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剖析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剖析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帅婷婷(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学号:20141013017摘要: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回顾和及协调论的阐述,解释人地系统的内涵和实质以及人地系统的演变和人地系统的演化和调控,并对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加以综述。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系统1主要的人地关系论1.1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人相继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从其成型开始便遭到了强烈批评。

但是,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①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人地关系研究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加强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环境决定论的一般概念下统一起来,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开创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化探讨,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⑧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现实、潜在或未来)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④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决定论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力量和作用。

1.2或然论维达尔﹒白兰士根据拉采尔所著地学第二卷的论述形成了或然论,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白兰士的学生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带关系,其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选择的自由和活动的余地。

法国历史及地理学者费玻尔在所著的历史学的地理学导论一书中称这种观点为或然论。

或然论强调了人类的选择力和创造力倡导并发挥了人力足以改变自然的具体概念,与决定论一样或然论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或然论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无法提出具体的模式和适当可行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人地问题。

或然论缺乏决定论那样的研究深度,对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环境改变后的环境又如何作用于人类的研究尚无实质性推进,而这一研究本是或然论可望取得理论进展的最佳方向。

1.3适应论适应论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

他认为,认为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他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这种适应,即意味这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向,一是人群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4生态论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地理学中,认为地理学的论题应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

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人类普遍关心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有初步的认识,于是生态学的观点再度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人地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方向。

生态论的要义可概括为:生态学概念的引入,使人类活动、生物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整合,既避免了决定论和或然论各持一端之嫌,又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二无论观点;生态学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模式,如结构与功能、营养层次与连锁反馈、生态平衡等观点,以及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测度方法,使其研究更科学化。

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联姻有助于加强环境观点和生态观点的结合,地理学综合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的结合,空间地域的研究与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相结合,并可望取得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

然而,生态学的研究并不能涵盖地理学和人地关系的所有内涵,也不能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无限制的应用与扩展。

1.5环境感知论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

他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受其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

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之为环境感知。

,他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有。

人们一旦形成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客观现实环境。

这样,人群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

要了解某一接团在该环境中为何会产生这种不全面的误差,就必然从文化集团所产生的环境感知入手。

对环境感知方面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

环境感知现象在移民身上反映也是比较明显的。

由于人对环境的感知随着环境的变化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他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又影响着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所以,环境感知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6“天人合一”论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二为一[2]。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起源很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后经儒、道诸家的共同补充和发展,形成了我国较早的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

该思想对我国文化形成影响极大。

这其中,比较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北宋哲学家张载等。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物我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充分认识“天道”的规律性。

这样,这里所说的顺应、改造也都是适应当时环境条件的顺应和改造。

1.7文化景观论在近代科学实证主义思潮影响下,德国学者施吕特尔在拉采尔文化景观概念基础上,创立了“景观论”概念,后经帕萨格尔、美国的索尔和苏联地理学者的推进确立了地理学的景观研究方向。

景观论者认为,人是地表景观形成的主要力量,强调通过景观识辨、景观分类、景观过程、景观评估、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来建立系统的景观研究体系,以此来考证地表各种可见和可感事物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景观研究有其优点:景观把自然与人文兼容并蓄,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景观作为区域的整体外观,体现了地理学的地域性;景观论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中抽出实体的、可见的或可感知的事物,使其研究对象趋于具体明确,易于观察,便于实证,避免了“关系”的模糊、笼统之嫌。

然而景观论同样遭到众多学者的批评,它忽略了社会的运作、人类行为、文化及社会营力,难以建立完整的系统理论。

在“时地事”的开放系统中,若不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区域联系相结合,单纯的景观研究往往会出偏差。

景观研究本质上是土地综合体、土地利用研究的一个方面,离开土地综合体的景观研究必然走向死胡同。

因此,景观学派要发展,必须回归其母体——土地综合体上,并要注重人地相互作用中潜存与现实、过程与结果的研究。

2协调论协调论认为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应建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虽然人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主张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人类具有智慧,具有可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但人类并非优于其他生物,不应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环境。

人类只有改变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对立关系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才能寻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

协调论强调人类的生存与幸福取决于生态平衡,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阈值,更不能以生态灭绝为代价。

人地关系协调论在看待人地关系时彻底地抛弃了环境决定论、意志决定论的思维模式,不认为“人”和“地”之间哪一个更根本、更基础,不存在着谁决定谁的关系,“人”与“地”之间应该是处于平等、互补的关系,是共同生存、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者不应是谁优于谁的关系。

3人地系统的实质和内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指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3.1人地系统中的“人”系统是以一定秩序相联系的一组事物,人地关系是包括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变量的一种系统。

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者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人。

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和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作为生产者,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许多物质转化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

作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并将废物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同时与自然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人类具有思维、创造能力,并能制造工具和开发技术,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

作为具有价值力的人群,不仅要寻求发展,而且还要不断开发自然,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占据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并在生存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这种交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拓展。

其他生物种群与人一样,都是人地系统的的一员,都拥有各自生存的权利、需要和价值。

人类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和协调的互惠共生的伙伴关系,人类没有任何理由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之上。

只有当人类活动能够促进人地系统的和谐、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时,人类的活动才是正确的。

3.2人地系统中的“地”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

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地球气相、液相和固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转化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了特定的生存空间。

二是指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能力影响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人为环境的主体是人类,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由人类改造或控制下的人为环境迅速扩大,其扩张性和力量已迫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人地系统的角度看。

“地”有以下属性:①数量的有限性;②地域的差异性;③制约性和可变性;④有限的稳定性;⑤层次性和复杂性;⑥整体性3.3“人”与“地”的关系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

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