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早期
S 1 .15 p w 1 1 h m s r 5 p w flg 8 .0C t8 r K w 2 5 lg 1 3 lg tp t p1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概述
典型曲线拟合法 *压力解释图版:均质油藏样板曲线+介质间窜
流板样曲线 *压力导数解释图版:均质油藏压力导数曲线+
其它类型井和油藏的试井解释
◆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 均质油藏中垂直裂缝井的试井解释 ◆ 水平井试井解释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地质模型
油藏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地质模型
基质岩块(Km,m)
裂缝(Kf,f)
单元体
双重孔隙介质由具有一 般孔隙结构的岩块(又 称团块)和分割岩块的 裂缝系统所组成。
整个系统径向流动阶段0.5线
纯井筒储集 介质间不稳定流动的径向流动段0.25线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介质间不稳
t
定流动实测压力导数曲线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p 't
纯井筒储集
整个系统径向流动阶段0.5线 0.25线
介质间不稳定流动未达到径向
t
流动情形的实测压力导数曲线
lg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情形的双对数曲线和半对数曲线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p
' D
tD CD
C D (1 ) 2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介质间不稳 tD CD
定流动压力导数解释图版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p 't
图版中
(CDe2S)f
e2S
m
1.8914 1.0508
若基质岩块是方块状的 若基质岩块是圆球状的
同样可由曲线拟合值计算
[(CDe2S
)f
]2
m 拟合
拟 合CDfm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特点
●理论上可能会出现三段直线段,但一般看不到 裂缝系统中流动的阶段,只可能出现介质间不 稳定流动的径向流动阶段和反映整个系统特性 的径向流动阶段;
裂缝中的压力p1 岩块中的压力p2 裂缝中渗流速度v1 岩块中渗流速度v2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数学模型
双重孔隙介质单相液体渗流的数学模型:
3 1 .61 C 1 p t1 k 1d(igV r1 )a d (p 2 p p 1 ) 0 3 1 .62 C 2 p t2 k 2d(igV r2 )a d (p 2p p 1 ) 0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恢复分析
Pws
霍纳后期直线段
m1 m2
2.121103qB
Kf h
霍纳初始直线段
t lg
tp t
截距差为
1
Dp mlg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恢复分析
Kh 0.0021q2B
m
pi b
晚期
S 1 .15 p 1 w1 h s m 5 rp w flg 8 .0C 8 tr K w 2 5l3 g tp t p1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第二阶段:
p 1(rw ,t)pi2.12 k 1 1h 1 3 0 qB {ltp g (t)lg 1 r w 2}
p1(rw,t)常数 第三阶段:
p1(rw,t)pi 2.12 k1 1h 1 0 3qBlg tp t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CD/1 ()
tD CD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介质间拟稳 定流动压力导数解释图版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p 't
纯井筒储集
裂缝径向流动 整个系统径向流动 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介质间拟稳 定流动实测压力导数曲线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CDf
C
2(VCt )f
h
rw2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pD
半对数直线段起点
斜率为1的双对 数直线段终点
t tp
CDe2S
e2S
CDe2S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压力图版 tD CD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pD p
(CDe2S ) f
过渡区窜流的分类: 拟稳态窜流
基岩内部的压力处处
不稳态窜流
基岩内各点的压力
相同,窜流量只和基岩与 不相同,基岩内本身存
裂缝之间的压差有关。
在着不稳定渗流。
Kf 》Km
Kf 》Km不满足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基本概念和定义
裂缝体积比
裂缝系统体积 Vf 总体积
基岩体积比
基质岩块系统体积
Vm
总体积
近似解,得到井底压力降落的动态公式:
p 1 ( r w ,t) p i 1 q .8 B k 7 1 h {2 r w 2 tl g 2 .3 1E 0 ( a 2 ) i 2 t.3 5 1E 0 ( a 2 i t) 0 5 .8}
式中:
k1
(C11 C22)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介质间窜流压力导数曲线曲线 *复合图版:格林加坦(压力)图版+布德(压
力导数)图版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无因次量的定义
pD
kf h
p
1.842103qB
tDf m
3.6kf
(VCt )f
r2
m w
tf
m
tDf
3.6kf
(VCt )f rw2
tf
C
CDfm2(VCt)fmhwr2
●反映整个系统特性的径向流动阶段直线段的斜 率与介质间不稳定流动的径向流动阶段直线段 的斜率比为2:1;
●利用压力样板曲线来划分流动阶段,进行解释 易出现多解性。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实测曲线形态
lg p (CDe2S ) f (CDe2S )f m
p
m1
lg t
井筒
K
均质油气藏模型
井筒 裂缝系统
Kf
Km
基质岩块系统
双孔介质油气藏模型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物理模型
双重介质具有双重孔隙 度、双重渗透率。
两个平行的 渗流场
两个渗流场之间存在着 流体交换的物理现象称 为窜流。
两种介质的储集性能 和渗透性能的不同使得压 力传播速度不同,渗流时, 空间任何一点应同时引进 两个压力和两个渗流速度: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压降:
近似解对比
P w f m ltg [p i m (l(c g t)k f fmr w 2 lg 1 0 .90 0 .7 87 6 S )8 ]
P w f m lg t [p i m (l(g ct)k f fmrw 2 0 .90 0 7 .87 6 S )8 ] 6
打开地层全部厚度,并以定产量q投入生产。
k1
(
2 p1 r 2
1 r
p1 r
)
(
p2
p1 )
1 3.6
C11
p1 t
1 3.6
C22
p2 t
( p2
p1 )
0
t 0时,p(r,0) pi
r p1 qB r rrw 172 .8kh
p(,t) pi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原因
不同流动阶段压力 变化趋势不同
lg p
上升
平缓
上升
实测曲线
lg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对压力导数曲线过渡段的影响
p 't
1 2
[C (D e2 S)f m ]1 [C (D e2 S)f m ]2
1>
t
2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压恢:
pw s pi2.1 2 K 1 fh 1 3 0 qB l g tp t tl g 1
pw s pi2.12 K 1f1 h0 3qBlgtp t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压降分析
初始直线段
Pwf
Dp
m1 m2
2.121103qB
Kf h
截距差为
后期直线段
VfmVf Vm1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基本概念和定义
裂缝孔隙度
裂缝系统孔隙体积
f 裂缝系统总体积
基岩孔隙度
基质岩块系统孔隙体积
m 基质岩块系统总体积
整个介质系统的孔隙度 Vff Vmm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基本概念和定义
裂缝系统弹性储能系数 (VCt)f Vf fCtf
基质岩块弹性储能系数 (VC t)mVmm C tm
叠加原理,得到井底压力恢复公式:
q B t 1 t 1 t p 1 ( r w ,t ) p i 1 .8 k 1 7 h { t 2 p l t g 2 .3E 0 (( 1 2 i) ) 5 2 .3E 0 ( 1 2 i ) 5
第一阶段:
p 1(rw ,t)p i2 .1 2 k 1 1 h 1 3 0 qB {tlp g t t lg 1}
裂缝系统弹性储能比
裂总 缝弹 系性 统储 弹能 性系 储数 (能 V(VC系 Ct )t )f数 f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