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4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1、首先要有刺激物作用感受器。 ➢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其反应的任何事物。 ➢刺激:刺激物施于有机体的影响。 ➢感受器:在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装置。 2、感受器接受一定强度的刺激产生兴奋,再转化为神经冲动; 3、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 4、感觉的代表区进行精细的分析。 感觉器官、传入神经、感觉的代表区称为分析器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味觉和嗅觉都是对化学分子的反应。味觉是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 产生的味道感觉。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面,少数存 在于咽部、会厌部和软腭等处。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触觉是一种皮肤感觉,指物体轻微机械接触皮肤表面但不引起皮肤 变形而引起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和振动觉,它们都是由皮肤浅 层触觉感受器兴奋引起的感觉。
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广泛地存在于视觉、温度 觉和味觉等各种感觉通道之中。感觉对比增强了个体的感觉差别,从而 使个体能够更好地辨别事物。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2
马赫带(Mach band):马赫发现的一 种明度对比现象。它是一种主观的边缘 对比效应。当观察两块亮度不同的区域 时,边界处亮度对比加强,使轮廓表现 得特别明显。
光的三个物体特征:
波长:决定色调 振幅:决定明度 纯度:决定饱和度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浦肯野现象
在阳光照射下,红花和蓝花可能同样亮,而当夜 幕降临时,蓝花比红花要更亮一些。
这是由于人们的视觉机制由明视觉转向了暗视觉 ,当暗视觉占优势时,对蓝绿色感受性提高。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一般以能够 辨别两个点或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其 衡量标准。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
一、什么是感觉 二、感觉性及其变化规律 三、几种主要的感觉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3
一、什么是感觉
(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具体地说:
1、感觉在内容上反映的是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2、感觉在反映形式上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也 就是当前客观事物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结果。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5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 感受性
(一)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下阈):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 刺激强度。
上阈:刺激强度继续增加不能使感觉进一步变化, 甚至产生痛觉的强度。
绝对感受性: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7
(二)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4
三、几种常见感觉
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一)可见光谱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光波是能够作用于人类眼睛器官并引起视觉的可见光
,是人类视觉产生的适宜刺激。 可见光在电磁波上只有很窄的一个波段,其波长大约
在380纳米至780纳米之间。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二、视觉现象
混合的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蓝色和黄色、绿色和紫色、红色和青色。 2.间色律
任何两种非补色相混合,产生一种新的混合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色。例 如,蓝色和红色混合得到紫色;红色和黄色混合得橙色等。 3.代替律
不同颜色混合后可以产生感觉上相似的颜色,可以互相代替。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2. 色觉缺陷
色弱:刺激光较弱情况下,分不清任何颜色 色盲:全色盲、部分色盲
(负后象)。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9
2. 感觉的适应: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 不变),感觉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 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于消失)。
视觉的适应:
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从明处到暗处)
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从暗处到明处)。Βιβλιοθήκη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11
3.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
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个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 的感受性。
2.联觉: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
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 。 ➢色-温联觉 ➢“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 。 3.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 (一)听觉的刺激
物体振动使周围的介质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波动,这便是 声波。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二)听觉现象
音高:频率决定音高 音响:振幅决定音响 音色:声能在不同频率上的分布模式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嗅觉是人辨别气味的感觉,是由鼻腔上部的黏膜受到 化学物质的刺激后产生的气味感觉。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2.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 后像
感觉的后象: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 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的后 效
视觉后象: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
例如注视电灯2-3分钟,然后闭上眼,就会有一个
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正后象),如果
继续注视,便会有一个黑色的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 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 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越高,引起差别感 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量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用公式表示为△I /I=K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K为常数,即韦伯分数或韦伯 比率。 例如,对于50克的重物,如果其差别阈限是1克,那么该 重物必须增加到51克才能觉察出稍微重一点。同理,100克,就 必须增强到102克
视敏度在医学上被称为视力。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三、颜色视觉
1. 颜色混合
加法颜色混合规律:各混合光对视觉器官作用相加的过程,即用红、绿、蓝三 种原色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光谱上任何一种颜色,主要有 以下三条颜色混合定律。
1.互补律 任何一种颜色与它的互补色的适当比例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那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