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C )。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C.唯理论 D.经验论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D )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B.实践的绝对性C.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D.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C.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11.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D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11.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真理都是( B )。
A.主观的B.客观的C.虚构的D.多元的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D )A.经验论B.不可知论C.先验论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3.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B.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C.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D.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C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C )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16.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D )A.客观性B.绝对性C.全面性D.相对性17.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8.“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 B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9.下列属于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的是( A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是自然规律C. 真理是社会规律D. 真理是正确认识20.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 C )A.不确定性 B.主观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21.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 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知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2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3.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24.逻辑证明是( A )A. 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难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 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25.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应形式是( B )A.感觉B.知觉C.表现D.分析26.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 A )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B.经验论C.唯理论D.可知论27.“有用即真理”属于( A )的观点。
A.实用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马克思主义28.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C )A.具有曲折性B.具有反复性C.具有无限性D.具有有限性29.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30.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与途径是( D )A.客观事物B.主观认识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31.真理既是绝对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B )A.唯物论B.辩证法C.历史观D.二元论3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 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B.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D.机械唯物主义真理观3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大脑。
”这句话强调了( 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3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是( C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36.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D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C.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37.检验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D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B.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承认真理发展的辩证运动D.承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8.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39.一切认识的起点是( A )A、感觉B、知觉C、表象D、理论40.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 )A.指导实践、改造世界B.达到理性认识C.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4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A.群众观点 B.阶级斗争观点 C.生产力观点 D. 实践观点42.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句话体现的是实践基本特征中的( A )A.自觉能动性 B.物质性C.客观性 D.社会历史性43. 美国宇航局(NASA)于当地时问2015年7月23日公布重磅消息: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一452b。
这颗行星与地球相似度之高,被形象地称为地球的“大表哥”。
人类此次发现开普勒—452b,以及早前发现一系列地球“表亲”,都得益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从2009年升空到现在,这个以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命名的望远镜已经发现了超过一千颗系外行星。
而据NASA专家预计,“开普勒”号可以在银河系中发现50颗以上的类地行星。
这一事例告诉人们,认识的客体是( D )A.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一切客观事物C.包括外太空在内的全部自然界D.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说明( D )A.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B.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C.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D.认识来源于实践45. 2015年1月28 H,苹果公司发布201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
没过几分钟,美联社的报道《苹果笫一季度营收超华尔街预测》出炉。
这篇行文流畅的报道是由一套自动化系统撰写发布的。
这套系统每个季度能写出3000篇这样的报道,而同时,它对美联社的写作风格了如指掌。
“机器人写稿”说明( C )A.实践不再限于人的实践B.机器人有行独立的思维C.人类可以制造工具延伸和扩展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D.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46.天空繁星密布,而首先成为天文学研究对象的是与人们确定季节关系密切的星体;地球上的生物品种难以计数,而人们首先研究的还是与农业和畜牧业有关的为数不多的植物和动物。
这说明( B )A.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认识是实践的归宿 B.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C.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D.科学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4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晚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48.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对立,反映的是( C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49.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是( C )A.概念 B.推理 C.表象 D.假说50. “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