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产》2014年第3期
黄缘闭壳龟又称黄缘盒龟,俗称断板龟、金头龟、夹板龟等,龟科、盒龟属,是一种古老的,被人们誉为“活化石”动物,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河南省重点野生保护动物。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的泛捕滥杀,黄缘闭壳龟的野生资源日益减少,种群面临灭绝。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的龟类,我们对其进行一些研究,保持其能继续生存繁衍。
2002年,农业部批准建设信阳黄缘闭壳龟救护中心,200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信阳黄缘闭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信阳黄缘闭壳龟救护中心竣工投入使用,与信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救护中心投入使用以来,科研人员努力攻关,解决了驯养、繁殖、疾病防治等系列技术,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为黄缘闭壳龟物种救护储备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截止到目前,已繁育黄缘闭壳龟1000余只。
1黄缘闭壳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由于,野生黄缘闭壳龟繁殖率低,必须采用人工繁殖技术。
2002年,河南教育厅下达的编号为2001210002的科技攻关项目专门对黄缘闭壳龟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
目前,对黄缘闭壳龟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能够大大提高龟的繁殖率。
2黄缘闭壳龟养殖技术
2.1稚龟池设计
饲养池可建成士池、水泥池及砖石池等,面积视龟的数量而定,池周固设陆地,并有一定的坡度,以便龟从水中爬上岸。
陆地上设若干个沙堆供龟产卵。
池水深60cm左右。
水中种些浮莲,供龟夏季避暑。
池周围设嗣穴,供龟栖息。
外四周筑50cm的矮墙以防龟逃逸。
2.2仔龟的收集及暂养
仔龟刚出壳时,腹部仍带有脐带和卵黄囊,少数仔龟的卵黄还有相当部分未吸收完。
仔龟刚出壳时不能立即放入饲养池,应让其在孵化箱或沙盘中稍作停留。
因为刚出壳的稚龟,其头、颈和四肢比较僵硬,血液循环不完全畅通,基本不能爬行。
出壳1~2h 后,方可正常运动,此时大部分稚龟纷纷钻入沙中。
收集稚龟时,动作要轻,小心扒开沙土,避免伤害稚龟。
稚龟收集后,放入暂养容器中暂养2~3d。
暂养容器可用大瓷盆、大塑料盆或玻璃缸。
暂养容器放置时底部要倾斜,加少量水,水深1~1.5cm,无水的一侧铺3~5cm厚的细沙,或者放置一块潮湿的毛巾作为稚龟隐蔽栖息的场所。
卵黄没有吸收完的稚龟,应单独放置于一消毒的小容器中暂养,避免卵黄膜破裂和细菌感染,待其完全吸收后方可放入饲养池。
2.3密度及水位控制
稚龟在暂养容器中养殖2~3d后,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脐带脱落,脐孔愈合,已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并开始觅食,这才将稚龟转入饲养池中饲养。
稚龟的放养密度为50~80只/m2,入池时,用1×10-4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浴5min,对体表消毒,避免入池后脐部感染病原体。
稚龟饲养池,只能在饮水区加入少量水,保持水深1~2cm,切不可加水过多或过深,否则稚龟易淹死。
由于饲养池内加水少,池水很快被稚龟的排泄物及残饵污染。
因此,每天必须换水,每2~3d冲洗饲养池一次,始终保持池内清洁和池水卫生。
2.4日常管理
2.4.1做好管理日志
除了正常的投饵、换水外,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温度、光照强度、饲料、环境变化等因素对稚龟活动及生长的影响。
积极改善稚龟养殖的生态环境,以适应稚龟正常生长的需要,并做好管理记录。
2.4.2定时巡池
每天上午、下午分别巡池一次,观察稚龟的活动和摄食情况,检查水温变化和池内水质状况,仔细察看各养殖池中稚龟有无翻体现象(即稚龟背甲翻到下面,腹甲和四肢朝上)导致稚龟无法活动。
刚出壳不久的稚龟或体质较弱的稚龟,其四肢相对短小,尾部较细,运动能力及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差,在抢食或
黄缘闭壳龟保护现状和养殖技术研究
曹运刚(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464137)
黄勇(信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464031)
实用技术
24
24
《河南水产》2014年第3期
