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非洲练习题一、单选题慕尼黑地处德国西南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为满足都市居民在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在郊区农村实施了“绿腰带”项目。
在慕尼黑的部分地区,尽可能做到退耕还绿,构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群落生境组合,充分利用大都市所带来的可能性与机会实行“直接市场化力与“休闲休养区”,促进整个郊区农村在休养、农业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发展“绿腰带”项目的前提是当地拥有()A.大量可利用的荒地B.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C.发达的高速公路网D.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2.德国发展“绿腰带”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A.保持农业用地B.满足农民文化休闲C.美化农村环境D.增加农作物的产量3.在“绿腰带”地区适合种植()A.柑橘和水稻B.蔬菜和玉米C.小麦和鲜花D.牧草和马铃薯读下图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
4.俄罗斯最重要的出口换汇产品是( )A.能源B.铁矿石C.木材D.向日葵5.中国是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原因不包括( )A.经济互补性强B.交通便利C.地缘优势D.人口数量6.据图分析,俄罗斯最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的对外输出方式是( ) A.铁路B.公路C.海运D.管道读某河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下图中能表示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变化的是()A BC.D.8.造成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出现上题所示变化的原因有()①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②上游和下游多地形雨③中游气候相对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④中游农业灌溉用水量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图示河流的一大水文特点是:下游有两次洪峰,而上中游则只有一次。
6~9月的雨水使上游出现洪峰,洪峰向下游缓慢移动,洪峰要在次年1月份才到下游。
这样,就使得下游在当地雨水造成的洪峰到来之前出现一次“过早”的洪峰,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主要原因是()①河流上建有许多水库②地势平坦,水流缓慢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④下游水量过大,中游水量不易下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近几十年来,甲处大约有1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威胁,与其主要成因密切相关的是()A.森林大面积被破坏B.洋流和海浪的侵蚀C.地壳持续下沉D.降水量减少下图为世界两区域图。
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图示两区域()A.地势平坦,有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B.外力作用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C.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稳定D.地处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12.两区域气候()A.均为热带气候类型B.以冬雨型气候为主C.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D.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13.图示孟加拉湾沿岸多水灾原因不正确的是()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B.西南季风影响C.有凌汛现象D.受风暴潮影响大读某区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14.图示地区的主要景观为()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热带荒漠D.热带季雨林15.该大洲自然带分布最主要体现为()A.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布16.图中山峰离赤道的水平距离大约为()A.220千米B.330千米C.440千米D.550千米17.下图为非洲局部地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南非()A.东临印度洋,西、南濒大西洋B.好望角航线在夏季时风浪危险极大C.沿海地带水土条件较好,适宜农耕D.西部、南部沿海渔业资源丰富纳米比亚沿海广泛分布着耐旱的仙人掌等“多肉植物”。
纳米比亚内陆的辛巴族人终年不穿上衣,用混合着黄油和香料的红土涂抹在身体上,被称为“红泥人”。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8.纳米比亚()A.西部濒临印度洋B.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河流稀少C.沿海受寒流影响,降水稀少D.荒漠在成因上与新疆荒漠相同19.纳米比亚沿海能够广泛分布“多肉植物”的原因是()A.夜间气温低,有利水汽凝结B.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形平坦C.位于火山的脚下,土壤肥沃D.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20.辛巴族人涂抹红土的主要原因是()①抵御烈日暴晒②防止疾病传播③夜间保持体温④防止蚊虫叮咬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布局合理是法国核电的一大特点,下图为法国水系、甜菜、核电场址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1.相比卢瓦尔河,罗讷河的主要特征有( )①流速快②含沙量低③结冰期更长④径流季节变化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影响法国甜菜、核电场址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气候社会经济B.地形技术经济C.地形人工水域D.气候天然河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A.气温高,日较差大B.风小雾大,降水多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D.昼更短,夜更长24.英国()A.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B.西部海岸线曲折,珊瑚礁发育好C.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D.多数河流短,含沙少,无结冰期25.途经该区域的洋流()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降低、湿度增大C.能够进入到印度洋海域,融化海冰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三叉戟纪念塔位于瑞士境内,三个戟分别指向法国、德国、瑞士。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6.景观图中的河流是()A.莱茵河B.罗讷河C.阿勒河D.萨林河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瑞士地形平坦,河网纵横B.法国到奥地利的最近直线距离约1550公里C.莱茵河是德国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之间的界河D.瑞士境内罗讷河的流域面积大于莱茵河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28.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国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29.下列关于图中五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国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B.②③两国均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C.④国被称为“中小企业王国”D.⑤国多火山地震,以平原为主30.某旅游团7月初来到④国的某岛屿旅游。
