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完善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美育在高校教育发挥作用,主体是高校和大学生,而不单单是学生本身。
本文在分析当下大学生的美育状况就是从高校本身和大学生两个层面进行的。
美育在中国
其实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中,“美育”就已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了,不过那时候称之为“乐”,但也并不完全是今天我们理解的“音乐”。
把“乐”付诸教育并发扬光大的是孔子,孔子阐释和实践的“乐”是“它与诗、歌、舞、曲密切联系在一起,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美育形式的综合”①。
“乐”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在和谐”的思想作用于古人的道德人格培养。
但这个时候的对“美育”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浅的层面。
在中国教育史上真正意义上提出“美育”的蔡元培。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较早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的人物,受西方资产阶级美学的深刻洗礼和对封建时代中国教育弊端的准确判断,他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并将美育列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给予了美育以独立的学科地位。
蔡元培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首先,蔡元培在任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将美育纳入现代教育方针及体系之中,确立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后来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主张,不断强化美育在近代中国人精神上的支撑地位。
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便把他的美育思想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贯彻到了大学的教育体系中,从此开启了美育在中国高校的局面。
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的美育长足的发展是在十二世纪八十年代后。
新中国成立后,美育在中国经历很多次波折。
建国伊始,我们是借鉴了苏联的教育模式,提出“德智体美”并举的教育方针。
但是这个方针只针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美育,没有对高校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学大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美育也在这场大讨论中接受了批判和讨论,可惜被判为“极左”,美育失去了教育方针中的地位,美育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被无情地删除,从此,美育被打入冷宫。
这种不讲科学的做法,给我国后来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美育在中国走进了史无前例的低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从“文革”中解放开来,各种新的美学思潮涌入中国,不少的高校争先恐后的开设了美学的课程,重新掀起了美学热。
于是关于美学美育的研讨考试频繁起来。
后来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把美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确立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
八十年代后,高校的美育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等美育团体的积极带动下,不断的推广高校美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全国的普通高校纷纷实施美育,不断探索,直到今天。
从美育在中国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国家在实施美育的脉络,自古到今,美育都是相当受推崇的,尽管发展过程有些曲折,但总有人把它摆到了重要的地位。
当下的美育状况
从我的调查访谈和案头查阅资料显示,我国的高等教育阶段的美育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大学生层面的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及表,主要有:
1.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美育常识。
很多大学生不明确甚至不清楚美学及美育的含义,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美学是与美术有关的,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简称而已,更不用指望他们体会美育对自己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意义了。
他们了解智育、德育及体育远比美育深刻,这个结果对于实行多年的高校美育是很遗憾的,从本质上讲高校的美育大部分努力是付诸东流的。
2.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
由于美育在高校教育中没有健康地发展起来,当下的大学生由于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观念,来自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感性欲望,大众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尤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极端物质,缺乏了理性的规范与道德意志。
高校方面中存在的美育问题:
1.高校缺腿发展,美育受冷落。
我调查到的,在广西的主要高校中,提及美育的都是停留在转发上级的指示上,在教学大纲中提及美育也是寥寥几字,另外的形式就是出现在高校教师对美育的研究成果中。
由于美育在高校实际教育行动上没有得到重视,美育没有得到也智育、德育和体育一样的平衡发展的机会,表现在美育教师的严重贫乏,教材寥寥无几,相关经费匮乏。
2.教师的引导不足,美育贯彻流于浮浅。
令人欣慰的是多数高校教师对中外美育理论是有一定了解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探索美育的出路,但是我们应该承认的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艺术及美育方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对大学生的审美联想、创造能力方面引导相对不足,美育就仅仅定在了表面。
3.美育课程凤毛麟角,甚至鱼龙混杂。
在高校里面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开设美育课程,让美育进入寻常同学的课堂。
在广西的几大高校中,我发现美学相关专业他们都是在文学类学院开设,其他系院就有类似《人文科学概论》、《影视艺术欣赏》等与美育沾边的课程,很有鱼龙混杂的嫌疑,更没有哪个高校是把美学相关课程列为公共课的。
目前高校美育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且“散”而“乱”,且很多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也只满足于“做了”,至于“做得怎么样”,很少去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不加考评和检查。
②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美育还是有待提高的。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这些方面解决。
蔡元培曾说:“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
”在美育的普及的问题上,大学生当下的美育状态不容乐观,学校有着不可推辞的责任。
因此高校的决策者,应该充分的认识美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认真的看待美育的出现的问题,形成共识,处理好人才培养与教学发展的问题,及时把美育提升到与智育、德育和体育的高度,从方针和大纲上确立美育的地位;加强美育的投入,解决美育师资匮乏、设备不足、制度建设等问题,打破美育实施的瓶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高校应有计划逐步完善具有高品位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美育活动设施,要充分利用文化艺术设施开展积极的艺术熏陶和审美教育活动,把美育落实到课堂内外。
大学生是美育的最终归宿点和受益者,也是美育要发挥作用关键性对象。
尽管我们处于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横行的的社会环境里,但培养自己的健全的人格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们戒骄戒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不单单只能看到与职业前途联系紧密的知识,也要注意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多参加美术展览、摄影展览,重视美育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的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