群栖过程中,一旦身体失去平衡而翻体,其四肢及尾部悬在空中不能着地,仅头颈部的支撑不能重新翻回正常的体位,特别是当稚龟在水中活动而翻体时,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其恢复到正常状态,会因头部淹入水中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
2.4.3覆盖遮阳网,防止阳光直射池内
黄缘闭壳龟为陆栖性龟类,具有喜暗光,厌强光,昼伏夜出的习性。
人工养殖过程中,为了促使稚龟白天摄食和活动,必须避免强烈阳光直射到池内,应保持池内光线柔和,使光照强度为400LX以下。
为此,必须在饲养池的上方覆盖遮阳网,或者在饲养池的一边种植有藤蔓的植物,让藤蔓爬到饲养池上方的棚架上,这样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可以改善饲养池的生态条件,养殖效果更好。
2.4.4春、秋季加强保温养殖
温度主要影响食物的消化率及消化时间,从而影响龟的生长,当环境温度低于一定值时,龟的消化道蠕动速度减慢,食欲降低,消化酶及胃酶分泌减少,酶的活性下降,食物消化时间延长,龟的生长减慢;当环境温度继续下降时,稚龟停止生长,生长率为负值。
养殖试验表明,黄缘闭壳龟稚龟的最佳摄食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8~31℃。
稚龟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环境温度下降到26℃以下时,摄食量明显下降,温度降到23℃以下时,稚龟基本停止摄食。
3黄缘闭壳龟的病害防治研究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龟类致病的因素很多,其中生物性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据报道,龟类常见的疾病是水霉病、腐皮病、肠炎和寄生虫病。
3.1细菌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黄缘闭壳龟疾病主要是细菌性疾病。
3.1.1肺炎
病原初步认为是副大肠杆菌,主要因夏季或者冬季温度变化较大而引起的细菌感染,导致龟食欲减退,常在陆地呆滞不动,严重时双目失明,眼球充血、水肿、下陷等症状。
主要的防治方法是:放养前,彻底消毒,杀灭病原菌,养殖冬眠期保持龟舍温度较稳定,湿度适中,水质清新,对病龟应隔离饲养,投喂金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药饵,同时也可肌肉注射庆大霉索、链霉素的方法来治疗。
3.1.2腐皮病
病原为单胞杆菌,常因为饲养密度过大,龟互相
撕咬,病菌入侵,使黄缘闭壳龟患病。
导致龟出现颈部、四肢、尾部皮肤坏死糜烂,出现溃疡甚至更严重的症状。
主要的防治方法是: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科学投喂,保证饲料的新鲜程度,保持良好水质,做好龟舍的杀菌消毒工作。
治疗措施是:患病初期,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用金霉素眼膏涂抹患处,每天一次,连续3天。
或者按用诺氟沙星20~30mg/kg体重拌饵投喂一个疗程或每次注射卡那霉素l0万IU/kg,每天2次,连续5天。
3.1.3囊肿病
病原为嗜麦芽黄单胞菌,此病菌是人类条件致病菌,龟舍内有杂碎物,刺伤龟肢,病菌侵入后感染龟体,导致龟前肢基部长一囊状肿瘤,直径为0.8cm~
1.0cm外表发肿,剖开肿瘤,内部充满乳白色脓液,病
龟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
主要的防治方法是:定期清理龟舍,定期做好龟舍消毒杀菌工作。
治疗措施:用注射器抽取囊内脓液,在患处涂抹聚维酮碘,隔天一次;肌肉注射丁胺卡那霉素和鱼腥草混合液(体积比1∶5),每次用量为151U/kg(丁胺那霉素剂量)的方法来治疗。
3.1.4肠胃溃疡病
病原为产气单胞菌。
病龟反应迟钝,解剖腹部充血,肠内充血溃烂。
防治方法:放养前彻底对龟舍进行消毒灭菌,保持饵料新鲜,不投喂腐烂变质食物,保持水质清新。
治疗措施:轻度肠胃溃疡投喂土霉素药饵,土霉素剂量为lg/kg体重,连续投喂6天。
严重者,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或氯霉素,剂量为5万IU/kg。
3.2其他类型疾病防治
萎瘪病:主要症状为病龟活动能力弱,体形枯瘦干瘪,不摄食。
发病原因较多,首先是先天不足,最后一批卵孵化的个体较小,争食能力差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其次,食台面积过小,稚龟放养密度过大,或者投饵不均,导致营养不良,也可诱发萎瘪病。
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加强饲养管理进行预防。
冬眠死亡症,该病发生在冬眠期间和冬眠后的4~5月。
发病死亡主要是孵化后期的稚龟。
体质弱小的稚龟因为漫长冬眠期的基础代谢消耗导致体质衰竭而死亡,病情较轻的稚龟虽然勉强度过冬眠期,开春后也会因体质极度虚弱,不能摄食而逐渐衰竭死亡。
要加强管理,增加营养。
收稿日期:2014-03-18
实用技术25。