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题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姓名蒋乐学号2008306202472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教师单玉红职称中国·武汉二○一一年九月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

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

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

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

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

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

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

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下面将结合199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状况对2008年武汉是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数量的分析通过统计与调查,可以得到1996年和2008年武汉市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数量,如下表:(表—1)(表—2)通过表—2可以看出,这两个年份中农用地的比重都是最大的,农用地中耕地占的比重最大。

1996年到2008年耕地有所减少,减少了大约8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牧草地、未利用地有所减少,其他类型的土地都有所上升。

纵向上的分析,利用公式:K=*1*TV V V a a b 100% K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a V —基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数量b V —报告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数量。

可以分别算出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如下:(表—3)通过动态度分析,更能看出从1996年到2008年,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动态度为负值,说明耕地有所减少。

在动态度为正值的土地利用类型中,交通用地动态度最大,说明武汉市交通建设用地数量在增加。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数量也有不小的增加。

这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需要进一步规划,避免利用的失衡,尤其是耕地的减少。

结构分析通过洛仑兹曲线,我们可以对武汉13个辖区进行土地利用类型集中性感分析。

洛仑兹曲线建立在累计比率曲线基础上,是一种图形解析方式,具有直观的特点。

其基本步骤为:①计算各区的用地结构比例;②对结构比例按从高到低排列;③绘制累计百分比曲线;④根据曲线上凸情况判断结构集中性。

通过绘制,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族。

由图可知,江汉区、青山区、武昌区、硚口区、江岸区的土地集中化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其他区域则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据统计,可以得到2008年湖北省和武汉市各类用地的数量,如表—4所示。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湖北省6996.18 636.71 11905.35 66.53 2372.9 武汉市507.52 20.18 131.96 0.43 175.0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其他土地湖北省1512.84 137.53 450.24 2242.73 1562.26 武汉市175.68 23.07 23.66 23.58 201.27(表—4)我们可以借助区位商来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与布局上的差异。

土地利用类型区位商是指某一区域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与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例与该地区总土地面积与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公式如下:Q=(a/A)/(b/B)Q—土地利用类型区位商a—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A—全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b—该区域土地总面积B—全区域土地总面积此处a为武汉市某一土地利用类型面积,A为湖北市某一土地利用类型面积,b为武汉市土地总面积,B为湖北省土地总面积。

根据此公式计算武汉市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商为,如下表:(表—5)通过计算某一地区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地区在整个区域内具有一定地位的专门部门,并可根据Q 值的大小衡量其专门化。

其中Q >1,说明某地区某一种用地 类型在整个区域中具有比较优势;若Q <1,则不具备比较优势。

总之,Q 值越高,地区优势越明显,反之,则是劣势。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耕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

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则具备劣势。

这说明,武汉市在湖北省而言,在耕地保护、城市化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具备优势的类型中,耕地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说明,武汉市经济建设势必会威胁到耕地的保有量。

多样化分析2008年武汉13辖区的各类用地面积如下表:(表—6)土地数量结构多样化用于表征各种土地类型的齐全程度,采用吉布斯.马丁指数进行度量。

公式为:GM=1-22)(∑∑iiff式中,GM 为多样化指数,i f 为第i 中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通常0<GM <1其值越大, 表明土地利用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高;其值越小,表明土地利用结构越简单,抗干扰能力也相应降低。

若GM 为0或1则意味着该地区出现只有一种地类或所有地类面积相等的情况。

根据公式,结合表—6计算各个区的多样化指数为:(表—7)(图—1)如图所示,可以看出武汉市13个区中,江汉区、青山区、汉阳区、武昌区多样化指数相对较高,说明这四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稳定性相对较高。

其他九个区土地利用类型则相对简单,稳定性差。

不难看出越到郊区,土地利用多样性越差。

程度及效益分析对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进行分析,得到:武汉市土地垦殖率为39.58%,土地利用率为98.16%,土地农业利用率为65.12%,土地建设利用率为17.32%。

说明武汉市土地利用率相对较高,农业用地仍占绝大多数,其中耕地数量相对较多,符合武汉市《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2005-2020年)》中要求的507万亩。

其中武汉市2008年农业生产参数如表:地区农机动力(万千瓦)化肥用量(万吨)农村用电量(万千瓦每小时)武汉市198.3 16.4 127210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武汉市161.2 554.82008年武汉总产值为3960.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44.7亿元,第二产业为1827.65亿元,第三产业为1987.73亿元。

如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相当小,地三产业最大接近半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扇面 4(图—2)同时,三产业在GDP中占的比重分别为,3.65%、46.15%、50.19%。

如图所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扇面 4(图—3)各个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是与其产值是相对应的,第三产业超过半数,第一产业比重则相当小。

按照一般而言,世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为70%左右。

也就是说武汉离世界发达国家城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对二三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耕地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土地利用结构的失衡便是可能的结果之一。

对于武汉市的土地产出率,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土地平均产出率=武汉市土地面积武汉市生产总值农用地产出率=武汉市农用地面积武汉市第一产业产值非农用地产出率=武汉市建设用地面积值武汉市第二、三产业产通过计算可得,如表:(表—7)从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农用地面积差不多是建设用地倍,而农业用地的产出率却是非农用地产出率的百分之一左右。

这说明,武汉市农用地的利用效率过低,开发程度不够。

同时,用地产业布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 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从96年到08年,人口增长了118万,耕地减少了64706.9万亩。

2、 农用地的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1996年有24.5%的耕地为中低产田,低产园地、林地仍占一定比例,有35%的可养殖水面尚未充分利用。

3、 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想歪扩张,局部地段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城镇的盲目扩张,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过快减少,造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失衡。

4、 远城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相对简单,多样性指数低,稳定性不强。

武汉市郊区辖区,土地利用单一,或者只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只从事工业生产。

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导致土地产值效率不高。

5、 农用地利用率不高。

从第一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可以看出,武汉市农用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尚且不足。

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综合运用RS 、GPS 、GIS 技术,并结合武汉市当地的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张特点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同时实时监督土地的利用状况。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适当的增加武汉市郊区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调整武汉市产业结构,更加注重第一产业的发展,提高农用地的产出效率与产出值。

4、做好城市规划,控制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

增加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转化难度,切实保护农用地的数量与质量。

5、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①对土地利用各系统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计算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然后根据计算出来的综合发展水平计算协调度,公式如下:i F =∑i i J Xi F 表示土地可持续利用各系统的综合分值,i X 表示第i 个指标值,i J 表示第i 个指标值的权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