导游温馨提示:a.早晚天气较凉,备好外套;b.气候干燥,多补充水分;c.海边沙滩烫脚,备好沙滩鞋;d.游泳一定要带好防晒用品。
上述提示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a——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日较差大B.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上升,天气晴朗干燥C.c——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强,沙滩吸热快D.d——正午时太阳直射该岛,太阳辐射强2018年5月13日,饿罗斯境内发生66441公顷的森林火灾,图中A 地附近的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1.对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地终年受西风带控制B.②地地热资源丰富C.③国中央大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乳畜业D.④处洋流使得其沿岸针叶林分布纬度偏低32.此次俄罗斯火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可能是()A.气候极端干旱,多大风B.森林防火的设施老化,缺乏控制大火的能力C.枝叶或密,遇火极易燃烧D.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读俄罗斯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33.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构成,俄罗斯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图中图例甲、乙、丙表示的自然地理要素是()A.气候类型B.降水量C.土壤D.地形34.根据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下列关于澳大利亚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叙述错误的是()A.东西两岸降水差异较大B.东岸因受东南信风及暖流的影响,降水多C.降水量从西向东递减D.北部降水有季节变化35.俄罗斯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A.两国均大力发展重工业B.两国工业体系完备,工业发达C.两国草地面积广阔,都大力发展乳畜业D.旅游业是两国的经济支柱参考答案1.B 2.A 3.D1.由材料可知,绿腰带项目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休闲场所,能够发展的前提应是市场需求,需要有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才能发展。
故B正确。
2.材料“促进整个郊区农村在休养、农业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说明“绿腰带”项目主要为保持农业用地,故A正确、D错误。
“为满足都市居民在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在郊区农村实施了“绿腰带”项目”显示发展“绿腰带”项目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休闲,故B、C错误。
3.德国南部是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
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比较适合马铃薯、甜菜的种植,德国北部是是海洋性气候,有众多的平原和海洋气候,非常适合发展畜牧业。
所以德国的南部种植业,主要有马铃薯、甜菜等,德国的北部主要发展畜牧业。
故D正确。
4.A 5.D 6.D4.俄罗斯煤炭、石油、天然气都很丰富,尤其是天然气,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选A。
5.贸易伙伴的关系来自于贸易双方的经济互补、地缘优势、区域临近等条件,中俄相比,俄罗斯经济发达,输出产品主要是能源,中国的人口数量大并不是优势,更不是两国成为贸易伙伴的原因,选D。
6.结合前面分析可知,俄罗斯最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是天然气,多用管道运输方式,选D。
天然气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其对外输出方式是管道运输。
7.C 8.C 9.B 10.A7.图示河流为尼日尔河,上游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水量增加,水量较大。
中游流经热带草原、荒漠区,水量减小。
下游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水量增大。
符合的是C图,C对。
A、B、D错。
8.造成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出现上题所示变化的原因有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①对。
上游和下游多对流雨,②错。
中游气候相对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③对。
中游农业灌溉用水量大,④对。
C对,A、B、D错。
9.图示河流的一大水文特点是:下游有两次洪峰,而上中游则只有一次。
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主要原因是地势平坦,水流缓慢,②对。
河流上建有许多水库可以调节洪峰,但不是一年出现两个洪峰的原因,①错。
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③对。
下游水量大,中游水量小,④错。
B对,A、C、D错。
10.近几十年来,甲处大约有1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威胁,与其主要成因密切相关的是森林大面积被破坏,吸收的温室气体减少,全球变暖,A对。
洋流和海浪的侵蚀不是海平面上升的原因,B错。
位于板块内部,没有地壳持续下沉问题,C 错。
降水量减少,与海面上升无关,D错。
点睛:尼日尔河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降水量大。
水库调节径流,削弱洪峰流量,不是一年出现两个汛期的原因。
森林大面积被破坏,吸收的温室气体减少,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11.B 12.D 13.C11.读图左图为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右图为恒河三角洲地区,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A错;两地均是由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故B正确;尼罗河上游为热带草原气候,恒河流域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不稳定,故C错;两地分别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不处于板块交界处,D错,故该题选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