:越是迫切。
师:彼岸的世界真是谜一样神秘,诗一般美妙。
难怪那个孩子说,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咱们再看站在河边的这个孩子.看他的眼睛、身子、脚尖,甚至那双小手,你觉得一定是怎样的?生:他踮着脚尖,看对岸是怎样的。
生:他的心中充满渴望,他在心中说,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四师:同学们。
假设我们就是那个孩子。
某一天。
某一个时刻,我们真的从此岸来到了彼岸,这时,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么急切地告诉人们——(引读第一、第二小节)师:在尽情地享受完对岸的风光后,我们再一次站到了河边,面向河的对面,这时,你发现原先的此岸和彼岸起了怎样微妙的,甚至奇妙的变化?原先的……变成了……生:原先的此岸变成现在的彼岸,原先的彼岸变成此岸。
师:那就站在岸边。
看着对岸,看着原先的此岸。
亲爱的孩子,那儿有什么?有谁?生:那儿有人一大早就乘船过来。
生:那儿有我温馨的家。
师:当我们肚子饿了时候一生:有妈妈正拿着喷香的饭菜等着我回家。
师:是的,那儿有亲爱的妈妈,有母亲的呼唤,有喷香的饭菜,有可爱的伙伴……此岸永远是我们站立的地方,是我们栖居的家。
你开始怀念,开始思乡。
于是,你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生:我要赶快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彼岸有我们美丽的梦想,此岸有我们温暖的家园.两者都需要,都向往,这时,我们就在心里美美地想,最好……生:最好此岸和彼岸连在一起。
生:我最好做一个船夫吧。
师:为什么呢?生:船夫可以撑着渡船在两岸间来来往往。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三节。
(生读)这一节你们有什么感到奇怪的地方吗?生:为什么村中沐浴的男孩女孩要诧异地望着他?师:因为他渡来渡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