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行业分析一、电视剧行业基本情况中国第一部电视剧诞生于1958年。
20世纪90年代,国内电视剧行业开始尝试制播分离,引入竞争机制,特别是2005年电视剧市场对民营资本放开后,电视剧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和不断繁荣。
经过多年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我国电视剧行业已进入了品质竞争和品牌主导时期。
电视剧行业是具有原创性的、具备高度文化含量和知识经济特征的一种行业,其核心在于创意开发。
电视剧的生产是将抽象的创意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商品的过程。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主管部门在电视剧产业管理上采取了“管放兼有”的政策。
特别是2006年以“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制度替代“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审批”制度以来,生产调节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中国电视剧市场开始通过以竞争形式来实现优胜劣汰。
电视剧制作发行领域在政策上对境内资本已全面放开。
目前,电视剧行业政策准入门槛较低,制作机构数量众多,市场分散,竞争比较充分。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影视剧制作机构共有4,678家,国内电视剧制作机构可概括性地归为国有制作机构和民营制作机构两大类,国有电视剧制作机构是国内传统的电视剧制作力量,实力相对比较强大。
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影视部等组成的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力量,仍是我国目前实力最为雄厚的电视剧制作机构之一。
民营机构虽然涉足电视剧行业时间较短,但凭借其良好的市场适应能力,近几年来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电视剧制作主体中,80%以上是以民营资本或者是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文化企业。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其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华谊兄弟”)、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包括其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为“海润影视”)、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其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策影视”)、新文化等都是目前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中的佼佼者。
民营制作领域内,各制作企业的实力差别较大。
其中,海润影视、华谊兄弟、新文化、华策影视等实力较强的制作机构,其制作规模达到了年产数百集;而规模较小的制作机构的制作能力仅为每年一部甚至是两三年一部,且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其所拍摄的电视剧并不能100%实现播放。
根据广电总局公开资料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1008部30694集电视剧通过广电总局备案公示,436部14685集电视剧获得发行许可证;2011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共计469部14942集,居世界第一。
各大电视剧制作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普遍较小,可见电视剧市场发展空间较大。
二、电视剧行业特点(1)娱乐性和教育性电视剧行业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
电视剧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文化消费类产品,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满足人们娱乐生活的需要,娱乐性是电视剧行业最主要的属性之一;同时,电视剧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化处理后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人文现状及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客观反映,因此优秀电视剧作为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的载体,带来的社会效应和对于观众的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2)经营模式特殊电视剧行业的经营模式比较特殊。
采购模式方面,采购对象主要包括采购剧本创作服务、演职人员劳务等。
生产模式方面,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在固定场所、由固定人员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电视剧的生产过程,是由不同的剧组、在不同的场景摄制完成的,每次生产都有所不同,且每次生产出来的产品(电视剧)也不同。
销售模式方面,客户主要是电视台,电视剧制作机构销售给电视台的是电视剧的播映权。
(3)电视剧制作机构区域性集中在电视剧制作机构的分布上,我国的电视剧制作机构有超过一半以上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地区。
(4)电视剧行业不具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电视剧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季节影响较小,季节性特征不明显。
电视剧行业作为文化产业,其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均GDP的增长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强势增长必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但同时,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又存在着“口红效应”: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购买力降低,物质需求会紧缩,而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能力,需求会相对增加。
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子行业,电视剧行业的口红效应更加明显。
三、电视剧上下游行业情况及其影响(一)上游行业情况及其影响电视剧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剧本创作服务、演职人员劳务、摄制耗材、道具、服装、化妆用品等的采购,以及专用设施、设备和场景的经营租赁等。
剧本创作行业与电视剧行业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一方面,剧本的好坏,从源头上决定了一部电视剧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着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电视剧行业的繁荣必然促使电视剧制作公司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剧本的购买中,促进剧本创作的发展。
优秀的演职人员是电视剧行业的稀缺资源,是精品剧的质量保障。
有优秀的制片人、导演、摄影和演员的参与,往往能够显著提升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和市场影响力。
公司通过战略合作形式,获得了稀缺的著名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资源,具备了资源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了上下游行业的联动性,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电视剧生产过程中需要采购的主要是摄制耗材、道具、服装、化妆用品等。
细节决定成败,高质量的置景、道具、服装等也是一部精品剧不可缺少的要素;上述服务有专门的细分化的服务团队,公司可以选择专业经验丰富、成本控制严格的合作者,因此其对电视剧行业的影响有限。
专用设施、设备和场景的经营租赁,也是电视剧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一般情况下,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专业电视剧作公司都是通过经营租赁的方式取得。
这些专用设施设备以及经营场所,市场情况稳定,对电视剧制作行业的影响不大。
(二)下游行业情况及其影响电视剧下游行业就是电视台、音像出版行业以及新媒体。
电视台是电视剧播放的最主要的渠道和载体,电视剧制作公司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产品对电视台的销售。
电视剧行业与电视台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电视剧是电视台播出比重和广告收入最高的节目,优秀的电视剧作品能够提高电视台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电视台广告收入的增加以及电视台对电视剧播出力度的加大,会提高对优质电视剧作品的采购数量和采购金额,从而推动电视剧制作机构加大对电视剧的资金投入,出品高质量的电视剧,提高盈利能力。
电视剧制作公司将电视剧的音像版权出售给音像出版公司,形成音像制品。
近年来,受盗版冲击的影响,音像出版行业普遍不景气,电视剧制作公司出售版权的价格一降再降,且数量也不断减少,影响了电视剧制作公司的收入。
随着数字化技术开始在社会的众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媒介也开始了数字化的进程,从而促进了电视剧制作领域的发展,给电视剧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技术的更新与媒介的融合将拉动对电视剧的需求。
近年来数字移动电视、网络点播迅猛发展,IPTV加大运营,手机电视也开始崛起,新技术的运用导致媒介的大融合,促进了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各种媒介对电视剧的需求将逐步增大。
四、影响电视剧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一)有利因素(1)国家和地方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2005年4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该法规的推出,为包括新文化在内的民营文化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9月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对我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续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领域;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影视展等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同年,文化部连续出台《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
2010年2月,商务部等十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对于文化企业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提供金融支持、提高出口便利化水平,培育出中国文化出口品牌企业和品牌项目,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2010年3月19日,银监会、证监会、广电总局等九部委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加强适合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为包括电视剧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国家综合实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文化消费的增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日益改善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会带动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释放出对文化产品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能力。
(3)广告投放量的增加推动电视剧行业发展近几年来,电视广告市场发展势头强劲,电视广告经营额持续增长。
《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表明,我国电视广告蓬勃发展,经营额已由2004年的291.5 亿元迅速提高至2010年的679.8亿元。
如果未来5年电视广告收入保持18%的年增长率,则到2015年中国电视广告收入将达到1822亿元,以电视剧为例,如果其中电视剧广告占全部广告收入的50%,而电视剧销售金额占电视剧广告收入的比例上升到50%,则2015年国内电视剧的交易金额将达到410亿元,将是目前的6.6倍。
其他种类的电视内容的发展也类似。
也就是说,仅在电视台渠道,电视内容行业的收入将在2015年超过目前的6倍。
如果加上互联网等其他新的渠道,其增长空间无疑会更高。
由于电视剧是电视台收视份额最高的电视节目(2010 年全国市场电视剧收视份额达31.8%),是各电视台争夺广告份额的主要竞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