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夜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三、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五、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六、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感受作者的情感。
检查预习,思考: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枣树天空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红花恶鸟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明确:(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
(略)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
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分析:小青虫形象:快速阅读(7-9)节,思考: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具体指小青虫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月亮:圆满恶鸟:夜游(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
(投影下列判断题)(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投影下列内容)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
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练习巩固(略)附板书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秋夜(象征)天空(奇怪而高)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恶鸟(夜游)三、教后感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
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练习题一.填空题1.《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____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出自()A.《秋夜》B.《春末闲谈》C.《雨前》D.《风景谈》2.《秋夜》的体裁是()A.散文B.自由体诗C.散文诗D.杂文三.双项选择题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D.夜游的恶鸟E.小青虫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操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四.多项选择题1、《秋夜》中所创造的一组象征性形象包括( )A.天空B.枣树C.蜜蜂D.小的粉红花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A.奇怪而高的天空”B.小青虫C.小的粉红花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A.小青虫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D.小的粉红花E.窘得发白的月亮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A.枣树:对韧性战斗精神的赞颂·B.小青虫: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C.夜空: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D.月亮: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怜悯E.小粉红花: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五、判断题1.鲁迅写作《秋夜》时,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 )2.《秋夜》中的“枣树”形象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 )3.鲁迅是在上海写成《秋夜》的。
( )六、简答题1.简述《秋夜》的时代背景。
2.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3.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野草》19242.象征二.单项选择题1.A 2.C三.双项选择题1.C,D 2.A,B四.多项选择题1.A,B,D,E 2.A,D,E 3.A,B,D4.A,C,E五.判断题1.对2.对3.错六、简答题1.《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
鲁迅的苦闷彷徨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在进取搏击途中难于避免的,他以求索而产生的苦闷,战斗而引来的彷徨酿就了《野草》。
《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证明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乱。
”《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2.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天空奇怪而高,眯着冷眼,将繁霜洒在园中的野花草上;小粉红花在夜气的侵袭下瑟缩发抖,做着春天的梦,对未来抱有希望;枣树则饱经沧桑,知晓季节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受任何蛊惑,以直而长的枝干直刺天空,一意要判它的死命;小青虫则不惜牺牲生命去扑火,被誉为“苍翠精致的英雄”……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传达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